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碧铨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086)
文人交游的方式多种多样,物品馈赠为其中一种。北宋时期,文人之间的馈赠活动非常频繁,有关礼物赠答的诗歌数量随之倍增,远超前代,并颇富时代特色。涉及礼物赠往主题的诗作,主要包括馈赠物品时所附之诗、接受赠物后的酬答之诗、主动讨要物品的索物之诗等几类。这其中,又以接受赠物后的酬答之诗,即礼物酬答诗数量最多。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现存诗集中有礼物酬答诗149首(1)本文将梅尧臣诗集中诗题含有“赠”“遗”“惠”“饷”“献”“寄”“得”“留”“酬”等字和题注中标明物品来自受赠的诗歌统称为礼物酬答诗。本文统计、引用的梅尧臣诗及编年,均依据朱东润编年校注的《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居北宋诗人前列。借由这种产生于人际交往场域、本为应酬而作的诗歌,梅尧臣呈现了文人间有趣生动之交游细节,寄寓了交游过程中细腻丰富之情感体验,展示了文士阶层区别于一般人的情感互动和精神交流。梅尧臣的礼物酬答诗书写的情感体验,可析出三种,本文分别论之。
文人交游过程中的物品馈赠,不仅要传递实体之物,更要传达馈赠者的情意。那些针对梅尧臣的个人喜好和特别境况而用心择物的友人,通过馈赠所投注的情意,让仕途蹇滞、生活惨淡的梅尧臣时时感受到人心的温暖和友情的抚慰。
相比于好友欧阳修、韩维等人的仕途,梅尧臣始终处于沉沦下僚的状况,其生活物资也常处于匮竭的困境。欧阳修说他“文章落笔动九州,釜甑过午无馈馏”[1]133,诗名如此之盛的梅尧臣有时却连最基本的吃穿用度都无法满足。在“妻孥每寒饥,内愧剧剜憯”[2]717的情况下“时赖二三友,乞米慰穷惨”[2]717。酬答诗《薛八殿丞有遗》说“俸苦月不足,贫死口肯开。好事忽我恤,十千助晨杯”[2]290,所记便是梅尧臣俸禄养家不足之时,薛姓友人直接赠予金钱,助其度过眼前的经济危机。《持国遗食》“乞食非为贫,妻病妾且死。晨爨不暖釜,朝饭亦辍匕”[2]398,韩维所遗之物则是日用果腹的粮食。《杜挺之新得和州将出京遗予薪刍豆》“前时永叔寄秉粟,一秋已免忧朝昏。今君益之薪与菽,老马病骨生精魂”[2]577,友人离京上任前将剩余的粮草都赠予他,由此忆及欧阳修此前也寄给他谷物类粮食,免除他一秋的断炊之忧。此类赠物性质接近生存上的周济扶助。这些在艰难处境下获得的赠物,急难时刻为诗人排忧解难,是友情最细腻的体现。这般“雪中送炭”的情义,包含着悉心体贴的人情温暖,这番由衷道出的感激,亦绝非浮泛的应酬之语可比。如《永叔赠绢二十匹》一诗:
拮据的梅尧臣需为长女置办出嫁妆奁,欧阳修深察其隐衷难处,主动送来二十匹绢,帮助作为父亲的梅尧臣解了燃眉之急。在送女儿出嫁的诗中,梅尧臣方可说出“我家本素风,百事无有侈。随宜具奁箱,不陋复不鄙”[2]888这样的话。这份始终不渝的情义,让他感受到比起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朋侪之义。诗的后半部分说“自惊此赠已过足,外可毕嫁内御冬”,友人馈赠的二十匹绢不仅帮助女儿顺利出嫁,还能给家人都做上新衣服,妻儿婢女不至于再因无衣或衣着破烂而在寒冬蒙垢受冻。如此不加掩饰、无所保留地吐露自己真实的窘境,不惮烦琐、平实质朴地列举赠物对家庭境况的改善,这般掏心体己的真情流露,可谓礼物酬答诗中令人动容的篇章。
