【摘 要】目的:研究夏枯草各提取部位抗菌活性。方法:夏枯草果穗粉碎后先用乙醇提取,再经萃取得到总提取物部分、石油醚提取部分、乙酸乙酯提取部分、正丁醇提取部分、水提取部分。并经过最低抑菌浓度实验研究各提取部位的抗菌活性。结果:研究发现各提取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乙酸乙酯的抗菌活性最强。
【关键词】夏枯草;化学成分;抗菌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又名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其味苦、辛,性寒,无毒。归肝、胆经。主治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赤白带下;血崩;产后血晕,心气欲绝;打伤,刀伤;汗斑白点;瘰疬等症[1]。
夏枯草为临床常用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苯丙素类、甾醇类、黄酮类、香豆素类、醌类、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类、挥发油和糖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夏枯草具有抗菌、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调节血脂、神经保护、抑制HIV病毒感染等药理活性[2]。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4IK3ORA-C型旋转蒸发器(巩义 予华),GR85DA型高压灭菌锅(厦门 致微),超净工作台(苏州 净化)。
1.2 实验材料
夏枯草:四川野生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由安徽医科大学李宁教授鉴定;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购自南京乐诊;培养基购自北京三药。
2 待测样品处理
夏枯草果穗200g,粉碎在60℃条件下经90%乙醇溶液提取3次,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总提取物部分。将总提取物部分悬浮于蒸馏水中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三次。最终得到总提取物部分1.5g,石油醚提取部位6.0g,乙酸乙酯提取部位3.4g,正丁醇提取部位1.88g,水提取部位1.3g。
3 抗菌活性研究
3.1 待测样品的的稀释
分别称取待测样品25.6mg,置于20 ml的无菌 Ep 管,加入1DMSO溶解,并9 ml的无菌水,最终得 2560μg/mL储备液。分别取2560μg/mL溶液4mL、2mL、2mL,分别加入4mL、6mL、14mL无菌水,分别得8mL 1280μg/mL、8mL 640μg/mL、16mL 320μg/mL的样品溶液;取320μg/mL 溶液4mL、2mL、2mL,分别加入4mL、6mL、14mL无菌水,分别得8mL 160μg/mL、8mL 80μg/mL、16mL 40μg/mL的样品溶液;取40μg/mL溶液4mL、2mL、2mL,分别加入4mL、6mL、14mL无菌水,分别得8mL 20μg/mL、8mL 10μg/mL、16mL 5μg/mL的样品溶液;取5μg/mL溶液4mL、2mL、2mL,分别加入4mL、6mL、14mL无菌水,分别得8mL 2.5μg/mL、8mL 1.25μg/mL、8mL 0.625μg/mL的样品溶液。
3.2 菌液制备
将菌株干粉分别加入各自的姨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37℃条件下培养24 h,然后将锥形瓶培养放在摇床上200 r/min,震荡10 min,将菌株制成悬液。
分别取上述培养基中试验菌液1ml(剩余试验菌液置于2-4℃冰箱内保存),加入9ml 0.9%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10-1菌悬液;从10-1菌悬液中取出1ml,加入9ml 0.9%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10-2菌悬液;依次制备10-3菌悬液,10-4菌悬液,10-5菌悬液,10-6菌悬液,10-7菌悬液,10-8菌悬液。分别从10-6菌悬液,10-7菌悬液,10-8菌悬液中取1ml菌悬液置直径90mm的无菌平皿中,注人20ml溫度不超过45℃熔化的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每个浓度平行三组),混匀,凝固,倒置培养24h后取出并计数。
3.3 最低抑菌浓度实验
培养基的分装:每个试管分装 9mL 融化的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试管口多余培养基用纸巾擦掉,加橡胶塞,7支一捆包扎,121℃灭菌30min。
分别取上述待测样品溶液1mL和含有约106cfu菌种的菌液分别加入9cm无菌平板,加入上述姨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9mL,立即混匀,置水平台待凝后得到浓度依次为 128、64、32、16、8、4、2、1、0.5、0.25、0.125、0.0625μg/mL 的含待测样品和待测菌种的平板(每个浓度重复三次),置于37℃恒温培养箱倒置培养16小时,取出观察结果,记录生长状况。能够抑制受试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化合物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取三次实验中的最高值作为最终的 MIC。
4 抗菌活性研究结果
夏枯草果穗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见表1,表2,表3。
5 结果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夏枯草乙酸乙酯部分在128 μg/mL、64 μg/mL、32 μg/mL浓度下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其抗菌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石油醚部位在所设置的实验浓度下为表现出抑菌活性,而其他几个提取部位对不同的细菌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夏枯草各提取部位表现出相应的的抗菌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分的抗菌活性最强,石油醚的抗菌活性最弱,在最高浓度的实验组中,几乎没有表现出来其抗菌活性。该实验结果为夏枯草果穗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M].第二册,第十五卷,958.
[2]张金华,邱俊娜,王路等.夏枯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8,49(14):3432-3440.
作者信息
马伟(1987-),男,回族,硕士研究生,亳州学院,中药学院,实验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化学,天然药物(产物)化学,中药药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