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萍
[摘要]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把微笑和鼓励带入课堂,以亲切的笑容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时为学生创设思维摩擦,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兴趣;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学科,语文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自由、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拥有一份自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心情,才会使他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
1.利用多媒体进行创新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学习的更好境界,必须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多媒体具有画面的逼真性、情节的趣味性和色彩的生动性,能把声音、色彩、文字等有机结合起来,活化教学内容,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和自由。
2.利用绘画进行创新
绘画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形式,因为它是具象的,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古诗《春晓》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描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绘画。学生并不满足于课文中的这些景物,纷纷拿起画笔,有的在河岸上那片桃花中又添了几棵柳树,他们说这样会更美;有的在桃花上添画了蜜蜂和蝴蝶,在小河里添上了小船……学生越画越美,越说越生动。通过这样的绘画活动,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理解了古诗,同时又使学生思维活跃,敏于发现。
二、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
1.抓课题生疑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一个故事的“窗口”,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文章中心的提炼。教师要抓住课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想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这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比如,在教《声音的秘密》时,开课时教师抓住课题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提问:声音有什么秘密?是谁发现了声音的秘密?怎样发现的声音的秘密?这一系列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
2.抓词句生疑
有的文章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沟通文脉,某一个句子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全文有密切的联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文章的这些关键词句,启发学生生成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学生根据这一句可能会问:外表指的是什么?怎样是帮助人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关键性词句中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摒弃老套的讲解,随着问题的解决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合作交流是巩固知识的良好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相互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和认识升华的过程。
1.讨论式合作交流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各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听完这篇课文,再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第一,相互说说记字的方法。第二,说说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第三,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教师一会儿坐在这一组进行指导,一会儿坐在另一组和学生一起讨论,不高高在上地站在学生面前指手画脚。例如,学生在记字时很有创新性,如“闷”字,有的学生说一扇门把一颗心关住了,有的说“心”背着一扇门走路。遇到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由各组的组长代表组员向全班提出,求得各个小组同学的帮助,共同探讨。在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到课外收集资料共同解决,既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探索的兴趣。
2.表演式合作交流
创造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充满乐趣和活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语文知识。
四、创设情境,在浓厚的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带着兴趣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使学生活跃思维,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的结尾部分时,作者舍不得离开。此情此景,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关切地问:“同学们,这是我国许多美景的一部分,这样的景色在我国数不胜数,试想,如果你是画家,或是雕塑家,你要怎样去刻画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雕塑一座大桥给外国人看。”有的说:“我要画一座五彩的大山,上面有美丽的凉亭,吸引许多国外友人。”为了使学生对祖国美景产生更浓厚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更多地想和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适当鼓励,长此以往,学生创新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五、发掘潜能,在快乐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師应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学生把储存在大脑中的想象力通过幻想,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有的学生说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学生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教师可以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的方式,能使创新潜能得到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创新不是在语文课上搞发明创造,而重在珍惜每一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让学生畅想和畅言,精神上处于自由而放松的状态,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和交汇,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会碰撞出更多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