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肌酸激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归

2019-12-04 03:25孙海荣张天挺贾莉莉
肝脏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比夫剧烈运动代偿

孙海荣 张天挺 贾莉莉

慢性乙型肝炎(CHB)在我国患病率较高,目前治疗该病的药物包括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1]。替比夫定抗病毒效果显著,耐药率低,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然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现象,不利于改善预后[2]。因此,临床亟需明确CHB患者CK增高的危险因素,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本次研究选取102例采用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CHB并CK升高的相关因素与转归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CHB患者102例,其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32~75岁,平均(58.63±16.82)岁;病程2~8年,平均(5.42±2.17)年;体质指数18~26 kg/m2,平均(23.16±2.15)kg/m2;吸烟史:有,28例、无,74例;饮酒史:有,32例、无,70例;肝性脑病:有,13例、无,8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有,30例、无,72例;联合抗病毒治疗:有,41例、无,61例;剧烈运动:有,16例、无,86例;乙型肝炎家族史:有,12例、无,90例;腹部手术史:有,18例、无,84例;自发性腹膜炎:有,13例、无,89例;腹水:有,18例、无,84例。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1)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进行诊断[3],临床诊断明确;(2)年龄≥18岁;(3)抗病毒治疗≥6个月;(4)临床资料完整;(5)知情同意。

(二)排除标准 (1)肝衰竭;(2)原发性肝癌;(3)合并艾滋病病毒(HIV)、甲型肝炎病毒(HAV)等病毒感染;(4)心、肺、肾等严重损害;(5)既往有神经肌肉、甲状腺病史;(6)酒精性肝病;(7)药物性肝病。

三、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联合抗病毒治疗、吸烟史、饮酒史、剧烈运动、乙型肝炎家族史、腹部手术史、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腹水、抗病毒药物类型。记录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CK增高发生率,分析CK增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变量进行量化赋值,分析CHB并CK增高的危险因素。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随访期间转归情况。CK增高评价[4]:根据其增高程度分成0~4个等级,CK<1ULN为0级,CK在1ULN~3ULN间为1级,CK在3ULN~7ULN间为2级,CK在7ULN~10ULN间为3级,CK≥10ULN为4级,以3~4级视为CK增高。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B并CK增高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102例CHB患者CK增高发生率

在102例CHB患者中,有43例CK增高,占42.16%,59例未增高,占57.84%。在43例CK增高患者中,3级19例(44.19%),4级24例(55.81%)。

二、CK增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CK增高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剧烈运动、替比夫定治疗占比分别为41.86%、25.58%、30.23%,高于CK未增高组的20.34%、8.47%、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CHB患者CK增高的危险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变量进行量化赋值,结果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剧烈运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是CHB患者CK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CK增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例数,%)

续表1

表2 CHB患者CK增高的危险因素分析

四、CHB并CK增高患者转归情况分析

经过12个月的随访,发现在43例CK增高患者中,有4例发生肌病,经股四头肌肉活组织检查提示存在肌纤维变,并伴有局部炎症,考虑可能与抗病毒治疗相关。经诊断后停止给药,并采用辅酶Q10进行干预,在停止抗病毒治疗1周后,肌痛症状彻底缓解,停药30 d后,双下肢无力症状彻底缓解,CK达正常范围。其余39例患者更换抗病毒治疗药物后,CK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未见肌力改变。

讨 论

本研究发现,在102例CHB患者中,CK增高发生率为42.16%,提示CK增高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CK在脑组织、心肌组织、骨骼肌中均存在,一旦CK增高,则表明出现肌肉损伤,临床通常将其作为评估肌肉疾病的重要指标,如横纹肌溶解、肌炎等均可通过CK增高反映出来。目前,医学研究中关于CHB患者CK增高的机制尚未彻底明确,但认为可能与线粒体毒性存在关联[5]。有学者针对肌病患者进行神经组织检查,提示其存在线粒体DNA丢失,这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肌病发生有关[6]。

通过分析CK增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提示CK增高组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剧烈运动占比高于CK未增高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无明显特异性表现,患者可能出现疲倦、乏力、体力下降、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研究表明,肝硬化可导致心肌β肾上腺受体功能削弱,心肌钙内流减少,上述病变会引起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心肌顺应性降低,甚至引起传导功能障碍,诱发肝性心肌病[7]。此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因受肝炎病毒、高胆红素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导致心肌损害加重,血清CK水平增高[8]。这为本研究结论提供了理论支持,也进一步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是CHB患者CK增高的危险因素。

通常而言,CK在血清中的浓度并不高,然而在剧烈运动之后,CK可于体液内重新分布,引起改变。运动导致淋巴液回流入血加快,促使CK从组织液进入血液中,致血清CK增高,除此之外,剧烈运动可导致细胞肿胀,增加膜孔间隙,致使细胞中的CK溢出细胞外,引起CK增高[9]。另有研究发现在运动达1 h后,血清CK有所增加,但并不明显,在运动时间达16~24 h后,血清CK达峰值,机体能力消耗越多,肌细胞受损程度越重,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增加了CK分泌量,CK分泌后可通过脑组织、心肌、骨骼肌等组织释放,导致其在血清内水平增高[10]。因此,剧烈运动也与CHB患者CK增高相关。本研究发现,43例CK增高患者在随访期间内转归情况良好,针对肌病患者在停药的同时进行对症处理,而其余患者更换抗病毒药物后CK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总体转归较理想。此外本研究发现,采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方案治疗的患者CK增高发生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线粒体胸苷激酶磷酸化在体内长时间蓄积,引起线粒体氧化应激,导致线粒体受损,促使CK增高。因此,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抗病毒方案,若已出现CK增高,需及时更换药物。

综上,本次研究证实,CHB患者CK增高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剧烈运动存在密切关联,为了改善患者的转归情况,临床必须及时对CK增高进行诊断,并更换治疗药物,或给予对症处理。本研究因受病例纳入时间、研究经费等影响,导致病例数较少,日后研究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比夫剧烈运动代偿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用分析
——以《推销员之死》对话选段为例
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刻坐下休息?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剧烈运动的热量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妊娠早、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以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
来场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