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姗 许欢 张婷 黄忱 杨君 王伟绥
高职院校贫困生指的是在国家招收的普通全日制高职院校专科学生中,由于家庭困难或其他因素而导致无法支付教育费用的部分学生,现阶段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分为三档:一般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结合现阶段贫困生资助体系开展工作,可以发现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所使用最多的方式是通过提供相应的家庭经济困难的佐证材料,以此申请来助学贷款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国家资助体系在落实的过程中,必然能够起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善上学困难的情况,然而在落实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表现为我国人口基数大,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大,所以这部分资金支持的数额非常大。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评判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使用学生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艰苦等作为条件进行筛选也很容易导致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在拿到这部分资助之后会认为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并且在拿到这部分资助之后,学生基于这一心理不会对国家和学校产生任何感恩之情,更不会对自己的学业状况产生激励作用。
第二,家庭条件本身没有等级之分,不论富有或是贫穷,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只是因为受名额影响而导致人为地对这部分家庭产生了贫富分档的区别。在相互评定的过程中,未能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奖励的学生必然会存在心理失衡问题。
学校在对于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人员进行奖励的过程中,大多数是以精神奖励为主,少部分高职院校也有物质奖励。然而这部分奖励相较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金额相比,非常无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学生们积极努力评奖和评优的观念,简单的认为只要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就足够了。
通过营造感恩氛围的方式能够在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本身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样也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一种道德理念,感恩指的是社会或者他人对于自己所做出的一些恩惠或帮助能够牢记在心,并且在别人或社会需要的时候,能够自觉回馈的一种固有思维。感恩同样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通过培养良好的感恩氛围,能够让学生们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熏陶,从而对学生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这些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到辅导员的作用,让辅导员通过组织班会或者加强宣传的方式,在班级内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感恩对于自己发展的影响,同时将感恩成为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融会到价值观之内。
此外还可以建立学生道德考核体系,完善学生们的诚信档案,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们对于做发展意识,同时为贫困学生营造一种更加公平环境。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发挥在各个方面。例如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们能够养成孝敬父母和尊敬老师的态度。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还可以养成无私奉献和节俭自律等多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诚信档案与学生们的评价机制相结合可以方便管理,同时帮助学生们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
首先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和感恩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园内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好的帮助学生们能够和社会进行沟通和交互的一种组织方式。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到社会其他阶层的生活状况,在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我价值,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奉献之后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感,进而帮助让学生们更加认可感恩教育,并将其作为一种固有理念。近几年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组织这种感恩专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扫墓、看望敬老院、做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回报社会和感恩社会的一种方式。
其次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心理教育主题相关的活动,在组织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心理访谈、身心健康知识讲座以及组织观看励志电影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们树立健康的心态,同时能够真实的认识到贫困家庭的生活环境,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实践过程中,可树立典型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或价值观念来起到引领学生们的效果。所谓树立典型人物,就是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并对自身的行为和行动产生影响。例如在本班级内,我通常会组织学生们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影讯资料内的十位人物,都具有非常崇高的道德理念,都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向内具备崇高观念和奉献精神。通过学习他们的精神,能够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教育环境并不仅仅维持在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教育环境,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可以充分带动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合力帮助学生们以正确的思维引领未来。
家庭教育是学生们能否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所以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对本院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出谋划策,以家长的角度推动改善教育活动的发展。
大学是“非义务教育”,对于已具有劳动能力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应采用零付出的资助形式,而应当科学地界定享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应承担的义务,建立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将“无条件的资助”转变成“有条件的资助”,从而培养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在资助工作开展的全过程都要贯彻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思想,让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也能成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把握、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同时,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将解决他们的资金困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好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感受国家的关怀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自立自强,自我成长,成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有为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