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审美研究

2019-12-04 04:07王颖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新时代体育的目标任务,学校体育只有立足于帮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达到广泛开展校园体育的目的。由于乐趣和美二者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体育乐趣的研究必定涉及体育审美研究,本课题从体育审美必要性、体育审美内容、体育审美设计及成效等方面,阐述审美研究对于体育乐趣的重要性以及对学校体育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广泛开展;体育乐趣;审美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6-0076-05

Abstract:It is the goal and task of sports in the new era to carry out nationwide fitness activities. School sports can effectively attract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onsciously and voluntarily only if it is based on helping students enjoy sports fu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widely carrying out campus sports. Because of the interdependence and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fun and aesthetic demand of campus sports, the study of sports fun must involve the study of sports aesthet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research to help students find sports fun from the aspects of sports aesthetic necessity, sports aesthetic content, sports aesthetic design and effectiveness. Sports aesthetic cases prov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design.

Key words:Extensive development;Sports fun;Aesthetic demands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到来之际,新时代体育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引起学者的广泛讨论。什么是新时代体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体育的任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我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已有20多年了,人们对于全民健身活动并不陌生,但如何做到 “广泛开展”还有差距,需要下功夫。因为只有做到“广泛开展”,才能惠及全民,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广泛开展”应是新时代体育重要表征之一。学校体育也存在着如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问题。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学校体育提出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体育第一次以“享受乐趣”立为首位,改变了长久以来体育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标的惯性定位,四位一体的目标任务着力强调了体育不仅仅是必修课程和强制性的课外活动,而是能成为学生自觉自愿地、为之喜爱的生活习惯,作为学校体育深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突破口。

体育乐趣长期被忽略,中国知网期刊检索“学校体育乐趣”为主题的文章,近三十年来(1991-2019)共45篇,研究数量极少。2019年开始体育乐趣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体育一级期刊刊出了《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号召,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论运动乐趣在体育课堂中的迷失与回归》等文章,分析了体育课运动乐趣迷失的体育教育幾点问题[1-2],强调了乐趣对于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季浏(2019)在《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指出教育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在锻炼中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导致他们不喜欢体育课程学习[3]。任海(2019)在《聚焦生活,重塑体育文化》中提出生活体育文化的建构要建立在“爱体育、会体育、能体育”的层面上[4]等等。学校体育由此开启了关注人的运动感受的研究,人们意识到运动乐趣和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效果。目前,体育乐趣的研究还不深入,对于乐趣的本质和乐趣的诱因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1 简溯“乐趣”和“美”的关系

我们从国内外美学大师对美的定义中认证关于“乐趣”和“美”的关系。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谈到美与劳动乐趣的着关系时解释:能引起“注意”和“紧张”就说明劳动内容和方式都有吸引力,使劳动者感到发挥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本质力量的“乐趣”,这“乐趣”就是美感[5]。美学大师康德指出审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的使人愉悦的东西,英文中“愉悦”与“乐趣”均可用joy和joyful表示,表达快乐的情趣,属于人良好的心理活动。中文运用时根据需要而选择不同的词性。中西方哲学美学大师也大径相同地认为使人“愉悦”“快乐”的东西就是美。美与乐趣或是愉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本文研究体育乐趣必须研究体育审美,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理论上找寻缺乏体育乐趣的内在原因。

2 学校体育审美现状

谈到体育审美,自然关注到体育美学以及实际运用情况。中国知网检索期刊文献,在“主题”栏中输入“学校体育审美”,30年(1987-2018)间收集文献仅47篇,与体育乐趣一样,研究文章较少,可见体育审美和体育乐趣理论与实践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虽然我国体育美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还仍然以借鉴国外体育美学研究成果为主,欧美和日本在体育美学研究方面有着丰硕成果,对我国体育美学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国内体育审美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类:

第一,身体美学论。美国心理学家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和身体美学》[6]对我国身体研究有较大的影响,舒斯特曼的观点是如果西方哲学继續致力于履行“认识你自己”的格言,那么就应该做到认识自己的身体自我、身体感知和身体行为。他认为“身体”与“肉体”有着本质的区别,身体是富有生命活力和情感,敏锐而有目的取向的,而肉体是单纯由骨肉聚集的物质。因此,他通过积极的身体训练方法进行身体美学研究,探讨改良和培养我们的身体意识,所指向的是关注身体发展的身心体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审美培育。

