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哲
(陕西省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陕西 榆林719000)
陕北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红枣原产中心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制干枣的优生区。其中榆林市的红枣种植面积12 万hm2,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为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立过汗马功劳。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红枣栽培面积和产量的剧增及供大于求的形势变化,加上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降水显著增加,陕北红枣产业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产量、品质、价格、效益全面下滑的态势,直接影响广大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威胁并阻碍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红枣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红枣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大规模的优胜劣汰势不可挡,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1]将成为陕北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支撑。
长期以来,陕北红枣一直采用传统的露地栽培,设施栽培的比例极小。露地栽培受环境条件影响特别大。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降水显著增加,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陕北红枣花期常遇高温干旱或阴雨天气造成的焦花或泡花,影响授粉受精而导致落花落果严重,坐果率降低[2];到了红枣成熟期又常遭受连阴雨天气危害,造成大面积裂果、霉烂,丰产不丰收的局面难以突破。这些都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管理积极性,红枣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目前,陕北红枣栽培品种主要以‘木枣’和‘油枣’等传统制干品种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且退化现象较为明显,果个较小、味酸,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加上国内红枣总体产量增速过快,特别是新疆枣和近年来国内快速发展的鲜食枣的市场冲击,更加降低了陕北红枣的市场竞争力,大量枣果滞销,出现红枣卖难问题。
枣树虽然耐旱、耐瘠薄,对土壤和环境的适应性强,但由于枣树花期长、花果量大、生育期较短,新梢生长、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等物候期重叠,营养消耗多,水分、养分竞争剧烈,因而对栽培管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2]。但在实际生产中,多数枣农对枣树的生长结果习性掌握不够,普遍存在重栽轻管、分散经营、管理粗放等现象。特别是不施有机肥、对树体基本不修剪(放任生长),致使树体高大,树势衰弱,枣果品质下降,虫枣烂枣多,商品性差,卖不上好价,经济效益极低,导致弃管弃收现象普遍。且形成恶性循环。
近年来,由于受雨量增加和管理粗放等的影响,致使陕北红枣种植生态系统恶化,病虫危害越来越严重,枣锈病、叶斑病、缩果病、炭疽病、裂果病,以及绿盲蝽、枣瘿蚊、红蜘蛛等病虫害频繁发生,造成红枣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特别是优质果率降低,直接威胁红枣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陕北红枣主要是制干后直接销售或简单包装后销售,品牌培育和“互联网+”等营销网络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更缺乏有影响力和信任度高的知名品牌;红枣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环节严重滞后,仍以传统的初级加工为主,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这些都严重影响红枣产业收益的提高。
随着国内红枣产业整体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传统枣业向现代枣业转型的关键期[1],陕北红枣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迎来历史性新机遇,必须顺应和引领红枣产品的消费潮流,通过去产能、调结构提高陕北红枣的品质,满足红枣产品多样化消费的市场需求。树立现代消费新理念,创建红枣栽培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推广提质增效栽培新优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陕北红枣产业的转型发展和二次振兴。
在红枣整体进入买方市场背景下,如何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红枣产品,提高红枣产业综合效益,是亟待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时代在变,需求也在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红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迎合市场的高品质枣果,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层次需求,才是陕北红枣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和质量兴农的思路,着力引导红枣产业实现6 个方面的转变,即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区规模化向枣园规模化转变、制干枣向干鲜兼顾良种多样化转变、露地粗放型生产向设施精细化管理转变[3]、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政府指导服务向关键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引领示范转变。逐步打造企业化规模化经营、省力化标准化管理、优质化安全化生产、多样化国际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1]发展的现代化红枣产业,推动陕北红枣产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陕北红枣产业结构、布局调整,适度发展鲜食枣设施栽培新模式。通过现代枣园建设,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解决好枣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问题。
2.2.1 开发红枣栽培新模式
