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明,赵新雷,李超颖,国献素,史泽宁
摇晃婴儿综合征(shaken baby syndrome,SBS)是儿童受虐后一种严重的病症,又被称为加害性创伤性脑损伤(inflic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或虐待性头部创伤(abusive head trauma),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1],1971年由放射科医生Norman Guthkelch首次发现并报道,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通常表现为脑、眼、骨骼的损伤,有报道称其病死率高达30%[2,3]。该病外伤痕迹少见,硬脑膜下出血、视网膜出血及颅脑损伤为该病典型的三大特点,主要是因头部被暴力摇晃后,由于反复加速-减速力及剪切力造成[4,5]。在英国,SBS的发生率为21/10万~24.6/10万;在新西兰的发生率为15/10万~20/10万。西方的回顾性研究中,统计发现该病的发生率为14/10万~30/10万[6]。我国目前尚无流行病学研究。本文重点对SBS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及预防预后进行回顾总结,加强临床工作者及公众对该病的认识。
研究者认为SBS的发生体位多是:受害者被抓着肩膀、躯干猛烈摇晃,儿童头部遭受反复剧烈的加速-减速运动。因其颈部肌肉还未发育良好,力量薄弱,无法为这种运动提供有效抵抗,导致施加于婴幼儿头部的力过大,产生严重的剪切力和旋转力[5]。
SBS的颅脑损伤通常是弥漫性的,最常见的是硬膜下出血、脑水肿、蛛网膜下出血[7],还有其他的脑实质挫伤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硬膜外出血、脑栓塞等。通常认为大脑在颅骨内受到旋转和加速/减速运动影响后,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导致颅内桥静脉及硬膜静脉丛破裂,产生硬膜下出血;同时因脑组织在颅内剧烈震荡,产生脑挫裂伤或撕裂伤,对应的脑组织受损导致缺氧和脑水肿[8]。
SBS的眼部损伤以视网膜出血、眼球损伤最为常见,平均发生率85%,部分报道达到100%[9]。患儿在受力过程中,玻璃体以震荡形式快速变形和复原,对视网膜产生牵拉力,玻璃体视网膜交界的剪切力对血管造成直接损伤,导致视网膜出血。特征性视网膜损伤为创伤性视网膜劈裂,主要是由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组织分裂,产生视网膜内腔隙,血液聚集,产生圆顶状出血。这种损伤极少见于挤压伤和其他创伤,因此这是SBS高度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有报道在未发现颅脑损伤的SBS患者中,也会有视网膜出血[10]。
SBS的骨骼损伤最常见的是长骨骨干和干骺端及肋骨骨折(10%~30%)[11]。有学者对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导致患儿骨折与SBS患儿的骨折进行相关性的研究[12],并没有得到阳性结果。由于人体头部的精确性和复杂性,虽然诸多生物学模型试图重建SBS的生物力学模式,但是不同模型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13],因此至今没有得到骨骼损伤的统一解释。
SBS的患儿就诊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个体之间症状体征差异很大,可轻可重。主要的症状有哭泣、反应性下降、低热、嗜睡、易激惹、呕吐、癫痫、呼吸异常、昏迷、角弓反张。轻度患儿的非特征性表现如吃奶不好、呕吐、嗜睡、易激惹等,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常归咎于感染性疾病、喂养问题甚至急腹症。在严重病例中,低体温、意识丧失、癫痫为常见表现[3]。然而,这些特征通常不具有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被误诊。即使通过CT和磁共振成像发现相应的头颅影像学特征,也是需要儿科、眼科、神经外科、实验室医学、法医学和放射学等诸多学科进行联合评估诊断。
SBS的鉴别诊断有:①严重外伤:高速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及头部撞击伤均会造成颅内出血及视网膜病变,这种情况多有明显的外伤史。②经阴道分娩:阴道分娩是视网膜出血病变的最常见因素之一,30%的新生儿可存在视网膜出血,但通常会在4周内吸收。但SBS的出血通常会持续数月,而且分娩过程中不会引起视网膜劈裂[14]。③血液病:白血病引起视网膜病变可与SBS类似。但通过全血细胞计数可以轻易鉴别,并且具有其他白血病特征的视网膜表现。④多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单纯的颅内压升高不会造成广泛的视网膜出血,在以往的研究中,未发现颅内压升高与视网膜出血存在相关性[14]。⑤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部分神经代谢异常的疾病会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类似SBS的颅内表现及视网膜表现。通过代谢化验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可鉴别。
SBS的激发事件多是由于在日常育儿行为中,患儿哭闹导致照护人员失去耐心甚至情绪失控,对啼哭的婴幼儿实施暴力摇晃或者施虐。最常见的加害者是男性,占90%,依次为父亲、妈妈的情夫、保姆。已有人口统计学资料表明,SBS的发生率与社会经济阶层、种族和受教育程度无关[15]。临床医生在发现患儿同时出现视网膜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但无明显外伤时,高度怀疑SBS。以抽搐、意识障碍为主诉就诊的患儿,在除外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后,常应高度怀疑SBS,在进行生命支持的同时,进行眼部及头颅影像学检查,保存相关证据,通知相关部门。
SBS是世界范围内造成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的预后较差,通常需要长期随访。约30%患儿受伤时死亡,30%患儿存在后遗症,如失明、癫痫、智力障碍、瘫痪;只有30%患儿无后遗症。有研究发现,部分幸存者的后遗症如精神、认知、行为障碍等会持续到6岁以后。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提高预防SBS意识和水平,对于家庭和社会意义巨大,可以明显降低医疗和康复的投入,降低SBS的发生率。一项国外进行相关SBS教育的研究表明,在新生儿出院前对父母提供SBS教育后,SBS的发生率降低47%[16]。在我国关于SBS的相关教育亟待加强,向广大公众特别是儿童监护人、儿童医疗职业工作者,进行SBS的相关教育,加强对该病的识别和诊治,了解相关危害,对婴幼儿施害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惩处。国内关于该病的社会学研究数据是稀缺的,同时缺少社会福利体系支持,这需要政府多部门重视、协调、合作。
白求恩医学杂志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