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蚕桑产业技术革新与展望

2019-12-04 12:43靳月琴
北方蚕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蚕蚕业蚕农

靳月琴 沈 琦 刘 力 芦 成

(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山西运城 044000)

山西是蚕丝业主要发祥地之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山西蚕业在桑园管理、栽桑养蚕技术和设施设备、蚕种生产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蚕桑产业的发展步伐也加速度前进,发展现代蚕业,促进产业升级创新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去指引蚕桑产业的发展摆在我们每个蚕业工作者的面前。

1 养蚕技术革新情况

山西在多年来的养蚕实践中对养蚕布局、养蚕技术、蚕种催青、制种、浸酸、微粒子病检验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技术革新。

1.1 养蚕布局

1955年前,山西省基本上是一年只养一季春蚕。1956年,首先在沁水、阳城主产县推广秋蚕饲养,以后逐步扩大。1984年开始,在阳城、沁水、永济、垣曲等气候温暖的地区增养了晚秋蚕,实现了一年养3季蚕。长治蚕区曾在1980-1984年推行一年5次的养蚕布局(分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由于受气温、无霜期等条件的限制,不仅影响了桑树的生长,而且造成套养现象,不利于消毒防病。因此一年养3次蚕的布局沿用至今。

1.2 养蚕设施

蚕农传统的蚕室即住宅(人蚕共室)。20世纪80年代推广小蚕共育后,才逐渐有了小蚕、大蚕专用蚕室,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修建了小蚕、大蚕专用蚕室。2000年以后,随着山西省桑树资源和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解决人蚕共室的弊端,蚕桑主产县阳城、沁水、垣曲、泽州等地推广了庭院简易大棚、活动大棚、标准大棚及桑园地头固定式塑料大棚养蚕模式。

1.3 蚕具

1958年以前养蚕形式主要以家庭零星养蚕为主,养蚕工具及设备比较简陋,养小蚕用具主要是用高粱顶部细秆编成的箔或荆筚、盘等[1],铺上棉纸进行饲养,大蚕采用木材制成蚕架,用细木料作为横干,在上面铺上用高梁秆下部材料编成的箔或芦席,然后在上面喂蚕,或在五龄蚕期直接在地面饲养,上蔟多采用松枝、柏枝、谷草把等。1959年原沁水蚕种场首次引进了蚕匾和竹竿,逐渐在端氏、郑庄等乡镇部分村推广使用。1970年以后随着养蚕技术不断革新,蚕匾、竹竿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农村大蚕饲养仍还是以芦席、高梁秆箔和地面饲养为主。1983 年开始推广小蚕共育,大蚕使用蚕台育。1989年全省开始推广小蚕箱式片叶立体育、大蚕活动蚕台育和方格蔟上蔟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2000年引进推广了小蚕专用打孔塑料薄膜覆盖育,大小蚕塑料拉伸蚕网除沙技术,方格蔟和塑料折蔟在全省蚕区基本普及应用。2007年,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新技术在阳城试验成功,周边县开始推广。同时引进了切桑机,解决了小蚕期各龄蚕用叶切叶标准和切叶用时用工问题。

1.4 蚕种催青

山西早期蚕农饲养的蚕全部是土种,催青称作暖种,具体做法是当年夏季将产好卵的蚕种纸先贴附在水缸外壁,过几天后再挂到房梁上,以防受热,以防虫害鼠咬。立冬时在冷水中浸泡取出晾干后,再贴到水缸外壁或吊到水井深处冷藏,到第二年春季清明时取出,包好后挂在室内温暖处,蚕卵胚子开始活化,随温度升高而发育,使其孵化后,开始收蚁饲养。这种催青方法无法掌握蚁蚕孵化和桑树发芽开叶相一致,达不到适时收蚁的效果,常常造成缺叶现象。

1955年开始引进推广江苏改良蚕品种,采用渐进催青法即人工在室内用渐进升温、补湿换气、调种等技术操作促使蚕卵的孵化,使蚕儿生长发育与桑树生长相一致,蚁蚕孵化后和各龄蚕都能吃到新鲜适熟桑叶。这种催青方法蚕卵胚体发育齐一,能够达到按时发种、适时收蚁、一日孵化率达到95%、蚕体强健、发病少、产茧量高、丝质好的效果。

2004年,阳城县建成先进的蚕种自动化微机测控催青室,该催青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温湿度均匀,自动补湿,省工省力,且蚕种孵化率高。

