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军院校紧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而不断壮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我军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未来走势,对于在新时代推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院校、培养世界一流军事人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和发展,我军院校教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院校开始走上了正规化建设道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为我军院校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革”期间,军队院校教育遭受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发展创新,成为军队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任务。进入新时代,军队院校坚持“三个面向”,聚焦备战打仗,完成了教育体系的重构重塑,迈上建设一流院校、培养一流军事人才的新征程。①
(一)军队院校教育蓬勃发展(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的合成军队。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建立正规化的军事教育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中央军委及时强调院校要进行正规化教育。1950年7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军委会议,专门研究创办正规院校问题,拉开了新中国军事院校正规化办学序幕。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重点培训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干部和参谋人员,刘伯承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同时,以原各军区的军政大学为基础,组建6所高级步兵学校和25所初级步兵学校,重点培训中初级指挥干部。海军则相继创办了大连海军学校等,培养海军各兵种指挥和专业干部。空军在原东北航空学校的基础上编成7所航空学校,并相继创办了军政干部学校、空军机务学校、空军汽车学校等,专门培养空军各兵种指挥和专业干部。此后,各政治院校、后勤院校和技术院校也相继成立。截止1955年底,全军院校已发展到253所,其中,指挥院校26所,政治院校6所,专业技术院校72所,预备学校35所,文化学校98所,士兵学校16所。1956年后,减少了文化学校和预备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初、中、高相衔接,军、兵种齐全的正规化院校教育体系。为保证全军院校正规化教育的健康发展,从1950年到1956年,先后召开了6次全军院校会议,研究解决院校正规化教育问题,提出了“掌握新技术,学会联合作战”的院校教育基本方针,“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办校指导思想。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为适应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对全军院校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完善了三级培训体系,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军队院校教育管理法规,培养了大批军政指挥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干部。
(二)军队院校教育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至1976年)。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我军院校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1969年2月19日,军委办事组批准《军队院校调整方案》,将125所院校减为43所,撤销了82所院校,除军政大学和一所海军水面舰艇学校外,其余指挥院校和政治、体育、艺术院校全部被撤销,各军兵种只留一所院校,各军区都没有院校。保留下来的院校中,有19所或者合并或者搬迁。新中国成立后,全军创建的完整的军队院校体系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严重地妨碍了指挥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严重地影响了部队的建设。
(三)全面恢复和重建军队院校(1976年至1986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后,针对“文革”不良影响,提出“军队要整顿”“要好好办学校,包括各总部、各军兵种、各级的学校,都要办好”,为军队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1977年8月,邓小平指出,“要把原有的学校,除个别的外,基本上恢复起来。把更多的干部放到学校去训练”。1977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教育训练委员会,直属军委领导。1977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在已有的84所院校基础上,增建28所院校。1978年,先后组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全军院校发展到116所。1980年初,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整顿军队院校的初步意见》,对军队院校训练体制、各类院校的学制、各类干部的培训比例、全军院校的编制、院校领导班子、教员队伍建设,以及招生、教学、教学保障、加强院校领导机构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初步意见。1980年10月、1983年2月分别召开了第十一次和第十二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研究了如何开创院校建设新局面,使院校工作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的需要,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和未来反侵略战争要求。1980年底至1983年5月,全军大多数院校更名、改建或转变隶属关系,全军院校调整为117所。这一时期,主要是全面恢复重建在“文革”期间被破坏了的军队院校体系,在恢复重建中发展军队院校,为军队院校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条件基础,对军队院校建设步入正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不断优化军队院校体系结构(1986年至1999年)。1985年11月,中央军委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改革军队体制编制,邓小平提出了裁军百万的整编方案。为适应这一需要,全军院校再次进行了调整。1986年2月,中央军委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军院校会议,集中研究了如何适应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全面改革军队院校教育的问题。同年6月,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军队院校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军队院校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改革,院校数量调整为103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军队院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战略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战争形态发生重大演变,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调整了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任务,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作出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部署。为“减少数量、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提高效益”,中共军委对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改革。一是1992年至1993年期间在反复中的部分精简。1992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同年9月,总部召开了院校工作会议,部署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工作,落实调整改革方案。1993年6月,中央军委对1992年颁发的调整方案进行了部分调整,全军院校数量调整为104所。减少院校数量的同时,对院校内部体制编制也进行了调整,部分院校机关调整为“两部三处”制,飞行院校实行“三部一处”制。二是1999年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部署的院校体系结构调整。1999年6月,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召开,会议着眼构建新型院校教育体系,传达《全军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并研究落实措施,部署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任务,全军院校减少了22所,院校数量由104所调整为82所。这次调整,将多年来实行的指挥院校初、中、高三级,专业技术院校高、中等两类,调整为生长干部院校和在职干部院校两大类,创建了5所综合大学,构建了以生长干部培养和军官在职培养为主线,中高级指挥院校、综合院校和专业院校为主要类型的院校体系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承担学历基础教育的院校大幅下降,军官继续教育比重逐步加大,使我军院校开始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变。