第二,体育审美文化论。以康德审美鉴赏为理论依据,力图突破认识论阐释,认为审美既不是客观的[7],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普遍性”。提出审美是超主客关系统一论,以“物我一体”思维方式关注人在体育运动学习中的美,追求人与运动融合。认为“物我一体”或“物我两忘”将成为体育审美文化论,追求现实状态与精神境界的融合。

第三,体育美学系统论[8]。其研究切入点主要以身体美和运动美为审美对象的研究,从客观角度分析体育美,包括人的形体健美、运动项目表征形式美、体育竞赛欣赏与审美等。体育存在美的功能性研究,这类研究至今仍占体育美学研究较大的比重。如健美操、瑜珈、体育舞蹈等形体和动作对审美的阐释。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美学理论在借鉴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已经构建了独立的学术体系,但在学校体育实践过程运用范围局限,甚至处于忽略状态,主要是受到 “实用”体育的影响,认为体育美学不像掌握体育技术和锻炼手段那样能在实践中直接产生运用效果,学校体育乐趣迷失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缺乏体育审美意识和缺少审美设计。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逐渐从追求健身的“实用”价值转向追求完美的全面发展价值,尤其对于青春焕然的学生群体追求美是永恒的主题,帮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首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体育审美的思维方法,在运动中发现体育美,学会审美成为学校体育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3 寻找体育乐趣,开启审美活动

3.1 学校体育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以号召运动为主要方式,学生被要求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被动性大于主动性。体育锻炼中人的情感意识被忽略[7],增强体质是锻炼的重要目的,美与否不在体育活动考虑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缺失导致形成难以突破的几个瓶颈:(1)重视技术或体测成绩,轻视人的运动感受,强制“跑圈”的体育使学生厌倦体育课,体育学分完成,体育也就终至;(2)重视布置体育任务,轻视体育吸引力的设计,忽略了解学生自觉自愿的情绪,造成学生主动体育效果不理想,学生为了学分而体育的现象比较普遍;(3)虽然体育美无处不在,在审美认意识淡薄情况下,缺乏发现美和宣传美的能力,缺乏美的引导致使体育也无乐趣可言。

在寻找体育乐趣而引发的体育审美的思考中,我们面对着体育无乐趣与体育缺失美的事实,也认证了由于审美缺失而给予学校体育发展带来的困惑。审美教育应列入学校体育改革事项中。

3.2 学校体育审美内容

学校体育审美内容包括了审美教育、审美对象、审美目的等研究。

3.2.1 体育审美教育

体育审美教育与运动技术教育的目的是有区别的。运动技术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从技术认知起点到掌握技术结束,着重于知识学习和技术的掌握,运动成绩是唯一的知识获取的评判标准。与技术教育不同,从审美角度判断其功效,不是看教育能带来多少知识,而是看教育能够带来多少愉悦,体育审美教育是以追求乐趣为目的。审美思维要求体育学习改变教学方法,不仅从技术学习入手,还必须关注体育审美,帮助学生在接触新技术时从欣赏技术入手,设计新颖的学习环节,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以动作美吸引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体验掌握技术的获得感,改变用分数控制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体育审美教育强调乐趣伴随的学习,自觉主动的学习。

3.2.2 体育审美对象

老师和学生既是体育审美的主体,又是体育审美客体。传统体育通常将教师形象、教学组织、运动管理、环境设计等环节视为体育管理中教学规范,作为约束性管理条例,体育审美要求将教学所有环节当作师生共创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呈现出鲜活的人性化的特点。

首先,要求体育教师树立审美意识的思想。老师作为审美主体在课堂个人形象、行为言止、教学示范、教学组织与方法等,不仅符合体育课堂规范,更应看成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审美对象。

体育老师创造美:(1)个人形象美,身着运动服,精神抖擞,热情活力,老师形象应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体育的榜样意义。(2)讲解与示范美,老师的技术动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产生模仿动作的冲动,在优美动作示范下学习成为有吸引力的自愿活动。(3)教学方案,具有审美效果的教学方案不仅考虑学生掌握技术的学习成效,要考虑如何能够吸引学生身体和精神注意和紧张,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事是具有美感的事。(4)教学组织,课堂队伍调动及活动状态需要考虑到整体美感,杂乱无章的自由活动,使课堂整体活动既没有美感,同时存在安全隐患,老师在备课应给予重视。