1.5 养蚕技术

1.5.1 小蚕饲养

20世纪70年代前小蚕饲养采用传统养蚕形式,70年代以来,首先在沁水、阳城等老蚕区推广了防干纸覆盖育和塑料薄膜覆盖育,以后在全省普及应用。2000年后推广普及小蚕专用打孔塑料薄膜。小蚕用叶的演变形式为长条形、小方块、大方块和木梳叶,为人工切叶,目前采用自动切桑机。给桑次数70年代前采用多次给桑,70年代以后推广一日3~4次给桑。2000年以后采用三回育和两回育。

1.5.1.1 小蚕共育

实行小蚕共育从1980年以后开始在沁水县示范试验,其蚕体发育齐、发病少、省力高效、节省桑叶等优点明显突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1984年沁水县、阳城县、长子县小蚕共育室,整个晋东南地区的小蚕共育扩大到13个县93个点。2002年垣曲县蚕桑公司帮助蚕农建成了小蚕共育室86个,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2006年阳城县又引进试验推广了温湿自控棚小蚕共育技术,2008年全省各大蚕区都在推广应用。

1.5.1.2 小蚕片叶立体育

1989年春季,由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原山西省蚕研所)推广试验了省力化养蚕三配套新技术。新技术示范推广首先在沁水王寨乡的王寨、东沟和青龙3村进行,参加示范户8个,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8套,大蚕活动蚕台8台,方格蔟1600片,到1992年阳城县、高平县、以及屯留、武乡、泽州,陵川、永济等县进行了推广应用,应用率达到90%,同时还出台了山西省地方标准《小蚕片叶立体育规范》。后来在此基础上将小蚕片叶立体育改为小蚕平面1日2回育,利用小蚕饲育箱控温容易、桑叶保鲜时间长的优点,一直沿用到2000年以后,目前老百姓个人养蚕的仍在采用。

1.5.3 大蚕饲养

大蚕饲育20世纪70年代前给桑次数采用一日多回育,70年代后逐渐推广一日4次、3次、2次给桑,不论给桑次数多与少,都要求确保桑叶质量,使蚕儿达到良桑饱食的目的。大蚕饲育的形式有蚕匾育、蚕箔育、蚕台育(分固定蚕台和活动蚕台)、地蚕育、室外育(主要是庭院简易大棚、标准活动大棚、固定式塑料大棚养蚕)。

1.5.3.1 蚕台育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大蚕活动蚕台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和小蚕片叶立体育配套的有蚕架的活动蚕台,二是尼龙绳索活动蚕台。适用于一季养蚕在2 张以下的户,可以充分利用房屋空间,节省劳力,节约桑叶(一日给桑 2-3次)。山西蚕区的市县均不同程度地推广了该技术。

1.5.3.2 大棚养蚕

2002 年之后,随着桑园面积和养蚕量的增加,规模养殖户的扩大,为了解决农村蚕室紧张、人蚕共室、不利消毒的弊端,全省逐步推广庭院简易大棚、活动大棚、固定式塑料大棚的省力化养蚕技术。给桑次数由原来的1日4次减少为1日2次,春季实行条桑育,秋季实行片叶育。省力化养蚕以省工、省力、省空间、省桑叶、简单易行、便于消毒、能减少蚕病发生等优点深受蚕农欢迎。 2009年省果业工作总站推广的“大棚养蚕技术”在阳城、沁水、高平等县一直推行至今。

1.5.3.3 地蚕育

地蚕育是大蚕饲养的一种形式,山西省晋东南老蚕区的蚕农习惯大蚕在楼上地面饲育,选择地面干燥、通风良好的房屋,打扫干净,堵塞鼠洞、蚁穴,再用消毒药物进行消毒,铺一层地膜,下地前再撒一层石灰粉,即可养蚕。为了便于操作,采用畦条式,每畦宽 1.5 m左右,长度根据房屋大小而定,畦间留通道,宽约 0.5 m。目前仍有采用,大棚地蚕育主要是条桑育,这种养蚕方法是省力、除沙少,但如果消毒不彻底的容易爆发蚕病。

