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哲 万德卫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的观念之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我国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方法途径。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统一界定,其主要观点有:其一认为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创新力进行培养;其二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其三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的能力与意识进行培养;其四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它与学术教育的重要性一致。[1]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即专门对大学生创业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是基于传统教育衍生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
纵观当下国内的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较为常见: 其一为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在一起的模式,该模式应用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其二为创业实战模式,其中浙江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具代表性;其三为综合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最具代表性。而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培育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其一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北美模式;其二是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东亚模式;其三是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欧模式。[2]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因为国家层面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高校本身对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并不高,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并未进一步挖掘创业教育的内涵。此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并不长,相关实践经验不够丰富,[3]主要是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以及执行相关部门所传达的精神。
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直接负责人,其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开展效果。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然而现在高校中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通常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相关的实践经验十分匮乏,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结起来。此外高校也很少外聘企业和创业成功人士传授经验,没有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因此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业人才。
与高校的各专业课程相比,创业课程很难得到重点关注,创业教育未受到大多数高校的重视,所设置的课程也较为分散,并未形成相应的体系,且课时不多,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除此以外,高校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联度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把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尽管学习到了相关的创业知识,但是却不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在与专业课程相比时,创业课程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一种负担和任务,任课教师缺乏相关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授课只是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这门课都是为了完成学分绩点,课程管理松懈,授课内容照本宣科,也没有考试压力。这是对高校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极度浪费,非常不利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理论水平的提升,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
近几年来,大部分高校纷纷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过主要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以及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活动为主,或组织少数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或参加相关的创业讲座,或投入少量经费来创建创业基地等,创业的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就创业实践活动而言,以两种类型较为常见,其一为高校来指定相应的学生组成团队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其二为学生们自发形成的创业团队自主进行创业实践。其中以后者更为常见,不过这种实践类型往往在中途就以失败告终。这是由于学生的经验尚浅,加之没有专业人士加以指导,所以最后无果而终。前一种实践类型通常会由高校安排专业教师加以指导,但是后者却严重缺乏专业指导。对此,胡华中在《基于实践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指出: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有许多不足之处,不少教师并未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纸上谈兵的情况,教学活动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实践活动较为形式化。尽管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的创业知识,却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实践联系起来,这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高校是国家发布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主要传输媒介,在创业教育中如不能形成有效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就不能让国家的有关创新创业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现状是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数量较少,学生参与度低,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引起:其一为很多学生并不太清楚创新创业的内涵,觉得只有少数有创业意向和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才能参与,因此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其二为学生并未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国家发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没有创业的欲望;其三是高校对当前国家出台有关创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和实施存在问题。笔者通过与北华大学部分参加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沟通后发现,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以及孵化创业项目时,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对其而言十分有意义,但却很难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此外,多数学生并不太熟悉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一半左右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不熟悉或者不关心。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多数学生还是对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方针却一知半解,这就足以说明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政策引导和实施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
创业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坚强的意志品质、一种强烈的欲望、一种强大的自信心。创业精神是创业的动力源泉,直接影响着创业的全过程,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为创业而生,因创业而荣,这种精神对大学生极为重要却普遍缺失。[4]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尼汀·诺里亚曾对创业精神进行了定义:“这种精神是一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借助各种创新来寻求发展机遇的行为”,并且表达了无论他个人或者哈佛商学院,甚至整个哈佛大学都会以创业者的姿态去面对21世纪所有的变化与挑战。足以见得,创业精神对于创业的重要性。
