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019-12-03 03:02崔振玉
黑河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小学数学

崔振玉

[摘要]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通过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动起来,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强化师生互动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精心设计问题,增强互动效果;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师生互动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每当上数学课时都愁眉苦脸,硬着头皮去学、机械地去学,没有一点灵活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启发智慧、激发情感的过程。那么,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进行适当的师生互动,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和谐、愉快的,可是过去的教室就像一座庄严的法庭,教师就像一位神圣的法官,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申辩的自由,即使教师讲错了,也没有学生敢站起来反对,更不要说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了。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是没有办法实现师生互動的。要想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心理相容、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和释放。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富有情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趣味,光靠巧妙别致的导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牢记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决定采用“问题导入法”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朋友买东西的经历:有一天,小林到商店给妈妈买生日礼物,挑了很长时间,终于相中了一件价值3元2角的礼物。可当他付钱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因为身上只有他平时积攒下来的硬币,全是一角的。他应该给售货员阿姨多少个一角的硬币呢?你们能帮帮他吗?这时,学生都想办法帮助小林付钱,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本节教学中,如果我直接在黑板上出示“3元2角=( )角”的话,学生会觉得很乏味,没有兴趣去动脑筋想,而通过帮小林解决付钱的问题,有效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究元角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校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文具店》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分别扮演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们都演得很逼真、很兴奋,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三、精心设计问题,增强互动效果

师生互动时,教师既要精心设计问题,又要掌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就是我们常说的“相机而行”。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时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点拨,这也正是教师进行引导启发的最好时机。教师若此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疑难问题,教师不能直接将思维过程一点不少地展示给学生,而应通过由易到难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还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问题,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式教学法,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解决问题“3元4角-3元2角=( )元( )角”,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然后,我将该题变成“3元4角-2元2角=( )元( )角”,难度增加了,不但角数要进行减法,元数也要进行减法。最后,我又将该题变成“3元4角-2元8角=( )元( )角”。由于此题难度较大,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研究,学生认识到解题的关键是将此题中的角数变成可以相减的角数,用类比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从前面的元数中借一当十,使前面的部分变成2元14角,这样就可以利用前面的方法进行计算了。

四、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很多学生而言,记忆公式始终是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一只拦路虎,如何牢记公式和定律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也成了教师教学的难点所在。为此,教师们想尽了办法,有的教师让学生多抄几遍、多读几遍,机械地记忆;有的教师通过大量的练习,引导学生反复应用公式解题,以达到记住公式和定律的目的;有的教师把公式编成小游戏或小故事引导学生记忆。其实,要想让学生记住公式和定律的内容,必须让他们知道这些公式和定律是如何推算总结出来的,了解其推导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公式记得牢、记得准。例如,在讲授《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事先让学生准备好24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先把4个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总共摆3排,摆一层,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木块的总数是:4×3×1=12(个),而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拼成的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4×3×1=12(立方厘米)。照上面的方法摆两层的话,就拼成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大长方体。木块的总数是:4×3×2=24(个),而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拼成的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4×3×2=24(立方厘米)。通过以上两个实践活动,学生很自然地得出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乘积,从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引导学生牢牢记住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觉得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因而缺乏学习动力。鉴于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一年级学习《分类》一节时,可引导学生把家里或学校里的某些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如何分类,也养成了经常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学生解决一个给新房铺地板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亲自用米尺量出新房的长和宽,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新房的面积,再让学生用卷尺量出地板的长和宽,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每一块地板的面积,最后用新房的面积除以每一块地板的面积就可以求出所需地板的块数。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我在布置知识性作业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位置》一节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把自己房间里的东西按合理的方式放在合适的位置,并写成材料上交。通过材料可以了解学生对《位置》这一节的掌握情况。又如,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让学生自己设计统计表,通过不同的方式(问老师、问学生、亲自去数)调查本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并把所得数据填入统计表。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知识反馈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习效果也不错。教师经常把生活融入数学学习中去,或者经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就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只要改变数学课堂中沉闷、缺乏生气与活力的现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王立萍.浅谈小学数学师生互动的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12).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小学数学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