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丽莉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在增强移动宽带网络中,数据的传输容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实时性方面需要考虑ms 量级的时延需求。如果采用传统的网络结构,一方面不利于数据的集中处理;另一方面不利于网络虚拟化,无法适应不同无线接入技术的信号处理。
大规模机器通信连接业务特点是:数据量少,数量多,覆盖距离可大可小,实时性要求不高等。对于传感器类的MTC 要求1 百万连接数/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数目需要设计合理的网络结构降低成本。
对于低时延高可靠类业务,可靠性和实时性是主要的技术需求,低时延小于1ms,超可靠至少低于误包率<10-4。高速移动场景,需要保证在速度为300 km/h 时能提供上行20 Mbps 的传输速率。
5G 接入网由CU、DU 等多个逻辑功能组成,功能切分为CU-C、CU-U、DU。
CU-U/CU-C 承载非实时功能,可运行在通用处理器上,适合实现软件和硬件解耦;在部署上可不依赖硬件形态,即CU-C/CU-U 可以部署在通用设备上,也可部署在专用设备上;
DU 主要承载实时处理功能,由于对时延非常敏感,涉及大量的调度、调制解调和编解码等处理,需要专用处理的硬件来保证空口性能不下降。DU 需要部署在专用硬件上。
在CU-C/CU-U 和DU 分离部署的场景下,F1 接口和Xn接口产生的时延会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
DU 的实时功能,和空口时延直接相关,DU 靠近空口部署;当然,也可以部署到CO 机房。CU-C/CU-U 主要包括非实时功能,其部署位置比较灵活;如果业务对于端到端的时延要求高,可以靠近空口部署, 如URLLC 类业务。
一个gNB 包括一个CU-C 加上若干个CU-U 再加上若干个DU,也就是CU-C 与CU-U 是一对多的关系,CU-C 与DU 也是一对多的关系,而CU-U 与DU 是多对多的关系。CU 分为控制面 CU-C 和用户面CU-U,能够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按需灵活部署。
CU-C 完成信令面的处理,其中包括RRC 层的处理、RRM 无线资源的管理、NG-C 接口、XN-C 接口的处理,适合采用通用处理器完成。CU-U 完成PDCP 功能以及NG-UXN-U 包转发处理,可以采用通用处理器也可以采用专用处理器。
DU 需要提供实时功能的处理能力,其主要包含RLC 层,MAC层以及PHY 层功能,需要使用专用设备。同时还负责功率控制、调度、准入控制、协同控制、载波聚合等实时算法的实现, MIMO 方式选择以及天线单元管理。
若干个DU 实例可以连接于一个CU-U 实例。因此一个CU-U实例可以对应于多个DU,即负责多个系统区域中用户的数据收发。一个用户可以在CU-U 包含的小区中自由移动而无须进行NG 或者Xn 切换。每一个CU-C 实例可以处理若干个DU 实例。这样,CU-C 就可以将整片区域视为同一个区域。
本文提出一种根据实体功能处理单元给出的CU、DU 软硬件部署架构:CU-C 独立部署在一个X86 服务器或者刀片服务器上,采用NFV 虚拟化技术,CU 采用VFN(虚拟化网络功能)方式进行部署,CU-U 可以与CU-C 部署在一起,也可以独立进行部署,采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多个服务器,划分成一个或者多个虚拟机,实体机服务器与虚拟机资源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个CU 是由多个虚拟机构成,而一个虚拟机可以由多个服务器组成。
5G三大业务场景,业务诉求差异大。根据每种业务的特征和需求,无线网络接入功能可以进行按需灵活部署,以满足业务的时延、带宽、大连接等需求,并达到最大的资源使用效率。
以下对三种应用场景分别进行分析,对不同业务场景的网络部署和分布给出意见。
对于eMBB 业务,在多连接场景下,不同的连接可能对应不同的接入技术和频段,一个连接负责覆盖,一个连接负责容量提升容量,实现覆盖和数据的理想结合。
对于eMBB 业务,CU 和DU 的分离架构,这样与CU 连接的多个DU 可以独立处理物理层以及RLC 相关信息,同时一个CU 可以处理多个连接的非实时信息。
对于mMTC 物联网的海量连接场景下:由CU 集中管控,多个DU、RRU 连接到一个CU。机器通信的实时性要求不高,可以将CU和核心网进行共平台部署,减少无线网和核心网的信令的交互,减少机房的数量。
随着国内5G 运营牌照的发放以及研究的进展,5G 相关的关键技术将逐渐明确,期待不久的将来,随着5G 垂直行业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会有更多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