馈赠物中也不乏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虽非贵重稀罕物,却助益颇多。如《韩玉汝遗油》一诗,交往密切的韩缜对梅尧臣的生活处境较为了解,“遗油”这样细心周全的日用之馈时或有之。友人赠油的用途多、受众广,清油作为油灯的燃料为夜间读书提供持续的照明,油脂作为美发用品提供润发、护发之用途:“君能置以清油壶,暝照文字灯焰舒。妇将膏发云鬓梳,缾底浊浓留脂车。”[2]942故而结句“所益既如此,所感当何如”[2]942一肯定一反问凸显出友人馈赠的情意。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患病时,友人贴心赠送具有医疗功效的物品。《魏文以予病渴赠薏苡二丛植庭下走笔戏谢》:“愧无相如才,偶病相如渴。潩水有丈人,薏苡分丛茇。为饮可扶衰,余生幸且活。”[2]353薏苡,据唐《本草拾遗》载[3]335:薏苡仁,煮汁饮之,主消渴。当友人得知梅尧臣患有消渴症,便给他送来两丛薏苡根苗,供诗人种植在庭下,便以取其果实煎服饮用,可达到缓解病衰、治疗病症的功效。再如亲人去世,友人的馈赠也助他完成孝亲之举。皇祐五年(1053),嫡母卒于汴京,梅尧臣扶榇回乡归葬。隐静山的僧人朋友给他寄来墓旁种植的长青植物榧树、柏树。酬答诗《去腊隐静山僧寄榧树子十二本柏树子十四本种于新坟》“棐柏移皆活,风霜不变青。冢垣虽阒寂,田客每丁宁”[2]763,说明寄来的树木移植后都生长良好,保护坟墓的同时还为阒寂的冢墓增添了绿意生机。赠物助他完成新坟的修建布置,安葬亲人以尽孝心。
梅尧臣酬答诗有时强调受赠的特别环境、特殊时节,以体现友人馈赠合时得地的细心,及时有效地帮助诗人或解暑驱寒,或销忧解闷,或抚慰离索。
炎炎夏日,宋代最直接的消暑办法是置冰降温,但冰在宋代属珍稀之物,一般人不易获得。朝廷有“赐冰”制度,受赐对象只局限于高官、显宦、近臣等几类,正如梅尧臣所说“头颅汗匝无富贫,虽有颁冰论官职。官高职重冰则多,日永冰消难更得”[2]1106。欧阳修、韩绛等人都曾身居高位可获朝廷赐冰,但好友们并未独自享用而遗忘这位处位下僚的“离群”诗人,纷纷将赐冰分赠予他。《中伏日永叔遗冰》《韩子华遗冰》《答廷评宗说遗冰》等三首诗便是梅尧臣对友朋赠冰的酬答。诗人对仲夏时节烈日灼灼、居室闷热的炎热程度加以渲染:“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2]1097“仲夏遘余闰,屋室如炊蒸”[2]297,又对置冰于室后的凉爽、止汗、驱蝇等效果和舒适感受加以描述:“莹澈肖水玉,凛气侵人肌”[2]1097“开盘一见水玉璞,置坐百步无青蝇。热肤收汗起疹粟,不有消渴同茂陵”[2]685“定能凉一席,既已却青蝇”[2]297,旨在表达对友人赠冰的感激之情:“公亦厚于我,将恐煎熬随”[2]1097“我赋得之从友朋”[2]685“实亦赖友朋”[2]297。除了置冰,食用水果也能起到消暑解渴的作用。如《合流曹光道惠巨李知其炎酷中有此味亦可乐也辄以诗寄》,在舟行合流之时,友人惠赠可解炎酷暑热的巨李,滋味甘甜,食之可乐。又如《宣城宰郭仲文遗林檎》“不愁炎暑剧,幸同玉浆斟”[2]799,《自和》“佳果能御暑,致之意何深”[2]799,两诗都提到了林檎的解暑作用及友人贴心馈赠的情意之深。再如《并日得朱表臣酪及樱桃》“昨日酪将熟,今朝樱可餐。紫莼休定价,黄鸟未衔残。甘滑已相美,齿牙仍尚完。应知消客热,远赠盎盈盘”[2]855,涉及酪与樱桃的同赠共食。新酪的制作正与樱桃的成熟同时,梅尧臣有幸得到友人先后馈赠这二物,故特意作诗以志其事。将新熟的奶酪浇在新鲜的樱桃上,鲜酪的肥浓滋润配上初熟樱桃的鲜甜多汁,诗人在享受食物的甘滑美味、消解夏日炎热之余,也感受着友人的情谊。