学生创造美:(1)学生精神面貌,学习中专注和努力的表现,体育课堂特有的积极运动,相互交流,争取优胜的主动学习性;(2)运动着装,因为体育课堂是集体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从学生服饰穿戴上能够准确地反映其参与运动的热情,一群着便装、凉鞋、牛仔裤等不便利运动服饰的学生,完成破坏了体育课堂审美;(3)审美价值观,体育比赛是锻炼人的意志与品格,比赛中胜不骄败不馁的体验,练习中坚持与放弃的意志体验,游戏中主导与服从的角色体验等等。这些是学生体育审美不可匮缺的品德美体验。

体育美包罗万象,针对学校体育最为重要的是师生共创之美,释放在传统体育中生硬的规范和纪律约束的体育规定,从体育审美角度用追求和欣赏的方法体现创新教育手段。

3.2.3 体育审美目的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身体原本健康,这种情况下,以健康为内容体育目标,不能引起多少共鸣,倘若采用学生热衷不褪地追求美的目标,鼓动学生参与体育,更贴近学生的需求。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证实,任何生命机体的积极性归根到底都是由它的需要引起的,并且指向于满足这些需要。《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马克思也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爱美之心人人皆有,特别是青年人对美的追求是一无返顾的。为此,让学生爱美与爱运动成为内心共同需要的动机,这无疑有助于对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内在机制的深刻把握,以此提升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水平。

3.3 学校体育审美的设计方法

在体育审美设计上,必须把服务的概念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设计工作是为了如何获得别人兴趣(而不是自己兴趣)的主观和客观的理解。体育审美设计的步骤主要由三个环节九个要素组成(见图1)[10]。

第一环节(三个要素),倾听、观察、寻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往往大家开始对于体育审美的设计都无法充分想象出它的样貌,只能是朦胧的一种渴求。因此, 审美设计任务之一就是促成师生对美这种渴求清晰地表达出来,收集信息成为主要工作,接近师生渴求改变事件。

第二环节,集中注意力地关注,并记录筛查出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渴求事件,进入整体改革体系中,综合分析和统一处理,突出记录对渴求事项的解决方法,设计方案。

第三环节,聚焦和构筑成果,服务设计的过程与成果均为设计着力部分,检验成果与反馈信息。审美设计与科学实验不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关注和确认一个过程,过程精准成果就有效,成果可以不同于预先假设。审美设计关注和确认的是结果,无论过程怎样,作品是最终得以呈现的成果。

因此,审美设计中,过程和结果具有同等重要性,好的审美设计过程恰当地瞄准了正确的方向,并提示了审美中的问题,通过设计使原本只能达到功能性效果的事件,同时也能够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设计过程中事件应整体性地被关注,事件的所有人以共谋的形式参与,建立在共同意图和相互共情的基础上的审美设计,才能形成审美主客观系统联系,使所有听到、看到、注意到的事物都以這种形式聚到一起而形成了理解和意义的一致图像,这样的体美融合项目设计才会是好的设计。

4 学校体育审美的实践成效

本研究认为通过审美设计的体育内容更丰富,相比较传统体育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虽然体育活动有着成千上万的各类,设计方法灵活多样。阐述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审美设计,如艺术类体育课程、战术类体育课程、长跑课程等,展示体育乐趣与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成效。

体育中有许多与音乐相结合的体育艺术项目,如啦啦操、体育舞蹈、瑜珈、武术等。由于运动项目极具观赏性,成为体育审美典型代表,这类项目的愉乐程度极高,从幼儿园乃至到大学逐渐成为校园体育课程的喜爱的项目。

4.1 以啦啦操美学设计作为案例一

课程的设计需要教师有较为全面的审美意识,从啦啦操美学表现的四要素设计入手,设计要追求符合青年学生热情奔放动作,合理运动量、美的展示和独创性。课程设计的基础从“构成”作为设计起点展开。

点:啦啦操课程的“点”可以体现在花球这一道具的运用,通过花球组成远近、轻重的变化效果,构成美感的形象。

线:线是点的移动轨迹,线能体现“活泼”“流畅”“柔和”的美感。课程设计中通过手持花球进行多样化的手臂组合形成线的特性,通过设计直、曲、绕等手臂动作展现线性美感。

面:线的移动轨迹形成“面”,完整的啦啦操动作设计风格,可以体现生动,活泼。自然,轻快,愉悦等主题,将“面”的优点展现出来。

体:体由多面组成。结合体育课程内容目标的多要素入手、既展现习得运动技能,保持身体健康,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在团队配合中得到提升。教学目标体现动作之美、团结协作之美、抗挫折之美、体力耐力之美等。