从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795万,根据研招网公布的数据,2017年报考研究生总人数为201万,而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公布的数据来看,2017年报考公务员的总人数为148万。从这三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参与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人数里面也有往届毕业大学生,但是不影响考研和考公务员成为当下大学生毕业时的首选方向。麦克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比例从2011年开始逐渐上升,从2011年的1.6%上升到了2017年的3.0%,接近翻了一番,而平均创业成功率却不足5%。虽然大学生创业率以及参与创业人数在逐年攀升,但创业率也仅仅只有3.0%,充分显现了大学生创业的“双低”现象。就全国而言,大学生严重缺乏创业精神,因为创业精神是创业的原动力,没有这种原动力,就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意向会受到家庭意见的影响,不少家长都倾向于让学生毕业后到事业单位或国企工作,这些单位的工作都较为稳定与体面,在他们看来创业具有很大的风险,且过程十分艰辛,非常容易失败,因此都不太支持自己孩子去创业。上述数据表明,当前很多高校缺乏创业氛围,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所以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1.设置“普及式”的大众化教育课程
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设置“普及式”的大众化教育课程的可行性较高。创业本身并不存在专业的界限,任何专业的学生均可以参与创业。在此背景之下,可进行普及式的创业教育,设计一些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教学课程,并在各个专业的学生提出帮助请求时,在第一时间内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此外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对学生的创业水平造成关键的影响,因此在构建普及式的创业教育平台时,切忌一味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2.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精准式”的培养方案
首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要谨遵大众性这一原则,把创新创业课纳入到学校必修课当中,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来完成相应的学分,这样学生与教师才会真正重视这门课程;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内容,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对创业项目感兴趣,不必要的课程任务对多数学生会适得其反,因为创业毕竟只是少数学生的梦想,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一概而论,要设置适当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第三,将专业课与创业教育课程有效融合起来实现学科渗透。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实现创业人才的筛选,从而更精准地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实施专业的创业理论知识培训。[5]
3.强化师资队伍和课堂质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交流会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水平强、具有开拓精神的现代人才队伍。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是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的新经验。[6]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与地方企业或知名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对接交流,定期为学生授课的同时,与高校任课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方面进行交流,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其次,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让教师能够具备扎实的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此外,还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踊跃参与到创新创业行列之中,积极与企业开展创业合作,将学校的创新技术与市场的需求有效融合,成功将创新成果落地;最后,与社会上的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士来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讲述实战的创业经验,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让学生能够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来开展相应的创业项目。
正因为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才大力推动了高校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7],对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并列明了多项相关的保障政策。同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8],在该意见中制定了创业培训工作的相关流程,从而让高校创业教育有章可循,也为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第二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该规定中指出若有学生选择休学创业,可对其最长的学习年限进行特殊要求,并进一步精简休学的流程,以此来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9]学校应该紧紧围绕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休学创业政策,并积极开展创业比赛、创业知识讲座以及创业实践考察等多项活动,对当前的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来,从而营造出浓郁的高校创业氛围。
徒有创业理论知识,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创业综合能力这一目标来展开,所以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第一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来增强其实践能力。大学生基本上是以团队形式来开展创业活动,校方可成立相关的创业协会组织以及创业指导团队等,对学生创业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方可打造相关的创业基地,从而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持。如今国内关于创业实践的竞赛项目种类繁多,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将创业比赛的需求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积极开展创业项目比赛,制定多元化的比赛体系,做好比赛的宣传工作,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可将各方面的资源有效整合,打造一个综合型的创业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教育、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
创业项目孵化是创业迈向成功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若有大学生创业项目已经进入了孵化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应该帮其将相关资源整合起来,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扶持项目得以成功孵化,树立学生创业的自信心,以便项目安稳进入到成熟期。高校可与校外资源进行合作,如进行财务法务、工商注册以及媒体推送等方面的合作,给学生创业孵化提供全方位的指导;设置创业咨询渠道,在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创业项目孵化的难题时,应提供定向解决方案并实时评估学生的创业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创业项目能够成功落地。
在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是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欲望”,因为欲望是创业的动力源泉,只有激发出大学生的创业欲望,才能为创业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是培养大学生的“冒险精神”,创业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片未知的“沼泽地”,等待大学生创业者自己去探索。培养大学生的冒险精神,就是让大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创业;第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实干精神”,任何行业的任何成功人士,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过程;第四是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其勇往直前,坚信自己的创业项目能走向成功;第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瓶颈或阶段性失败,此时,应该指导大学生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创新出更高效的解决途径;第六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激励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大局观等。高校应该高度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加大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创业排忧解难,从而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不断发展,使高校大学生创业得到长足发展。
总之,随着国家对于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其中,学生的创业激情也在逐步升温。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几年,我国的创业活动必然会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这就给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的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创业人才,所以高校应该对创业教育加以重视,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加大投入力度;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制定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国家关于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将政策落实到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上,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把高校的创业教育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