立地条件好的滩地和沟台地等红枣优生区域,适度发展温室、塑料大棚、防雨棚等设施栽培模式和建设矮化密植现代枣园,通过集约化栽培提高枣农的经济效益;山坡地带等立地条件较差区域可以推广土壤改良、降高改形和品种改良等技术措施进行低产园改造,强化夏季修剪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管理措施,在突出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实行枣粮间种,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2.2 优化品种结构
在选优的基础上加大品种多元化改进,打破长期以来的制干枣品种一统天下的格局,通过推广设施栽培和矮化密植栽培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冬枣、‘蛤蟆枣’‘京60’‘灵武长枣’等鲜食枣品种;通过设施栽培实现鲜食枣的提早错季上市,满足6—9月的市场供应。山坡露地优先选择‘佳县油枣’等地方优良品种,对低产低效枣园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优质枣园的规模和枣果品质,形成干、鲜品种协调发展的布局。
2.2.3 推广节本增效关键技术
聚力推广设施栽培新模式,提高红枣的抗灾能力;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枣果品质;矮化密植栽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集约化水平;简化树形,减少管理用工;设施安全升温,提早上市时间;控产保果,保证连年稳产;水肥一体化,节约用工和肥水管理成本;绿色植保,提高红枣产品的安全性;科学采收,提高枣果的商品性;机械作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实施红枣综合管理技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投入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扩大陕北红枣产业的提质增效空间。
2.2.4 加快红枣精品示范园建设
支持一批关键企业(核心企业)在红枣各主产县大力推进现代枣园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精品示范园建设,创建红枣栽培新模式,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搞好新技术研发示范和科技推广服务。以规模化精品示范呈现给农民,使农民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并结合实际制定一整套适合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有针对性地指导枣农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红枣的产量和品质。
在巩固原有营销渠道的同时,通过培育有影响力和信任度高的知名品牌及区域地标产品,从目前的生产主导和规模主导向精深加工和区域地标品牌经营转变。积极推进红枣电商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营销模式解决优质枣果的销售问题;同时要解决红枣加工短板对产业发展的制约难题,加大对红枣产品的深加工开发,通过红枣精深加工,批量处理,解决枣果过剩问题;且可提升红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红枣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业链延伸和深层增值,满足国内外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技术团队在省(市)科研项目的支撑下,系统开展鲜食枣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针对当前陕北红枣栽培存在的裂果、霉烂、设施结构性能差、安全扣棚升温时间不明、枣树生长结果能力弱、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等突出问题,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创建错季上市栽培模式、鲜食枣根际土壤复配改良及设施栽培的促眠和解眠的时间测定等途径,创新设计多种设施结构类型与建造工艺参数,创建多种鲜食枣设施栽培新模式,突破根际土壤复配改良、合理扣棚降温及安全升温等关键技术,攻克露地红枣裂果严重、品质差、效益低的难题。编制多项技术规范,集成鲜食枣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实现设施结构和栽培模式多样化,较传统栽培提早上市90 余天,四五年生枣园666.7 m2产鲜枣1 000 kg 以上,鲜食枣可溶性固形物提高8%~12%。售价高,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鲜食枣设施栽培是红枣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枣树要经历从露天生长进入温室大棚、乔砧栽培向矮化密植栽培、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都发生重大变革,增加诸如不同生长期的温度、湿度及光照的调控和整形修剪等新的管理技能,枣农在生产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的技术问题,迫使枣农再学习再提高[4]。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是政府牵头引导,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保障体系。有必要在市、县层面整合资源,组建红枣产业创新服务团队,由专业技术人员研发并为枣农提供一流的技术成果与示范、一流的技术培训与服务,带领枣农在实践中学习摸索,不断完善和熟练掌握鲜食枣设施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鲜食枣设施栽培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投入成本,生产管理技术含量较高,要在不断提高枣农自身管理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有政府在政策、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做保障,出台支持鲜食枣产业发展政策,将鲜食枣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采取良种苗木补贴、栽培设施建设补贴等专项直接补贴方式,及枣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鲜食枣科研与推广以及品牌建设、贮藏保鲜和市场营销等综合补贴支持措施,形成专项补贴和综合补贴相结合的鲜食枣补贴支持政策体系。鼓励当地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核心企业等搞规模化和专业合作化经营,带动广大农民致富,进一步提升鲜食枣产业技术水平,推动陕北红枣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扶持培育一批前景好、潜力大、给枣农带来实惠的生产、销售和加工的核心企业,提升其在红枣生产、销售和加工领域的带动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县域红枣交易市场和“互联网+红枣”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鲜食枣的仓储物流、产品交易、贮藏保鲜、电子商务等提供快捷的流通场所和平台,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开办网店或电子商务门店,推进鲜食枣线上交易,实现线上线下同销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