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杰 赵明成(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旅游规划是为实现既定的旅游发展目标而预先谋划的部署和安排,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和预防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协调相关产业,优化配置相关要素,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和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所以区域旅游开发一定要以区域旅游规划为指导,这既体现出旅游规划的重要性,也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具体到锦州市的旅游开发,同样要遵循锦州市的总体旅游规划。在辽宁省锦州市2015年颁布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风景旅游规划一项,总述有旅游资源、旅游规模预测、旅游服务、旅游交通线路以及旅游管理等内容。在旅游资源方面,将锦州市旅游资源分为市内旅游资源和市郊旅游资源两大部分。规划中市内旅游资源主要是两河(小凌河、女儿河),两山(南山公园、北山观音洞风景区),两公园(北湖公园、古塔公园)以及辽沈战役纪念馆。
规划中市郊旅游资源主要有笔架山、医巫闾山、北镇庙、义县奉国寺和万佛堂石窟。
在旅游交通线路设计方面,总体规划提出有市内一日游,线路为观音洞——广济寺——辽沈战役纪念馆;市内二日游,线路是一日游大笔架山,一日游义县;市内三日游,是一日游内容加上医巫闾山二日游。
在旅游管理方面,整体规划提出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①。
通过分析锦州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风景旅游规划,我们发现这一规划基本符合锦州市的实际情况,为锦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提纲挈领式的引导。但是这个总体规划因其制定于2000年,受时间的局限,在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方面已经不太适合于锦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加之我国近年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而规划中并未能体现出旅游发展的全域视角。当年其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0-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如今,距离2020年已经不远,那么,今后一段时期锦州市的旅游产业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资源是基础。锦州市的旅游发展,首先依赖的就是当地旅游资源。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才能使锦州市的旅游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锦州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存在于锦州市的总体规划层面,也存在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之中。
在锦州市总体规划中,着重提出的市内旅游资源主要是两河(小凌河、女儿河),两山(南山公园、北山观音洞风景区),两公园(北湖公园、古塔公园)以及辽沈战役纪念馆;市郊旅游资源主要有笔架山、医巫闾山、北镇庙、义县奉国寺和万佛堂石窟。这是多年来锦州市对外宣传的重点资源,也是多年来重点打造的景区景点。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资源严重缺乏独特性,而独特性是旅游吸引的首要因素。人们出游,就是要寻找体验新奇特的事物,而不是普通、普遍或寻常的事物。同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同质性的开发普遍会招致失败。锦州的两河不是大江大河,也不是历史名河。市内两山以及市郊的北镇医巫闾山,无论是在高度上还是在景观上,其吸引力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两个公园面积不大,景观平常,只有古塔公园的辽塔辽寺具有些历史感。但是在全国来说,作为佛教塔庙也是比较寻常的。
对于北镇庙、奉国寺和万佛堂石窟来说,北镇庙难以和五岳大庙媲美,奉国寺无法和那些佛山、祖庭论伯仲,万佛堂石窟更是不能和我国四大石窟相并论。从资源的角度上是如此,而从开发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未能扬长避短,挖掘出这些资源的特色,使其能和其他区域的资源开发做到同类不同质,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产品,这显然还需进一步努力。
纵观当今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旅游发展基本层面上已经由观光为主演变为休闲体验为主。而在锦州市总体规划中,所突出的旅游交通线路设计有如前所述的市内一日游、市内二日游和市内三日游。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线路无一例外都是属于观光型的旅游,休闲体验式的旅游难以实现。在三日游线路中,只有医巫闾山两日游若能够压缩国家森林公园、山景以及青岩寺等观光项目,并能够和当地民宿结合,在观光之余或可有一点民俗体验和乡村体验。
根据《锦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6),锦州市旅游委在充分考虑交通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等条件基础上,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打造产业集聚区,现已初步形成“三带”“九区”“五镇”“四十八景”的旅游空间结构布局。“三带九区”中的三带为大闾山生态文化旅游带、锦州都市旅游综合发展带和渤海湾滨海休闲度假带。其中大闾山生态文化旅游带和渤海湾滨海休闲度假带对于休闲体验式旅游有所重视,但是在实际旅游接待中,依然是一日游的观光客居多,能够参与休闲体验的游客依然是少数。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锦州市旅游流热点依然主要是观光型景区,最受欢迎的是笔架山景区,其次是北普陀山、青岩寺、世博园、奉国寺等。在观光型景区之外,具有体验式旅游的项目基本就只有凌河夜市和古塔夜市。