寒冷冬日,友人馈赠可供取暖御寒之食,亦是诗人深感体贴之事。如《李审言将归河阳值雪遗金波酒》:“朔吹卷天吼,远郊无鸟飞。忽惊门户白,昨夜打窗微。闾巷我方懒,关山君独归。翻能寄醇酎,为此解寒威。”[2]421屋外朔风凛冽,一夜飞雪,诗人未能前往送别友人,而独归的友人却虑及雪天寒冷,反给诗人寄来醇厚美酒,作为馈赠物的“金波酒”已不止“解寒威”,酒中所含深情厚谊更能煨暖诗人心房。《雪中廖宣城寄酒》:“轻舟泛泛昭亭湾,春雪漫漫昭亭山。寒沙曲渚杳不辨,素鸥翔鹭空中还。宣城太守闵穷旅,双壶贮醖兵吏颁。任从六花壅船户,满酌春色生衰颜。醒时但爱云水好,醉后等与天地闲。世间取乐各有分,何必舞娥高髻鬟。”[2]549(2)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将此诗系年在皇祐二年(1050)尧臣在宣城守制时,根据此诗出现的意象(如“轻舟”“船户”等)及诗意,诗人应已在舟行途中,加之此诗提及昭亭湾和昭亭山两个地名与后一卷《发昭亭》一诗正相应合,可见诗人是从昭亭出发。故此诗当系年在皇祐三年(1051),尧臣服除从宣城出发回京的舟行途中。刚服除从宣城回京舟行途中的梅尧臣,遇到春雪天,宣城守特意派人追上尧臣的船,送来两壶足以慰藉穷旅寂寥的酒,雪天寒冷、旅途孤独的诗人,喝着这满蕴友情的酒,提前感到了“满酌春色”的世间之乐。
在行旅途中,经常会因气候变化和河流因素导致旅途中断,此时被困路途中的诗人易生发倦怠、愁闷情绪。《道中谢晏相公寄酒》“赪泥墨印几壶醁,将慰穷途阮步兵。一夜临流对明月,举杯愁听雁来声”[2]367,说的就是从颍州到许州的舟行途中,蔡河水涸阻浅,船底胶着,无法前行。赏识梅尧臣诗才的旧相晏殊,遣人送来几壶包装精致的美酒,慰藉诗人路途受阻的满怀愁绪。《阻风秦淮令狐度支寄酒》和《次韵和表臣惠符离去岁重酝酒时与杜挺之李宣叔王平甫饮于阻水仍有笋酱之遗》,两次赠酒也都发生在诗人舟行途中阻风、阻水的情况下。友人适时馈赠,诗人得以或效陶惬意独饮,或招呼他人共饮,友人的体贴和饮酒的欢乐,都能很好地消除旅途阻滞的愁闷,化解对前行路途的担忧。
作为南方人,梅尧臣在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南食的偏爱之心和宦游各地时对南食的想念之情。“况多南方物,咸腥美咽喉”[2]693,对不擅南食的北方人来说,“咸腥”是无法被视为嘉味的,而在钟爱南食尤其嗜食海物的梅尧臣看来,却是可以“美咽喉”的绝味。梅尧臣酬答诗中的赠物有诸多南方之物,这些被注入乡情的赠物对离乡在外的诗人,是可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佳肴,更是漂泊人生里最好的乡情慰藉。馈赠使得乡情因为有了物的承载而得到了宣泄和表达。
来自南方、带有家乡风味或接近乡食滋味的南食呈现在面前时,首先勾起的无疑是梅尧臣的思乡之情。陷入乡情思绪中的诗人也便不管“吴乡”“楚乡”“越乡”,都视作“吾乡”,将广大的南方地区泛称为自己的家乡。因此他时而自名“吴客”,时而自称“楚客”“楚翁”,时而自呼“越叟”。他诗中的南方食物也有时名为“吴乡味”“吴火”,有时唤作“楚醅”“楚糟”,有时称为“越乡味”,有时甚至统称“吴越食”。友人体贴他乡思的馈赠心意,他在酬答诗中也给予领会回应。如吃到“甘脆入齿馋流津”的新笋时他感叹“荆吴易得梁宋少,二年不食思无因”[2]613,得到吴地姑苏的“真物”绿橘时他直呼“遂生吴洲思,恨不羽翼南”[2]321,面对友人按照家乡食物制作方法亲采自制的苔酱脯他感慨“持作吴乡味,能令案渌杯”[2]373。
