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存储时间等血液存储条件对制备过滤白细胞血制品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400ml的一次性白细胞过滤联袋采集全血样本,选择80袋,并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所有样本放置于温度为2-6℃的冰箱内保存,保存6h内过滤观察组样本,保存14-18h后过滤对照组样本,检测两组样本过滤后的白细胞残余量以及血小板残余量。结果:过滤前,两组血液样本的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过滤后,观察组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样本中的血小板技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采集后在保存6h内进行白细胞滤除可有效提高滤除效果。
【关键词】血袋;存储时间;白细胞;过滤
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治疗操作,可以使患者血容量得到及时补充,保证人体器官的血液供应、挽救患者生命,在疾病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常规治疗方法[1]。但同时,血液处理不当也可导致同种免疫、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传染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2]。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输送的血液中大量存在的白细胞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输血前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有效去除对是保证输血效果以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目前,血站及临床通常使用白细胞滤除器进行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过滤,操作简单、滤除效率高。有研究显示,血液存储时间对血液白细胞滤除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两组不同存储时间的血液样本进行过滤,检测过滤后两组血液样本的白细胞残余量以及血小板残余量,旨在进一步提高血液的白细胞过滤效果,保证临床的输血安全。详细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0ml的一次性白细胞过滤联袋(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采集80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按照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袋血液样本。
1.2 方法
留取刚采集的管路内血液样本5ml,将所有血液样本保存于温度设置为2-6摄氏度的冰箱内,观察组血液样本保存6h,对照组血液样本保存14-18h。冷藏结束后将血液样本自然悬挂于滤白工作柜(太原市麦达欣生物技术公司)支架上 ,使血液样本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过滤,结束后将袋中的去白细胞全血混匀收集,并留取管路内的血液样本5ml。
1.3 评价指标
使用E10-FA1204B电子天平(上海创赛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测量过滤白细胞后的全血重量,计算出血袋内滤除白细胞后的全血容量;使用ABL80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海雷度米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对刚采集的全血样本去白细胞后留取的管路内血液样本进行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使用Nageotte白细胞计数板(美国 Hausserseientific 公司)检测留取的管路内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计算滤除白细胞后的全血中的白细胞残余量。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使用SPSS18.0计算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表示,标准差使用()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过滤白细胞前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结果
过滤前,两组血液样本的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
2.2 过滤白细胞后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结果
过滤后,观察组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样本中的血小板技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人体血液的基本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其中白细胞起到包围、吞噬病菌的作用,被誉为“疾病斗争卫士”。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人体血液中,白细胞携带大量的病菌,异体输注含有大量白细胞的血液会导致异体产生白细胞抗体,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成分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对于输血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也要越来越重视,减少由于含有白细胞血液输注造成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病毒传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已经成为临床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3-4]。目前,随着我国的无偿献血机制的落实、配血规格的严格执行、血型检测技术的提高以及一次性输血器材、高灵敏度传染病检测试剂的普及与应用,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大幅度改善。
临床报告显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6%-39%,多发生于输血后1-2h内,持续1-8h,并伴随畏寒、心跳加快、恶心呕吐、口唇疱疹等症状,增加患者痛苦、加大临床治疗难度,并且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其发生的根本机制为接收输血治疗的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抗体与新注入血液中的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发生反应,刺激内源性热源细胞因子的释放[5]。血液中的白细胞不仅可以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也可作为病原体的载体导致患者传染相关病毒,造成医源性感染[6-7]。因此,提高血液中白细胞去除率是有效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减少输血导致的相关病毒感染,同时还可预防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美国血库质量标准显示,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成分<5.0×106/袋可以有效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液样本与研究组血液样本的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过滤白细胞后,观察组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参与白细胞计数均低于5.0×106/袋,符合质量标准。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冷藏6h内的白细胞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冷藏14-18h,与刘振北[8]等研究结果一致。
因此,血液采集后在保存6h内进行白细胞滤除可有效提高滤除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明慧.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输血安全性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9):1631-1632.
[2]朱立新,许瑞军.白细胞过滤对输血后反应发生率、PT及APTT情况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9):37-39.
作者简介
周国栋(1964-),男,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人。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中心血站检验科,副主任检验师。研究方向为血液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