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时基础设施不完善,实验教学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有时实验无法做到让每位同学都观察到或者亲身体验。可以将微课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直观的实验演示效果。
关键词:微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新型教学方法方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其中微课具有短小紧凑、信息丰富的特点,十分适用于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将微课引入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
一、 物理實验教学中尝试应用微课
微课是指通过微视频或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者独立、完整地学会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微课一般情况下只阐释一个知识点,因此其内容单一精准,时长较短,对教学形式和时间地点的要求也相对较为宽松,非常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微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二,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微课一般表现为微视频的形式,且需配有相关辅助资料,如微作业、拓展资料、微学导案等,足以支撑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某一知识点的学习。
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发挥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意识和科学态度的作用。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是受限于设施条件和时间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法将物理实验完整地呈现出来。如,在许多实验课程中,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之后,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实验演示,效率十分低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微课,这样可以突破现有限制,将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教学《光的色散》时,天气晴好对课堂实验非常重要,必须有阳光,但如果遇上特殊情况,这时通过微课形式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或者仿照提前实验,对知识的掌握必将有很大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做类似的光的色散拓展实验,用水或其他实验器材同样得到七色光,或者自制彩虹,通过感官,通过视频展现实验,再加以知识的当场融合,必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如果所有实验都在课堂上展现是不太现实的,微课既能掌控学生的大方向,又能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以展现,以知识点为主线,层层铺开,辅助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 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实验教学是物理这类探究性较强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结合以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实验教学都未摆脱教师单方面讲授这一单一形式,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对教师普遍存在依赖性,疏于动脑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引入微课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 利用微课对物理实验过程进行完整呈现
微课是特殊条件下用于展现初中物理实验整个过程的有效手段,在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微课的时间一般可以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保障教学效果。可见微课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同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同时,微课具有生动直观、简单细致易懂的特点,可以对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不够清楚的部分进行补充,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看到整个实验演示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关键部位,教师可以进行暂停、放大并插入细致讲解,避免学生因遗漏或是困惑无法掌握实验的原理。例如,在进行“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这一实验中,教师演示所使用的道具为小磁针、纸屑等,即使是坐在前排的学生也有可能出现看不清楚的情况。就算教师拿着道具在教师内进行走动演示,也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学生,而且还浪费时间。而制作成微课之后,通过俯视视角,学生可以轻松地看到磁体周围的线状分布情况,对实验形成清楚深刻的认识,再配以针对性的有趣的解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直观,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学生特点。
四、 利用微课有助于解决实验资源匮乏的问题
在一些学校中,由于实验仪器、设施数量不足,导致物理教学实验教学的演示环节往往无法顺利实施,更谈不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此,可以利用微课呈现整个实验过程,这样可以弥补实验仪器不足的问题,且能够使学生对实验器材、步骤等形成清楚的认知。此外,对于一些实验难度较高且存在一定危险的实验,为了避免演示中出现意外导致学生受到伤害,可以利用微课展示实验,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和原理,又可以避免危险的发生。比如“托里拆利测大气压实验”,教材中虽然把这一实验放到了课后拓展中,但是对于好奇的学生,他们都想全面了解大气压测量的整个物理学史,这也是课外拓展的一方面,这正好可以利用微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避免了真实操作时汞蒸气可能对在场学生造成的危害。
五、 利用微课让物理知识更形象生动体现学科特点
物理知识体系很庞大,有很大的知识框架,但是其中的每个学类的小知识点也非常多,有些略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略显吃力。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效采用微课形式,选择组合内容展现给学生,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物理知识。如我在教授“照相机与人眼”“望远镜与显微镜”时,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个微课,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物体时为达到清晰画面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是如何通过改变物距达到目的的,通过动画形象生动的呈现,再通过与人眼调节晶状体的焦距达到呈清晰像进行对比,比单纯用作图或者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得更加清晰明了。学生通过真实再现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使用动画,科学讲解,图文立体呈现,激发学生无尽的求知欲。
六、 利用微课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群体往往表现出层次性,即掌握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会为教学活动造成较大的困难。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其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实验器材、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学生对实验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物理实验的内容分层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学习视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时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避免学生出现混淆。例如,在“測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实验中,考虑到该实验的综合性较强、学习难度较高,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实验讲解”“实验后数据处理”“复习”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学习微课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地掌握整个实验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生初学电学时,总有各种问题需要解决,有些同学不好意思问,有些同学不好意思在课堂上反复问,课后学生挨个地找老师解答问题,问题各式各样,其实解答过程中大多在课堂上已讲解,或许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或许听了没有理解,其实只要倒个带听清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就可以迎刃而解。课堂是针对全体学生,而微课可以针对学习者个人,可以随时倒带随时暂停。
记得有一届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电学“电路图和实物图”转换的过程中,非常苦恼。后来和学生交流中了解到,有的学生使用“电流法”更顺手,有的学生使用“先连一路法”更得心应手。禁锢学生必须使用一种方法不可取,但是遇到题目每种方法都评讲一下,也不现实。如果不攻克这个难题,学生势必对后面的电学学习失去信心。课堂的有限时间和学生的差异化起冲突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当的办法,当时我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先精通一种方法,等熟练应用后再试着学会其他方法。我采用了微课形式,通过几道题的多种解法详细录制,学生各取所需,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学生的脸上,有的同学还懊恼地说:“这么简单我以前怎么就没理解。”
七、 利用微课突破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在初中阶段,物理是高难度学科之一,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讲都有些难于理解,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可能很多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对此,教师可以将物理实验的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例如,在“电流的热效应”这一实验中,其关键点在于电流热效应与电流、电阻以及通电时间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三个方面,教师可以分别制作三个实验微课,分别展示不同变量对电流热效应的影响,进而引出焦耳定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通过加入一些动画,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适当利用习题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通过微课的展示,把物理中的各个重点和难点纷纷细化,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让他们充满满足感和自豪感。
除了平时课堂上的实验和内容可以使用微课,我尝试在每章单元复习时使用微课呈现,以往复习一章的内容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或提问或填空或默写,我发现有时知识点也没有复习得很全面,揪着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些浪费时间,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一些简单的内容还是有个别学生存在问题。我试着使用快进式微课,把解说调成快进式,加以幽默的话语和直观的知识图片,快速复习各个知识点,学生表示用了很短的时间居然复习了整章知识点,学生看完后也津津乐道,同学间也讨论起里面的内容,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这样学生就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复习简单的内容,而花更多的时间在重点难点上。
引入微课是优化现阶段我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手段,它能够有效解决实验资源缺少、无法兼顾学生层次性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实验演示效果,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实验原理,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当然微课有它的优点,必然也有局限性,这正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摸索的——怎样让微课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培强.重视实验捕捉,优化课堂教学——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J].学园,2018,11(11):89-90.
[2]梁学斌.巧用微课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8(11):150-151.
作者简介:
朱艳,中学一级职称,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