物与乡情发生联系,最主要的途径是诗人触物生情,而诗人能够触物的机缘有时源自馈赠行为。如《永叔内翰遗李太博家新生鸭脚》,诗题所言鸭脚,即银杏果,在宋代,梅尧臣的故乡宣城是其主要产区。鸭脚未移植到北方之前,仅在南方种植,属稀缺之物,加之运送至京师的路途遥远,运输不易,因此更显珍贵。驸马都尉李遵勖自南京移植银杏树至其府第,并将新生鸭脚分馈京城文人。梅尧臣从欧阳修处获赠这原本应产自故乡却在异地生根的乡物,引发乡情。诗中,他先描述鸭脚树的形态和“鸭脚”之名的来由:“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2]959,接着讲述故乡人种植鸭脚树、采摘果实、剥核进贡之辛劳:“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剥核手无肤,持置宫省曹”[2]959,言语间充满对故乡的爱重。当看到故乡特产在京师得到成功移植时,他一面为乡物能得到更多人的褒爱、能入贵族府第而欣喜:“今喜生都下,荐酒压葡萄。初闻帝苑夸,又复主第褒。累累谁采掇,玉椀上金鳌。”[2]959一面又联系到乡物根离故土的路途充满颠沛,与自己蹉跎他乡的命运、漂泊无依的处境正相类似,不禁代鸭脚树发出感叹“岂无异乡感,感此微物遭。一世走尘土,鬓颠得霜毛”[2]959。
人在生病时常会胃口不佳,食欲不振,此时更易思念乡食的味道,梅尧臣亦是如此。《病痈在告韩仲文赠乌贼觜生醅酱蛤蜊酱因笔戏答》一诗开首便说自己曾为“吴客”,家中也有善于烹饪南食的“吴婢”。生病休假时特别想念吴地的海味,“忽惊韩夫子,来遗越乡味”[2]352,好友韩综正好送来了家乡的特产海味“乌贼觜生醅酱蛤蜊酱”,“惊”字表现了诗人收到赠物时的惊讶和喜悦。于是,“虽然苦病痈,馋吻未能忌”[2]352,苦于病痛的诗人本应当忌口忌食,并不适宜品尝鱼鲜,但出于对乡味的思念和喜爱,还是忍受不住乡食的诱惑。友人及时送来的乡味美食,对病者正是最好的慰问品。
梅尧臣是宋代的品茶专家,对家乡茶他亦是青睐有加,不吝美辞。宣城县僚赠送鸦山茶,并来诗欲求回诗,他借机抒发了对家乡特产鸦山茶的盛赞。《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昔观唐人诗,茶咏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箬焙,不重漉酒纱。”[2]797诗人先言鸦山茶早得唐代诗人的吟颂嘉美,继言鸦山茶因山得名及生长环境,又对鸦山茶作了更为具体细致的描摹。接着一一列举顾渚、蒙顶、双井、建溪、日铸、天目等六个著名产茶地,却唯独对鸦山推崇备至。在得到“至珍非贵多”的鸦山茶后,“叹嗟既不足,吟诵又岂加。我今实强为,君莫笑我耶”[2]797。诗人以自谦来称赞友人诗高,同时也饱含对乡茶的赞许。诗中的盛赞之语“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2]797,在盛产名茶的江南地区,家乡茶也堪为翘楚,足令诗人引以为豪。
