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津灵,张秀英,陈新,魏茹冰,陈娟
(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北京 100191;2.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医务处,北京 100144;3.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超声医学科,北京 100144)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 号)是当前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重点任务。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落脚点,然而由于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备较陈旧,患者大多不愿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1]。超声检查因无放射性损害、临床诊断价值较高、设备体积较小、设备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现已成为国内外基层医疗机构中影像诊断技术服务的主力军,超声检查也是基层医疗机构孕期检查的唯一影像学手段。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超声服务能力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从而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率,分级诊疗政策难以落实。本文通过了解78 家基层医疗机构超声服务的提供、设备配置及超声从业人员构成情况,以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超声服务的现状,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声服务状况,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提供依据,为落实分级诊疗、进行医联体建设提供依据。
在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备案的北京市某城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一级医院及综合门诊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78 家。其中一级医院和综合门诊部23 家,社区服务中心11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4 家。
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部分现场实地检查核实与访谈,收回问卷,分析整理问卷、现场调查及访谈记录。
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类型、等级、人员数量、服务量);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超声服务提供状况(包括:超声科室设置、超声设备、诊室空间、超声医师数量、全职/兼职状态、可以开展的超声项目、项目年工作量等);③基层医疗机构中超声医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范围、从事超声专业年限、本专业继续教育情况、能够完成哪些超声检查项目、超声检查服务量等);④超声检查报告抽检质量评价。
所有分析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不同的样本量和理论频数,对应采用Pearson 卡方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检验、Fisher 精确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8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仅30 家提供超声服务,占38.46%;能提供超声服务的一级医院基本为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提供超声服务;能够提供超声服务的社区卫生服站为规模比较大、提供服务项目多的服务站,部分规模几乎接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种不同类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提供超声服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0 家具有超声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36 台超声设备,所有超声仪均为中低端设备。超声设备的平均使用年限为8.6 年。三种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超声设备使用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0 家基层医疗机构中仅有37 名超声从业医生,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内全职或兼职医生15 人,占 40.54%,多点执业医生 22 名,占 59.46%,见表3。
表1 不同类型基层医疗机构中超声专业设置情况
表2 不同类型基层医疗机构中超声设备使用年限的基本情况 例(%)
表3 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声从业人员配备情况 例(%)
37 名超声从业医生中仅有1 人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70%;19 人具有本科学历,占51.35%;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17 人,占45.95%,见表4。
37 名超声科医生中仅有1 人是主任医师,占2.70%;副主任医师3 人,占8.11%;主治医师19人,占51.35%;住院医师及以下职称的14 人,占37.84%。见表5。
表4 基层医疗机构超声专业人员的学历情况 例(%)
表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声专业人员的职称情况 例(%)
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2]。服务供给模式是分级诊疗最外在的形式,主要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等要素,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
医学影像技术能力是医疗服务能力之一,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影像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磁、CT、超声、X线及核医学检查。由于资源配置及生物危害防护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基层医疗机构中几乎没有配备核磁、螺旋CT、核医学等大型检查设备。超声检查因其无放射性损害、临床诊断价值较高、设备体积较小、设备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现已成为国内外基层医疗机构中影像诊断技术服务的主力军,是基层医疗机构中孕期检查的唯一影像学手段[3],同时广泛应用于腹盆腔脏器(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等)、浅表组织系统系(包括乳腺、甲状腺、浅表淋巴结等)、心血管系统(包括超声心动图、颈部四肢血管等)检查。超声检查现已如同基础临床检验、心电图、X 线等一样成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检查手段,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检查项目的缺失会影响就诊率[4],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中的超声诊断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并影响患者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率。然而,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大多基础设施差,难以满足患者的就医需要[5]。本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某城区78 基层医疗机构中仅有30家具有超声检查服务提供,仅占机构总数的38.36%,逐步扩大超声服务提供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数量,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的普遍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中的超声设备比较陈旧,有研究显示基层医疗机构超声设备明显落后,截至2011 年6 月,很多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家配备彩超[6],本研究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的超声设备使用年限比较长,平均使用时间为8.6 年,并且均为中低端设备。因此亟待更新基层医疗机构的超声设备,以提供更加优质的超声服务。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设备不断更新,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诊断对超声检查的需求越来越多,致使超声医师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超声专业医师的缺乏,高学历、高职称超声专业医师主要集中在三级以上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因而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超声专业医师缺乏更加严重,高学历、高职称超声专业人员更加稀有[7-9]。本次研究与其相契合,37 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超声从业医生中仅有1 名多点执业医生为主任医师,1 名多点执业医生为研究生学历,多点执业医生的学历及职称均略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研究显示,某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超声医师技术力量更加薄弱,148 名超声科医师中有31人为执业医师(占20.9%),80 人为助理执业医师(占54.1%),有37 人尚未获得相应执业资质(占25.0%)[9]。本次调查中显示,多点执业医生占基层医疗机构超声从业医生的一半以上(59.46%),多点执业医生主要来源于基层医疗机构地域附近的二级医院超声科和退休人员,这与三级医院超声科室患者多、工作量大密切相关(医生无时间及精力多点执业),多点执业人员全部是每周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半个或一个工作日,均不能实时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需要,至使部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或直接到大型医疗机构就诊。同时,多点执业的人员流动性大,无长久专业发展规划,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来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性埋下隐患,超声检查质量也难以控制,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专业化管理,总体服务质量不高。
国内医学联合体改革在近几年逐渐展开,各地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构建了不同的医联体模式,现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三种类型[10]。
三级医院科室具有较高的专业管理水平及人员技能,有能力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好对口科室专业,实现专业技能的可持续性提升,并能对疑难患者实现直接三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三级医院治疗后患者的复诊直接转诊至居住区的基层医疗机构,使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及人文关怀服务。希望能够通过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尽快改善基层卫生机构中超声专业的现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超声专业设置较少、设备陈旧、超声专业人员缺乏、人员质量普遍不高等现状必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分级诊疗”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尽快改善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中的超声专业现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