这直接的原因就是休闲体验式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难以满足旅游者的多方面需求。
文化底蕴是决定资源开发层次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挖掘资源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打造精品,树立品牌。在同类旅游资源中,如何能够做到同类而不同质,也是需要用不同的文化底蕴加以甄别。前文分析我们已经看出,锦州市的旅游资源在同全国其他区域的对比来看,均属于一般性的资源,如何能够就一般而打造出特殊,就要挖掘其文化底蕴,靠文化来取胜。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在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极易得到认同引起共鸣的文化蕴含,我们也没能深入挖掘,这实在令人遗憾。比如锦州南山公园,打造的主题是福寿文化,这种文化在全国很多山地都有,尤其是称作南山的山地,比如海南三亚的南山。这大约来源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句话。然而此话里讲的南山,具体是指哪一座山,一直众说纷纭。一般看法认为是海南三亚的南山,但也有人认为是陕西终南山,或湖南的南岳衡山,总之和锦州的南山都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们仅以福寿文化作为南山公园主题,很难得到认同。其实锦州南山又称松山,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战役发生于此,史称松锦战役,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杰作,也是世界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我们开发南山公园为什么见不到这个历史主题,反而要和其他地方的南山一样,一定要局限在福寿文化之中,与别处同类又同质呢?
再比如锦州市宗教资源开发,除了和全国一样的过度商业化倾向,还有就是随意性。开发旅游资源不是乱修乱建,缺乏文化底蕴,必成败笔。比如本来仅是供奉观音的古庙,非要新建许多新殿或五百罗汉之类,结果未免喧宾夺主,古寺不古了。这样的旅游开发不仅劳资费力,也并不能扩大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
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研究并适应资源特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地域性特征,并进行资源整合,综合开发。针对锦州市的旅游资源,如何进行整合开发,本文认为要着重采取如下几点对策。
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合理的科学规划为前提,而科学规划离不开充分的调查研究。无论是旅游文化的挖掘、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产品的定位,都是要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旅游规划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是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集聚多方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并借鉴他山之石,打造好总体规划。
旅游规划除了政府相关部门重点担当,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各相关产业、人员都责无旁贷。比如,对锦州市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锦州市各高校的旅游专业人员和科研院所应该有必要的投入,多参与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多贡献科研成果,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促进锦州旅游规划的科学制定以及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这方面显然做得很不够。必须动员多方力量,加大调查研究,以此为前提,才能制定出好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有前瞻性。所以制定旅游规划,仅把眼光关注在锦州区域内是远远不够的,要放眼全国和全世界,要把握住国家层面的时代引领,把握住旅游业发展新的态势,把握住旅游研究的前沿热点,把握住世界旅游的总体格局,才能够与时俱进,发展好区域的旅游产业。
独特性是彰显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锦州市哪些方面的资源具有独特性呢?本文认为当推辽代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锦州城始建于辽代,辽代文化遗存丰富,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这里城乡遍布辽代塔、寺、石窟,尤其是辽代皇陵遗址,在全国来说都是不可多得。再有就是锦州处于辽西走廊东端,扼守关内外咽喉,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锦州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今多次战役发生于此,尤其是1948年的辽沈战役,对新中国的成立影响巨大,这次战役在锦州有大量战争遗存,并产生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弘扬这些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开发锦州红色旅游资源,势在必行。只有辽代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开发,才能够真正打造出锦州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打造出品牌资源和产品。