色彩:啦啦操中色彩往往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冷暖、轻重、扩张或收缩、前进或后退等感官刺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中花球的颜色改变,小团队的队服。通过多样的色彩组合激发学生的不同情绪,带来美的感官体验。

4.2 足球战术美学设计作为案例二

中国足球运动的成绩一直徘徊不前,实质是人们没有在足球运动中感受到它美的价值,只是把它看作是集体对抗游戏。足球运动实际上包含了技术美、战术美、人体美、意志美、悬念美等丰富的美学要素,若能把足球技术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参透美的元素,引起学生对足球美的感受,从审美鉴赏角度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那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以足球“踢墙式二过一和回传反切二过一战术配合”作为足球课程体美融合的案例,其着重点在于战术的审美。降低难度,实现完整战术的配合体验,观赏完成每一次配合的自我审美愉悦。

足球战术教学中审美关注点,着重与学生交流足球战术如何表现人与人之间意识构思,再通过跑位配合展现了出奇制胜的智慧美。足球战术极其丰富,在比赛中于千变万化之时,盖于诱敌深入而促成利己之势形成,战术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胜负。因此,通过多媒体把战术中智慧与体能相结合而呈现的美感画面展示出来。足球战术教学在课堂上先进行固定配合练习,再进行变化配合练习,通过足球课程学习掌握战术的固定配合技术,提供教学比赛机会,学生体验战术运用,体验比赛场上移动配合、构成战术时机和完成战术过程。以此体验足球的智力美和技术美的乐趣。

4.3 长跑项目教学的案例三

田径训练作为一项着重个人素质训练项目,训练过程中需要对单个动作进行不断重复加强的枯燥训练,那么,类似这样的运动项目既枯燥单调,愉悦感较低的项目,需要老师创意性地设计练习,以丰富多样的方法抵消单调与枯燥。

老师打破传统的“单兵训练”模式,针对队员们各自的体能特点,把主项类似的学生按小组安排训练任务。以小组成员共同练习为常态,以游戏和团队活动为主要方式,变个人任务为小组任务,不仅能保证队员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任务,还能促进队员间的团队意识和互帮互助的精神。虽然是个人运动项目,用集体训练方式增强集体意识,强化集体荣誉感。通过单项运动集体练的教学改革,有了活跃的锻炼氛围,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比拼,每个人不但运动量增大,而且在集体群练的热闹氛围中学生心情由孤独变愉悦。

5 结 语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讲座、视频、版画、摄影、竞赛等无数手段灌输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可以采用倾听、设计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方法将美学原理贯穿到体育课程中,体育美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寻找體育乐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时代学校体育一定是情感参与的体育,不只是成绩与体能达标的数字体育,要看到体育审美设计的潜能及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运动中快乐起来,才能实现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目标。改革开放40年以来,“广泛开展”依然是难题。重视体育审美活动,深化审美研究,有助于体育乐趣形成,使之成为实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张缓缓,叶玲,等.论运动乐趣在体育课堂中的迷失与回归[J].体育科学,2019,45(2):31-37.

[2]毛振明.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号召,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42(1):23-29.

[3]季浏,马德浩.新时代我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39(3):3-12.

[4]任海.聚焦生活,重塑体育文化[J].体育科学,39(4):3-11.

[5]朱光潜.谈美书简[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59.

[6]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商务印书馆,2011:38.

[7]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是美与崇高的最后根源[M].北京出版社,2008:31-32.

[8]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

[9]叶果洛夫.美学问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0.

[10]维克多·马格林.设计的观念[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66-79.

[11]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杜高山.休闲时代下的体育审美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2(2):23-27.

[13]李静,田菁.体育美学与竞技体育中的真善美[J].河北学刊,2013,33(4):252-254.

[14]徐通.当代体育艺术化趋势形成原因的美学阐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4):33-36.

[15]范叶飞,马卫平.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钟摆现象”管窥[J].体育科学 ,2017,37(2):3-15.

收稿日期:2019-06-25;修回日期:2019-09-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编号:DLA18405)。

作者简介:王颖(1964-),女,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