(五)大力推进任职教育转型(2000年至2012年)。进入21世纪,中央军委坚持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围绕我军新的历史使命,以第十五次、第十六次院校会议为标志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院校教育体系。2000年4月,军委颁发《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择重扶持,重点办好一批与未来军事斗争准备密切相关、军队建设急需、军事特色鲜明的院校和学科专业。2001年5月正式启动了军队院校“2110工程”。2003年,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适应军队裁员20万的决策部署,召开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军队院校由82所减少到67所,其中学历教育院校22所,任职教育院校45所。2011年7月,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关于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审议《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研究部署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任务,军队院校由67所压减为63所,进一步健全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队院校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军队院校与训练机构结合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六)着力推动体系重塑和结构优化(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按照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部署,军队院校实施了新一轮的调整改革,初步构建起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军院校教育计划工作会议、全军院校训练部长集训、全军院校教务处长集训、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加强和改进军队院校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相继颁发《加强和改进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军队院校正规化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为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2017年2月,中央军委召开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改革任务部署会,颁发了《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调整改革实施方案》,对军队院校教育体系进行重塑和优化,军队院校由63所减至37所,武警部队院校由14所调整为7所,形成了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布局,搭建了培养世界一流军事人才的新型院校体系框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军院校教育在培养军事人才、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相适应持续深化改革,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宝贵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为战教战,确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指导思想是军队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导,是军队院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灵魂。纵观我军院校发展历程,我军始终注重院校教育理念的创新,根据不同时期军队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深入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积极适应军事战略创新,发展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现了由“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向“和平时期建设,立足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略性转变。军队院校建设指导思想也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由“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培养建军人才”转变到“立足打赢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国家和平发展和军队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来。1987年12月,总参谋部在《关于深化指挥院校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针对当时部分院校在改革中盲目攀比地方院校、忽视军队特色的现象,明确提出,院校教育必须坚持为军队建设服务,适应和平时期部队建设需要,适应未来战争需要。1990年底,全军院校教育管理研究班在国防大学举办,“一个服务,两个适应”被确定为我军院校的办学思想。20世纪90年代初,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要求军事斗争准备由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院校建设指导思想也随即转变到“立足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上来。21世纪初,军事战略方针调整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全军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军队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也转变到“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上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军院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按照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要求,积极适应国家安全环境新变化,始终聚焦备战打仗,着力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二)始终坚持适应军队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军队院校教育体制。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是军队院校教育的基本构架和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是人才培训体制、院校体系结构和领导管理体制。一是紧跟军事人力资源发展步伐,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和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及时调整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形成与部队战斗力建设相适应、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格局。军官来源渠道上,由以士兵招生提干为主,逐步调整到军校青年学生为主,并走开了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2017年全军院校调整改革后,确立了以军校青年学生和士兵学员为主体,选拔招收地方大学毕业生为补充的生长军官来源结构。军官培训结构上,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指挥军官三级培训体制,健全了以生长军官首次任职培训为基础,由兵种作战指挥、合同作战指挥、联合作战指挥构成的初、中、高三级基本培训和多类型辅助培训构成的新培训体制。二是紧跟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程,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军队院校体系结构。1978年至1999年期间,我军恢复和形成了由初中高三级指挥院校、高中两等专业技术院校和士官院校组成的院校体系。1999年至2016年期间,我军构建了以生长干部培养和军官在职培养为主线,中高级指挥院校、综合院校和专业院校为主要类型的院校体系结构。2017年,我军院校体系进一步调整为高等教育院校和任职教育院校两类,充实加强了联合作战指挥和新型作战力量院校。三是优化完善院校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017年,适应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总原则,实行军委、军种两级院校领导管理体制。
(三)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不断加强院校教育质量建设。提高办学育人质量是院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军院校始终坚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抓手促进育人质量的稳步提高。一是高度重视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宏观指导。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统一制定学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先后颁发《面向21世纪军队院校教学改革计划》《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0—2010年)》《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和改进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意见》《联教联训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指导性文件,组织召开了军队院校作战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出台了《作战指挥教学组织实施办法》,为院校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二是按照“工程化”思路推进院校教学重点建设。采取论证立项、重点建设、评审验收等方式,先后实施了现代化教学改革工程,军队“2110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建设,军队院校百门优质课程计划,完成了联合作战教学系列想定建设工程,开展了院校教学大纲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展开了“双重”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以作战类课程和教材为核心全面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深入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三是注重加强教员教学能力提升。始终把提高教员队伍综合素质作为院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工程,注重强调军事教育对教员队伍的特殊要求,先后提出建设“又红又专的教员队伍”“双员型教员队伍”“双师型教员队伍”,全军院校采取措施开辟多种渠道扩大师资队伍来源,逐步建立健全教员资格认证、岗前培训、业务培训为主的师资队伍培训体制,实行院校教员到部队任代职、部队军官担任院校教官的双向交流机制,大力开展全军性教学大比武、军队院校育才奖评选等评比评选活动,教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大幅跃升。四是建立健全院校教学评价和教育监察体系。1996年以来,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思路,先后对全军60余所院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价,有力促进了办学理念的更新,巩固了院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规范了院校教学管理。2014年开始,全军建立了院校教育监察体系,对所有军队院校进行了一轮教育监察,有效推动了院校依法治校、从严治教,有力促进各级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培养能打胜仗人才上。
