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百多年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心怀天下、敢为人先的商业巨子,他们在南通地区开展实业救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化追求、经营理念和职业气质等精神特征。近代通商群体以实业家张謇为核心,张謇所秉承的儒家思想渗透在近代通商精神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张謇;近代;通商精神;儒家思想
通商,即江苏南通地区的商人群体,这一群体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类似于“晋商”、“浙商”、“徽商”的区域文化名片。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带领一批通商在唐闸创办大生纱厂,从此开启南通工业化的进程,于20世纪20年代把南通建设为“近代第一城”,通商群体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开路先锋。
出身士林的张謇尽管身在商场,却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本质上他是一个“言商仍向儒”的儒商。因此,儒家推崇的家国一体、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常(仁、义、礼、智、信)等重要思想都渗透在近代通商精神之中。
一、近代通商的价值取向
(一)近代通商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这与儒家宣扬的“家国一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近代通商群体忧心祖国前途命运,有着“精忠报国”的拳拳之心,他们创办企业、经商获利,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贪图个人享乐,而是心存“建设一新世界雏形”的鸿鹄之志,将旧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泥沼中拉出来。儒家五常之一的“义”就是指坚持正义、保持节操,通商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正是对此的凝练和升华。
(二)近代通商群体以“理性爱国”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与儒家五常的“智”不谋而合
儒家的“智”,指的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大智慧,通商领袖张謇理性选择救国之路的决定就充分展现了这种大智慧。甲午战争以后,全国上下御辱图强的激情日益高涨,但是,“义愤如果不与理智结合,则又很难把可贵的民心、民气、民力引向正确的道路,甚至会给本民族带来更大的损失与灾难。”[1]如何才是理智的救国?张謇认为最好的救国途径应该是凭借人民自己的精神与物质资源从根本上改造国家。改造又该从何入手?“舍奖励纺织,其道无由矣。纺织根本在于棉,故奖励植棉,大为根本中计划”。[2]张謇从当时的国情和南通县情出发,凭借清醒冷静的头脑和高瞻远瞩的认识,回乡感召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士,于1895 年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中国的企业史是由一个状元开启的”,[3]张謇凭借大智慧带领近代通商群体一步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二、近代通商群体的文化追求
(一)坚守“崇文尚教”的文化传统
近代通商的文化自信源自南通地区“崇文尚教”的传统。从宋代到清末,南通的儒学教育从未间断,为教化民众、开启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深受家乡崇文尚教的风气熏陶,另一方面自身得益于教育才能拔萃翰林,张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实业”这一极富远见卓识的主张,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在他的努力下,南通地区的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校400多所,创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十多个“第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张謇兴办教育的目的,与其兴办实业和其他社会事业的目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救亡兴国。[4]这一举措是对南通崇教传统的继承,更是造福民众、功在千秋的一大实事。
(二)尝试“祈通中西”的文化创新
近代通商崛起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初始阶段,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从意识上进行变革,摆脱旧中国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心理,形成现代工商业理念和企业家精神,与世界接轨。因此,张謇主张“祈通中西”,他“默察世界之大势”,带领通商群体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但同时也反对盲目地照搬照抄,这与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国民族工商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母体,照搬西方不一定适合本国国情,只能有选择性地引入先进理念,“韬世界之伟略,治中国之痼疾”。“祈通中西”是指中西文化有机融合、和谐交流而不盲目附和,这是近代通商群体在文化追求方面的一大创新。
三、近代通商的经营理念
(一)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信用”始终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当代西方企业界流行打造“道德公司”,其实,以张謇为代表的通商群体早在一百年前就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从孔子的一系列言论如“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有信”等可以看出儒家对“信”的重视程度。张謇始终将“诚实守信”作为大生企業集团的基本理念。比如,大生集团在三十年的经营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资金困难,从不违背之前“厚利股东”的承诺;年终结算时,先派发官利,再算利润,如果有余再发红利。因此,大生集团一直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诚信成为通商群体的道德标杆。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大生企业集团的起步和运营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以人作为出发点和中心,这与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仁”是一脉相承的。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即主张关爱他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张謇践行“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以人才为本”和“以员工为本”两个方面。张謇爱才、惜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有才就加以重用,同时对员工也采取了不少富有人道色彩的举措。在张謇的影响下,关爱员工、宽厚慈善成为通商群体的自觉行为。
(三)以和为贵
张謇在创建和经营大生集团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和气生财”,秉承了儒家“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和谐的团队是成功的基石。张謇曾经感叹自己的事业“贵赖于不绝贤人助阵”,特别是 “一兄一友三弟子”,其中的“兄”是指张謇的三哥张詧,张謇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张詧的鼎力支持。大生纱厂创办之初缺乏资金,张詧四处奔走帮助张謇筹股,后来又为张謇聚集了一批有财力、通商务的人共同构成了“大生”的班底。这群有志之士即通商群体的骨干成员。凭借着一个“和”字,通商群体在历史舞台集体亮相,共同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近代通商群体的职业气质
(一)和中内敛
提起商人,人们一般会联想到“铜臭气”、“精明市侩”等贬义词,这是封建时代“士农工商”的职业层次所带来的思维定势。而通商群体却秉承儒家的中庸之道,表现出和中内敛的职业气质。在经营大生集团期间,张謇和他的团队从不招摇过市,但也不妄自菲薄,经营中没有“唯利是图”,而是注重“共赢”。可以说,把握分寸、不走极端,是张謇团队的生存之道。另外,张謇当初弃官从商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改变书生“空谈误国”的不实作风,在他的影响下,通商群体留给大众少说多做、埋头苦干的印象。
(二)朴素节俭
儒家向来崇尚节俭,孔子主张“节用、薄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张謇秉承儒家传统,反对生活奢侈,指出“勤勉节俭任苦耐劳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他自号“啬翁”,当然,此“啬”绝非吝啬,而是“君子之俭”,“应该用的、为人用的,一千一万都得不眨眼顺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连一个钱都得想想、都得节省。”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用于对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有益的事业上去了。因此,张謇的节俭观充分体现了儒商修身立德的最高境界,也为通商群体奠定了“朴素节俭”的职业气质。
“以仁、义、礼、智、信、诚等儒家道德规范为其内核,将经商营工视同治家、治国大事,讲究宽容大度、至诚待人、信用第一、义在利先等经商原则,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做法,尚不过是张謇借以实现人生抱负的手段和形式,以儒家道德规范为标的士,才是他赖以生根的立命之基。”[5]儒商张謇不仅是通商领袖,也是通商精神的奠基人,他由傳统士大夫向现代企业家的成功转型,为通商精神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代通商精神在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将进一步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引领当代通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追梦圆梦!
参考文献
[1] 章开沅.愤徘·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J].历史研究,1991(04).
[2] 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第5卷[M].上海书店,1931:88.
[3] 傅国涌.没有永远的企业,但有永远的企业家[N].北京青年报,2016-11-14:B2.
[4] 赵明远.通商与通商精神[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2:134,03.
[5] 章开沅.张謇与近代社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5-236
基金项目:文章为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化视域下近代通商群体的社会价值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BNT026。
作者简介:夏蕾(1983- ),女,汉族,江苏南通人,讲师,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