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东 关午军 巩磊 朱燕辉
水对于人有天生的吸引力,当今许多景观设计中都借助自然或人工水景来提升审美情趣,并增加人的参与度。然而,如何保持场地对雨水的弹性回应,如何低影响地维护原生水体,如何保持水源的自然供给并持续维护良好水质,又如何以水串景,展示丰富的水体表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芦草叠塘”景区设计中做了一些尝试。
作为南宁园博园八景之一的“芦草叠塘”景区位于园区西北侧,防洪堤之外,毗邻八尺江。现状原为连片鱼塘及农业用地,场地内散落多年生长的大树和花灌木,郊野自然。该区作为园博园外围与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协调区,既要恢复滨水生境,又要在非汛期保持坑塘内的水量和水质,形成供人游赏的可持续景观。低影响开发的生态湿地系统,自我循环的生物链层级,水质净化的科普示范,具有艺术气质的独特景观,逐渐成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图1)。
场地是防洪堤外可淹没区,在满足基本行洪要求的前提下,本着低影响、轻介入的规划理念,充分利用场地丰富多样的农田水塘肌理,借助雨水的地表径流规律,形成不同层级、不同形态的雨水花园。
1 “芦草叠塘”总平面图“Reed Grass Overlapping Pond” master plan
2 将闲置鱼塘转化为具有生态魅力的雨水花园景区Turn idle fish pond into rainwater garden scenic spot with ecological charm
3 根据现状水塘情况分层级打造雨水花园Build rainwater garden in hierarchy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pond
4 将11处水塘植入不同体验Implant 11 ponds for various experience
雨水花园的水源除了雨水外,还要利用江水,循环利用的同时彰显其独特个性,尽可能形成低维护生态水塘区,将农田水塘的自然肌理演变成丰富的景观结构,为打造主题生态科普景观奠定基础。利用滨江传统的水利设施进行江水循环利用,也增添了生态景观的实用价值(图2)。
利用现状水塘,分层级打造湿地雨水花园,外围的25 000m2水塘低影响开发,水量靠自然降水补给,形成干枯两季的季节性景观;核心5 000m2打造精细雨水花园,以江水提灌作为精细水花园的水源补给,配合多层次水生植物打造精美的核心景观。这样有侧重分层次的水体设计,符合投资少、见效快、低维护的经济原则。1)补水为主,保持水体丰盈的雨水花园,面积5 000m2;2) 适当补水,水位可随降雨量变化,面积2 500m2;3) 不做补水,完全顺应雨水自然存蓄,面积22 312 m2(图3)。
现状闲置鱼塘19处,大小不一,经过梳理和优化,整合成11处湿地水塘,有助于营造出更加整体的游览体验(图4)。从八尺江取水,经物理过滤作为补水水源,因补水方式不同,形成3种不同形态的水体景观,即核心区域以补水为主形成水位恒定的精致水花园,核心区外既有补水又依赖雨水的植物净化塘,采用植物加微生物的净化技术加以处理,外围是仅消纳雨水的自然叠塘。3种不同形态的水体景观可以作为雨水利用和植物净化的科普展示 。
5 存蓄丰富雨水的坑塘景观Pond landscape storing abundant rainwater
6 传统水渠景观化,提升江水入坑塘Improve scenes of traditional canal, lift river water to the pond
7 石渠导水入坑塘Divert water into the pond via stone canal
8 栈桥穿插于湿地之间,带来不同体验Timber trestle bridges cross wetlands providing different experience
为保持雨水花园中的水“从江中来到江中去”的全过程,借助地形变化,形成不同标高的叠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循环体系。具体包括:江水提升、水渠输水、水景跌落、地面水渠、自然叠塘、植物净化、汇入核心塘、排入八尺江。水循环为自然循环,利用场地标高形成溢流系统。根据当地气候,水体冬季不泄空。如遇干旱,可利用手提式农用泵进行临时抽水补水,以丰富雨水自然存蓄的坑塘景观 (图5)。
9 清澈见底的核心塘Crystal clear core pond
10 水生植物丰富的半干草塘Semi-dry grass pond with abundant aquatic plants
水体循环过程中,伴随水的流动,产生出不同的水景表情:参考当地传统水渠做法,用锈板做成新的水渠,从八尺江中提升江水注入其中,游人可沿着水渠边的栈道观察水的提升和疏导过程(图6);利用水渠和地面高差,形成人工叠瀑,跌入广场地面水池中,形成动态水景;水从锈板的人工水池里面流出来,顺着地面田埂路边的石渠缓缓流淌,游人边走边能听见潺潺的水声(图7);地面蜿蜒的流水注入第一个水塘,水塘绿岛交错,水形成不同的动线,奔流向各个方向,时而分流、时而交汇。与此同时,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曝氧净化;水塘之间的高差形成了两组小跌水 ,进入不同池塘,进行植物净化,每个鱼塘植物有所不同,研究净化能力同时进行科普展示,栈桥穿越其中,人走在上面有凌波微步的意境(图8);水汇集到比较清澈的核心水塘,这里有千姿百态的水生植物,荷花(莲,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等组成了精致的水花园(图9);多余的塘水溢流进周围的水塘,和雨水汇集在一起,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菖蒲(Acorus calamu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等多样的水生植物一起成就了半干的湿地草塘(图10);水最后汇集到江边,沿地形、滩涂、洼地形成鸟类栖息区域,吸引水鸟前来(图11)。
11 汇集江边,形成鸟类栖息地Gathering at riverside to form bird habitat
12 艺术与自然对话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art and nature
13 反射周边环境的“云亭”与自然对话The “Cloud Pavilion” reflecting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14 古树焕发勃勃生机Ancient trees full of vitality
15 水塘边点缀的观鸟亭Bird-watching pavilion dotted on the edge of the pond
以荷花、睡莲、浮萍(Lemna minor)等水生植物为主题的核心水塘周围,在一片色彩热烈的粉黛乱子草(Muhlenbergia capillaris)丛中,仿佛生长出深绿浅绿的“竹子”,上面又好像飘着“一片云”。这是一组特制的云形亭廊,提供遮阴措施的同时形成场地独特气质。镜面的吊顶反射着人和环境相融合的光影,魔幻而神奇,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图12、13)。
芦草叠塘西南角有一株160年树龄的“芒果王”(杧果,Mangifera indica),成为当之无愧的“镇园之宝”,无论什么样刻意设计的人工环境都难以融进它的气场,于是只在树下围绕广场,散置卧石,让游人在树荫下乘凉、静思。夕阳西下,江边白鹭掠过,刹那间会惊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情画意(图14)。
还有观鸟亭、水中栈道、芳草花境等景致,设计中尽可能统一语言,田园野趣中透出艺术氛围,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图15)。
由闲置的鱼塘变成生态的雨水花园,我们探索了低影响的介入、雨水的利用、江水的循环和植物的净化,也尝试将水处理的过程转化为动态的景观场景,使人在科普展示中体会到景观的魅力,体会到功能、生态和艺术相结合的景观氛围。对原有环境的尊重、场地标高的研究、水循环和净化措施的实践、系列水景的营造、原生树木的保存、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我们逐渐实现了多目标协同的景观再造。
项目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
项目面积:13.7hm2
业主单位:南宁园博园指挥部、南宁市林业和园林局、南宁园博园管理中心
建设单位:广西五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施工单位: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重庆赛迪
施工时间:2017年6月
竣工时间:2018年12月
图片来源:图1~4、7、8、10~12、14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提供;图5、6由谢伟雄提供;图9、13、15由周仕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