首先,看辽代文化的开发。公元911-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始有锦州之名[1]。当年为什么起名锦州呢?据说耶律阿保机在中原一带掳掠了一批养蚕织锦业者至此,让其为辽国在此地种桑养蚕,织锦刺绣,遂成锦绣之州,也由此开始了锦州之地的繁荣,至今锦州北普陀山一带还留有大量桑林,设立每年一度的采桑节。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给锦州城区乡村留下大量的古迹建筑,比如锦州义县奉国寺,其正殿是辽代全木结构建筑,至今保留完好,成为全国仅存少数辽代木结构建筑之精华;义县的辽代万佛堂石窟,规模虽然不敌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但其中很多作品艺术精湛,与奉国寺同属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锦州城内的辽代大广济寺、辽塔,成为锦州古塔公园的核心;锦州北镇不仅有辽代崇兴寺双塔,还留有多座辽代皇陵遗址。这些辽代文化成为锦州历史遗存之精华所在。
开发辽代文化,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设计一条辽代文化游:锦州广济寺、辽塔——锦州北普陀山桑园——义县广济寺、万佛堂石窟——北镇崇兴寺双塔——北镇辽代皇陵,这条线路可设为三日游,期间把辽代历史和重要帝王融会景点,真正做到寓教于游。同时这条线路也连接锦州城乡风景优美之地,也可把乡居民宿的休闲游结合其间,增加旅游文化内涵与景观层次,增强吸引力。
其次,看红色旅游开发。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梁士英舍身炸碉堡遗址、廉政苹果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是寓教于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是辽沈战役胜利暨锦州解放70周年,锦州发展红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可将锦州文艺表演团体和红色历史结合,创作表演英烈故事。通过整合这些红色资源,可打造出不可多得的红色精品线路,树立红色旅游品牌[2]。
开发锦州市休闲体验式旅游,重点应该开发乡村旅游。这既是锦州旅游环境与资源特点决定,也符合当前我国和世界的旅游发展潮流与大趋势。
首先,从锦州市的旅游环境与资源特点来看,锦州市位于辽西走廊东端,东北部为医巫闾山脉,西北部依松岭山脉,南向渤海敞开,中间是平原,期间有大凌河、小凌河以及女儿河穿过,这种山水大势,使锦州拥有山陵、平原、海岸多种地貌,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相应地也有多种多样性,山陵的果园,平原的农耕,沿海的渔业,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加之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如满族、锡伯族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所在。
其次,从当前我国和世界的旅游发展大趋势来看,旅游发展已经到了以休闲体验式旅游为主的阶段,观光旅游风光不再。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多个举措,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做出部署。全域旅游旨在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为使乡村旅游更好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旅游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这必将成为乡村旅游融入区域旅游大格局的有效推动和坚实支撑。
近年来,锦州市在全域旅游方面积极探索,有效投入,取得不小的成绩。在乡村旅游方面,也有很多进步,但是与全国优势区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区域内部发展也不平衡,缺乏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所以要调查研究,寻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的休闲体验式旅游,逐步扭转初级粗放式方式,提质升级,树立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既然锦州市具有地貌景观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多样性,就要利用这种优势,将乡村体验休闲活动多样化。比如可以将山村小住、海上渔家、沃野农耕相结合,将果园观赏采摘、海边捡海拾贝,平原四季耕作整合为一个综合休闲体验项目,并将民间歌舞、剪纸、刺绣、祭祀、游艺、节日等民俗有机结合,打造清新自然淳朴的乡村体验。
综上所述,旅游规划是保障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锦州市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同样离不开科学的总体规划。当前锦州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无论是在旅游规划层面,还是在实践开发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调查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底蕴,突出辽代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产品,重点发展休闲体验式旅游,将锦州丰富的休闲资源优势转变为休闲产业优势,使锦州市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①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J/OL].锦州市政府门户网(2015-07-10)[2018-10-25].http://www.jz.gov.cn/jzszf/zfxxfbpt/629914/629944/629956/887757/index.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