乡味食物之外,当友人给他送来同乡著名画家的杰出画作时,他的家乡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如《答王君石遗包虎二轴》首句“老包曰岳岳生鼎,二人画虎通神明”[2]548,说的是宣城画家包岳及其子包鼎,父子二人以画虎著称于世。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包氏,宣州人,世以画虎名家,而鼎最为妙,今子孙犹以画虎为业,而曾不得其仿佛也。”[1]1929此次友人送来的是包岳的画虎图,诗人对画作上虎态之描绘可谓穷形尽致,若在目前:“丹枫映坡茅叶白,雌者将乳雄坡行。细毛出肉不见迹,相顾猛气都如生。”[2]548由此进而思及此前另一韩姓友人馈赠的包鼎画虎图,以“图生狞”表现包鼎虎图之精妙,用“已可惊”表达诗人观画之震惊。画面铺陈、情绪渲染至此,“借问吾乡与天下,二包之美谁能并”[2]548这样的极尽赞美、极感自豪之语也随之呼出。特意点明“吾乡”,可见促使诗人写作此诗的动因不仅来自于对友人馈赠的酬谢,还欲突出同乡画家的杰出,欲以诗笔夸赞之、推扬之。
梅尧臣收到的赠物中,还有一类是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书画屏扇等艺术品以及被认为是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之酒茶等饮品,既能寄寓友人间的情谊,又能彰显文人不同流俗的身份,表现出文人高雅的审美趣味。对于这些雅物的诗歌书写,无一不充满着雅情。
文房诸器是留心翰墨的文人爱赏之雅物,也是友朋间往来持赠、玩赏吟咏的清物。梅尧臣礼物酬答诗中多有描述受赠之不同材料所制笔,如笔管材料有春松木“春松抽瘦梗,削束费长毫。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2]524,也有沉香木“沉香细干天通中,束毫为呼诸葛翁”[2]812。友人所赠砚,也有各类材质,如端州石砚、玉制砚、澄泥砚、古瓦砚、歙砚等。所赠纸,则有蜀笺、南笺、川笺、粉纸等来自不同产地者,又以澄心堂纸最著。有时友人得到异土的新奇清玩,也会赠予他,如《答祖择之遗新罗墨》所记便是产自新罗、远道而来的一种中土罕见之墨。对于用物的讲究,表达的是文人对精致高雅文化生活的追求。酬答诗中还提及各种艺术类赠品:书法如《答冲雅上人遗草书并诗》《得福州蔡君谟密学书并茶》、绘画如《谢紫微以画鹭二轴为寄》《得孙仲方画美人一轴》、古物如《孙主簿惠上党寺壁胡霈然书墨迹一匣》《雷逸老以效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等,都使文人这种精致的雅趣有了寄托处,高逸的雅情有了安顿处。
梅尧臣具有极高的艺术赏鉴能力,时人馈赠雅物于他,除了表情达意,还有对他审美能力的看重和诗歌才华的期待。而他也往往能不负众望,以卓越的诗歌才华表现物,通过营造与雅物相宜之意境,赋予物以审美境界,体现文人的高情雅趣,如《广陵欧阳永叔赠寒林石砚屏》一诗对文房新友砚屏的品赏和书写:“磷磷石岸上,浓淡树林分。隔水见寒岛,暗枝藏宿云。贤哉吾益友,持以赠离群。琥珀不须问,中心多化蚊。”[2]470置于砚端以障风尘之砚屏,至宋代开始盛行,并为文人所看重,用以书房的陈列摆设、点缀装饰。此诗中,诗人并未着眼于介绍砚屏的大小形制、功能作用,而是紧紧抓住砚屏上原本并不规则的纹路,透过审美眼光,将其摹写成一幅山、石、树、水、岛、云等意象相交织的水墨画,色彩浓淡相宜,画面若隐若现,寥寥数笔简单勾勒,充满诗情画意。诗歌营造的幽寒、淡雅意境与饱含文人意趣的雅物浑然一体。与此相类的还有针对友人所赠焚香雅具的酬答诗。焚香乃宋代文人风雅生活中的四种闲事之一,香炉也常成为文人间馈赠之佳物。焚香伴读是文人用香形式之一,“净几群书外,闲堂一物无。中间任灰烬,终与兰蕙俱”[2]773,诗人着力于描摹在闲适清幽的书房中,于净几群书外,点燃一炉香,独坐其间闲读诗书,芬芳馥郁,轻烟袅袅,雅室兰幽,怡神宁志。因友人馈赠而获得的书斋清供,为书斋生活平添了几分情趣雅意。因焚香而感受到的静谧而又超凡脱俗的意境,彰显了诗人的幽雅韵致和高洁品性。