(四)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创新发展合力育人的途径方法。开放办学是提升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军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渠道,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一是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培养。始终把军队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教育大体系,充分发挥军地优势,把军队有限资源聚焦到军队特色鲜明、地方无法替代的紧缺专业、优势学科,努力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军民结合、以民养军”方针,把成批接收地方大学生作为实现军队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全面部署推开国防生选拔培养和直接接收地方大学生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着眼实现强国兴军伟业,反复强调要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2017年新一轮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充分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军队院校特色,健全军事人才依托培养体系,突出强调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构建了军队需求主导,军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军事人才依托培养体系。二是大力开展联教联训。2008年11月25日至26日,全军高中级任职教育院校共育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联席会在国防大学召开,标志着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的初步建立。2011年7月,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行院校与部队一体办学试点,完善联教联训机制”的目标要求。2012年总部下发《联教联训实施办法(试行)》。2012年3月,根据总部机关统一部署,由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牵头组织了18所军兵种和系统专业院校、有关部队、训练机构参加的联教联训研讨活动。之后,我军围绕军事训练转变、院校教育转型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探索了以观摩见学、联合教学、联合演练、联合攻关为主要形式的联教联训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三是加大出国考察培训力度。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人才建设需求,我军逐步走开国际军事交流的路子,外派军事留学、考察途径不断拓展,形式日趋多样,培养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新型军事人才。
院校强则人才强,人才强则军队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加强。
(一)坚持院校优先发展战略,推动院校建设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优先发展院校教育是我党我军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实施好科技强军战略和人才强军战略,坚持院校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军队院校建设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必须从健全优先发展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机制入手,持续在发展规划、力量配备、经费投入、装备保障等方面用力,把院校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一是要优先筹划院校教育,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中把握院校教育规律,加强院校教育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二是要优先配强办学力量,坚持在干部调配使用上,真正舍得把有前途、有能力、有潜力的优秀领导干部放到院校去办学,舍得把有理论水平、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放到院校去教学。三是要增加对院校的经费投入,坚持在建设经费安排上优先规划和考虑院校教育经费,确保院校经费保障与训练任务相适应。四是要保证新装备优先配发院校,保证院校教学装备总体水平高于一般部队。
(二)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新型作战力量人才作为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习近平反复强调,打仗讲究的是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新型作战力量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加快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深刻指出,人才资源是强军兴军的宝贵战略资源,要加紧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院校是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必须适应信息化联合作战发展和联合力量建设的发展需求,把握新力量、新领域、新兵种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联合作战、新型作战力量院校和紧缺学科专业,全面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牵引和带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
(三)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习近平强调,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军队院校因军队建设和战争需求而产生,随军队建设和战争需求发展而发展。军队院校必须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趋势,适应院校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大力加强院校服务部队、服务备战打仗功能建设,大力提升实战化教学水平,大力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和高新军事技术,创新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教学模式、教学育人环境,深度融入我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四)坚持内涵发展,推动院校真正走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军队院校从建立、发展到成熟,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需要在师资力量、图书资料、硬件条件等方面的持续建设和长期积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品牌特色。优良办学传统和品牌特色形成,靠的是办学内涵,靠的是教育质量。2017年院校调整改革后,院校规模和布局在一段时间内会稳定下来,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动院校真正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我军特色、紧贴实战的学科专业,提高军队院校教育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按照部队岗位需求和打仗标准完善教学大纲体系,按照能力生成规律创新组训方式,推开小班化、研讨式和网上学习训练,完善联教联训机制;必须严格教育质量管控,多措并举提高生源质量,建立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优化教育质量评价和监察机制。
(五)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依法治训,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习近平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着眼于“管好”,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训,完善办学制度,强化从严治校机制,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军队院校教学法规政策是军队院校依法办学的基本依据,是军队院校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依法治训,必须加快构建与新体制新格局相适应、与中国特色军事法规制度相配套、与院校教育特点规律相符合的军事人才培养法规体系。一是要重塑院校教育法规体系结构,适应新的院校领导管理体制,区分基本法规、骨干法规、配套法规等进行整体规划。二是要抓紧修订院校教育基本法规制度。三是要加强院校教育相关业务领域制度建设,系统梳理院校教育教学、监察考评、奖惩保障等骨干法规,制定废、改、立计划,加快建章立制,确保各项主要工作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