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也已成为广大教师所青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融入“学对互助”是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直在探讨的模式,实践证明:“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能优化学生的资源,使优生更优,又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使中层生学有所获,后进生学有长进,共同努力,成就你我,缔造成功。
关键词:“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三个前提;四个步骤;五个要点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以教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课堂教学受到空前挑战,课堂教学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在改革的东风下,我校也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我们的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摸索出了“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互帮互学,不仅要求小组内师徒结成“学对”,而且要求小组内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同时也要求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因此,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为此本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 开展“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三个前提
“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学对”为基本元素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的“学对”和“小组”,选拔和培养负责任的组长,培养“学对”的帮扶意识和“小组”的合作意识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
(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对”和“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在分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进行组合,把学生整体分为三层:A层学习兴趣高昂,积极、热情,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成绩优秀;B层喜欢学习,但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般;C层对学习无兴趣,学习能力较低,每组A、B、C层学生各两名,6人一小组,并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分组,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在学对的组合上,优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搭配,发挥优等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样可以使学困生在优等生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学优生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快乐自己,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二) 選拔和培养负责任的组长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主任等于一个好班级。”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好的小组长就应该等于有了一个优秀小组”。每个小组选了一名学习成绩好、有威信、性格外向、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同学担任本组的小组长,要求他们必须以身作则、认真负责,成为小组的“表率”,还要做到: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学会耐心倾听、分析、鉴赏同伴见解。给每个小组配备一个“小组讨论记录本”,及时记录成员在发言时出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见解,在答疑时可以提出,对待小组组员必须一视同仁。所以在开展“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就是“领导者”和“监督者”。
(三) 培养“学对”的帮扶意识和“小组”的合作意识
开展组内结对互助,实现共同进步。建立固定学对和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六人一小组两人一学对。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我们俩是学对,师傅应该帮助徒弟,徒弟有困难找师傅,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帮扶意识。开展组内团结协作,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结互助的观念,一个组是一个整体,不可以使自己游离于小组之外。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做到资料共享,方法共存,遇到困难时,不仅可以组内交流,而且还可以向其他组其他同学请教,课堂上全组每个人都积极发言展示为小组争取荣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与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 开展“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步骤
开展“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把“学对+小组”的教学形式融入自己的教学环节,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在课堂教学中,本人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分四步实施合作学习,下面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进行说明。
(一) 自主学习,确立目标
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线路图,组长做好组织管理,确保每个组员充分预习,研读教材,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在讲到《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本人设计了一份自主学习知识要点的表格,让学生能进行有效地预习,并根据步骤完成解方程的题目。
(二) 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在课堂大目标的指引下,组长通过对本组成员预习的了解,合理分配合作任务,分别完成,汇总交流,及时反馈,收集本阶段难点汇报老师。根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大纲要求,本人设计了不同梯度的三个题组:典型问题、技能训练和拓展应用,C完成典型问题题组,B完成技能训练题组,A完成拓展应用题组,独立完成、互相交换、合作交流、探究疑难。这样,既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组一:典型问题
(1)8(3x-1)-4(x-3)=24
(2)1-y-12=y-y+23
题组二:技能训练
(1)式子1+3y2的值与1互为相反数,求y的值。
(2)如果25与x-42互为倒数,求x的值。
题组三:拓展应用
(1)小李在解方程5a-x=13(x为未知数)误将-x看作+x,得方程的解为x=-2,则原方程的解为多少?
(2)已知关于x的方程3(2x+1)=5x-4和2(x+1)-m=-2(x+2)的解相同,试求m的值。
(三) 学对交流,释疑解难
在数学课堂上,本人根据数学科的成绩设计“学对”:“A”成绩最好,“C”成绩最差,它们形成帮扶对子。小组内帮扶时,A讲给B、C听,B、C理解后再复述给A听,达到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小组展示时教师尽量抽B、C上台演练,难度较大的就由A补充。这样的安排,让每位学生都能感觉自己在组里的重要地位,树立一种主人翁的意识,特别是不愿学习,上课发呆,听不懂的学困生,也能认真参与小组讨论,并积极为本组的集体展示而表现自己。
(四) 教师点拨,反馈结果
组长可以通过教师选取的当堂小测题来检测每个组员的学习效果,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表现,填写记录表。教师根据记录表进行点拨,进行反馈,特别是对于所有组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再小组交流,统一意见,得出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该问题的讨论。
三、 开展“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点
“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可行的学习方式,但本人认为我们在实施“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五个要点。
(一) 要明确合作的目的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说明相互交流、合作是获得知识重要途径。所以开展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目的,当遇到我们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很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很有价值。
(二) 要把握合作的时机
开展合作学习不是时时合作、处处探究,而是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例如简單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应选择重点的问题来进行小组合作,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变得有价值。
(三) 要扮演好角色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角色诠释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和引导者,作为参与者,教师要不断巡视、观察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深入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介入,甚至可以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作为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是评价者,设定适合的评价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加高效、能力得到发展。
(四) 要相互督促
小组成员间要相互激励,相互督促,最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疲倦的时候,都会想懈怠,特别是学困生,大家要指出其缺点,帮助其进步,使后进的同学感到羞耻,进而下决定,为小组增光添彩,不再拖小组的后腿,所以在“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多给予学困生鼓励与督促,因为在合作学习中,优等生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因此每个小组要确立本组的组训,不怕苦,不怕难,不要让一个组员掉队,一步一步稳稳地在数学的激流中前进。
(五) 要有良好的评价机制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组合作成功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评价机制,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地发展下去。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除了教师直接评价,更重要组织学生组内互评、小组自评;在良好的评价机制下,应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对、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让个人、学对和小组都能得到奖励,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总之,“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课堂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学对”在帮扶他人的同时快乐自己,“小组”在实现共赢的同时缔造成功。有效地合作与帮扶,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
陈梅,广东省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