对书画类艺术赠物的品赏,如《答陈五进士遗山水枕屏》《王平甫惠画水卧屏》《叔治遗草虫枕屏》,由于受赠枕屏、卧屏,其屏心均有图画之作,有些还是名家墨宝,如草虫枕屏上的草虫,便出自当时著名僧人画家居宁之手,因此很考验受赠者的艺术欣赏水准。诗人在这三首酬答诗中都对屏风上的绘画进行细致描摹,肖貌传神,历历分明,显示出其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和画意表现力。文学书写使得具有实用价值的卧房用具不再限于遮尘挡风的实际功用,而更多了一层审美价值。诗人由屏风上绘制的生动鲜活的山水画迹而感受到归隐之乐“数峰来枕席,曾不愧移文”[2]85,生发出归隐之思“终当五湖上,归去学渔樵”[2]1016,便是有赖于馈赠物而获得的一种挣脱世网、超越尘俗的精神旅行。
除了书房雅物,在宋代茶也逐渐成为文人之间显示身份、意趣的馈赠礼物。梅尧臣所写茶诗数量68首,居北宋中叶以前文人之冠。其中有17首便是接受茶礼馈赠后的酬答诗,涉及茶的品种包括鸦山茶、双井茶、蒙顶茶、顾渚茶、洪井茶、碧霄峰茗、日铸茶及建茶等,大致涵盖了当时茶的主要产区和品种。因此,他有关茶的礼物酬答诗,不流于应酬,不止于感激,而集中于写作茶的来源珍贵、制作工艺、精美包装和饮用方式,展现出他丰富、专业的茶学知识。如《宋著作寄凤茶》一诗,他花了诸多笔墨记叙当时北苑采制贡茶的过程、采茶的习俗及茶叶珍贵的情形。《吕晋叔著作遗新茶》诗题注“其品大窠,叶收二饼、叶二十七一饼、郝原叶仲原四饼、章坂叶二十九二饼、碧原王家二饼、大佛岭游润四饼,凡六家”[2]944,详细记载了茶叶的品种,部分人名与地名尚可见诸英宗治平年间出版的宋子安《东溪试茶录》[4]22一书。他自称“谬为识别人,予生固无恨”,诚为的言。
透过这些雅物的馈赠来往,诗人用诗笔品味着文人间的闲情雅致,得以摆脱现实人生里的种种不如意不顺遂,纾解世俗世界对心灵的束缚和压抑,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超越。因了文学点化,酬答诗不再只是礼节性的回赠,转而成为文人表现好尚雅趣、寄托精神审美和进行文学书写之重要载体。
宋代有“今人以物相遗,谓之人事”[5]39的说法。同时代的欧阳修书简中大量记载了文人相互间的物品酬赠,此后的黄庭坚日记里也详细记录了他所得到的馈赠品。“一生憔悴为诗忙”的梅尧臣则选择了以诗载录,用诗酬答,为诗歌史留下了一道充满温暖人情味、浓浓生活气息和高雅情调的独特风景线。礼物酬答诗产生于人际交往的场合,不免带有应酬、客套的成分。然而对于一生频受友人照应的梅尧臣,每当收到赠物,他并不满足于只是礼貌性地敷衍答谢,而是尽力从对方馈赠心意着想,结合受赠时的自身处境,从不同角度切入书写因赠物带来的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诗歌情感因为有了特定的指向和个性化的写作,而具有了能引人共鸣又不失诗意的真挚情分。这类题材对于考察宋代文人交游过程中丰富细腻的情感互动和精神交流颇有助益,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