1.6 上蔟及蔟具

1.6.1 蔟具变革

1955年前,使用的主要蔟具是荆条或松枝、柏枝等,由于透气性差,蚕结茧位置不合理等,所以柴印茧较多,茧色差。1955年后,开始推广使用麦秆做的蜈蚣蔟,蚕茧的质量有所提高。但大部分蚕农主要使用的仍然是草蔟。1970年后,开始推广使用塑料折蔟和纸板方格蔟。1990年后,方格蔟的推广得到加强,重点蚕区阳城、沁水、垣曲等县推广面积也越来越大。

1.6.2 上蔟技术

上蔟技术分为即人工上蔟和自动上蔟两种。人工上蔟就是采用人工拾取熟蚕,另行上蔟的方式。多见于草蔟或塑料折蔟。上蔟方法是将熟蚕按一定的头数慢慢撒到蔟具上,使蚕自行结茧。自动上蔟用于塑料折蔟和方格蔟。上蔟方法是在熟蚕达到80%~90%时,把塑料折蔟拉开平放在蚕座上并固定好,利用熟蚕向上的习性自动上蔟结茧。方格蔟则需要做好蔟架,把蔟具搁挂在蚕座上,让熟蚕自动上蔟,部分不熟的游山蚕可另行拾取喂养,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上蔟的劳动效率。

2 桑园管理方面

山西的桑园管理主要采用的南方无干密植桑园的经验和阳城县砍条出扦[2]两种模式;在桑树修剪方面推广了电动桑剪和背负式剪伐机;在桑园浇灌方面推行了滴灌设施;桑园除草方面实行桑园覆膜技术;

2.1 桑树栽植模式

由于受人均耕地少,为解决桑树不和粮棉争地的矛盾,晋城市根据自身山地、丘陵较多的立地条件,发明了“地埂桑[2]”,改革开放以后为提高效益,才开始建设桑园,不断引进桑树品种,逐渐建成了山西省桑树种质资源圃,保育有400余份蚕桑种质资源,建立了山西省蚕桑种质资源平台[3],对山西乃至我国的蚕桑遗传育种、品种选育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2 桑树管理方法

晋东南蚕区独创“出扦法”,解决了北方无霜期较短、桑树生长量较小的问题。秋季大蚕期采叶采用“一条两剪”剪梢收获法,省工省力效率高。

2.3 桑树修剪

方面由原来的手工锯枯桩、剪条逐渐实现了机械化、气动、电动剪桑机。

2.4 桑园耕作、施肥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桑园除草方面也由原来的人工锄草、打除草剂到现在实行的桑园覆膜技术,既实现了保墒又控制了杂草的生长,同时又避免桑园施用除草剂对土壤结构、养分的破坏的问题。

2.5 桑园浇灌方面

也由过去的人工浇地费时费劳力变为目前采用的滴灌、喷灌设施,提高工作效率。

2.6 桑园间作和桑园套养

桑园间作常见于新建桑园中,为了提高桑园土地的利用率,老百姓在桑树行间作了花生、绿豆、西瓜、玉米,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探索在新建桑园间作地黄[4]收效明显;桑园套养成功的是阳城县西河乡的吉粉爱,在桑园内放养山鸡,林下养殖生态肉鸡、美国七彩山鸡,为当地蚕农开创出了一条立体种养的致富之路[5]。

3 山西蚕桑发展瓶颈

3.1 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在山西属小产业,政府对蚕桑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也不够,因而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山西蚕茧主产区集中在东南部的阳城、沁水一带。阳城县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养蚕方式还是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经营粗放,受城镇化的影响,农村目前主要留守人员为“3860”部队,加之思想落后、技术装备落后,劳动效率较低,与现代蚕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相差较大。

3.2 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与全国大多数蚕业单位一样,山西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以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为例,从1992年至2008年的十多年中没有招录过蚕桑专业人员,导致蚕桑专业人才的青黄不接,新技术研发滞后,蚕桑科技创新力度不足。

4 今后发展建议

4.1 争取政府支持,加大投资力度

建议政府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力度,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解决蚕区发展资金不足、蚕桑科研项目立项难、立项不多问题,使小产业能真正发挥大作用;同时加强蚕区蚕农的技术培训,培训一批真正掌握技术的乡土人才、乡村农技人员,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适应现代蚕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4.2 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创新发展

在现有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建立蚕桑产业创新联盟和技术推广体系,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真正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按照多元化发展理念和目标,继续开展桑园套种、套养,提高桑园的利用率,加大对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蚕桑产业链条,提高蚕农收入,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小蚕蚕业蚕农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蚕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小蚕儿吐丝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