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需要一半:全球自然保护地新愿景

2019-12-03 08:02曹越杨锐万斯马丁
风景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荒野保护地栖息地

曹越 杨锐 (美)万斯·马丁

1 背景:“自然保护地增长”与“地球生命力下降”

在“人类世”和“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背景中,物种灭绝速率达到背景灭绝速率的约1 000倍,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1-3]。由于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s)是“通过立法或其他有效途径识别、专用和管理的,有明确边界的地理空间,以达到长期自然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保护的目的”,其实质是对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就地保护,因此设立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策略[4-5]。然而一个矛盾的现象是,在自然保护地增长的同时,地球生命力仍然在持续下降。

一方面,全球自然保护地实践已取得巨大进展,成功保护了许多物种及其栖息地。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和面积持续增长[6](图1)。截至2018年7月,全球共有238 563处自然保护地,覆盖全球陆地总面积14.9%,同时全球海洋保护地覆盖率达到7.3%[7]。

另一方面,地球生命力在持续下降,荒野地(wilderness areas)及其承载的野生生物正在快速消失。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1970—2014年,全球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0%,且消亡速度正在加快(图2)[8]。除此之外,Jones等的研究表明全球约1/3的自然保护地面临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压力[9],Watson等的研究指出1993—2009年全球荒野地减少约330万km2,占全球荒野地总面积的10%[10];Jones等的研究认为现存海洋荒野地(marine wilderness)仅占海洋总面积13.2%[11]。陆域和海洋荒野地的持续减少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12]。2017年,全球逾1.5万名科学家联合发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第二次通知》,严正声明全球环境仍在持续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仍在加速[13]。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包括栖息地减少与破碎化、过度开发和利用、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首要原因。自然保护地作为栖息地保护的关键措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自然保护地还存在面积不充分(即存在大量保护空缺)、连通性不足、生态系统代表性不足、管理有效性不足等问题。“自然保护地增长VS地球生命力下降”的矛盾现象揭示出:虽然全球自然保护地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现有自然保护地的规模并没有成功减缓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的趋势。面对这一矛盾现象,是否应该为自然保护地设置更高远的目标?应该为自然保护留出多少空间,才能够真正减缓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下降?

2 “自然需要一半”倡议的起源和发展

2.1 “自然需要一半”的思想萌芽

首先回顾全球自然保护地目标规模的发展历程。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全球自然保护地目标,是在1988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又称布伦特兰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建议将自然保护地面积扩展为当时的3倍,即全球自然保护地覆盖率达到10%~12%。199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CBD)明确提出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战略,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的定义。2002年,CBD第6次缔约方大会提出“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全球、区域和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CBD第7次缔约方大会进一步通过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评估的临时框架,其中包括“使世界上每个生态区域至少10%的面积得到有效保护”[14]。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CBD第10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及20个“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15]。其中第11个目标(即“爱知目标11”)提出了全球自然保护地的面积目标,即“到2020年,至少有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10%的海岸和海洋区域,尤其是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通过建立有效而公平管理的、生态上有代表性和连通性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简称OECMs)而得到保护,并被纳入更广泛的陆地景观和海洋景观之中”[16-17]。爱知目标11作为当前全球自然保护地的面积目标并被广泛采用,缔约国在爱知目标框架下制定的国家指标被纳入各国的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中[18-19]。

然而爱知目标11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爱知目标11作为全球自然保护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并非远期的理想目标。事实上,爱知目标11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政策上的可行性,而非基于充分的科学研究[20]。若干研究均指出,保护17%地球面积这一目标,对于有效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而言是远远不够的[21-23]。即使爱知目标11得以实现,也意味着83%的陆地和90%的海洋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即多数的进化过程、生态功能和动植物栖息地仍然位于自然保护地边界之外。同时,按照现有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性和新建速度,无法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趋势[24]。

在爱知目标11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讨论全球自然保护地理想规模的核心问题成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究竟保护多少是足够的[25]?对于这一问题,生态学家与保护生物学家已开展了相关研究:Odum兄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自然区域是人类总体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并认为美国佐治亚州和南佛罗里达区域应保留40%和50%的自然区域[26];Reed Noss于1992年提出大多数区域需要保护25%~75%(平均值为50%)的面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并在《荒野项目:土地保护战略》中首次提出在大洲尺度应保护50%的区域并将其相互连通[27-28];Svancara等于2005年指出“基于证据型目标”(evidence-based)提出的自然保护面积数值往往是“政策驱动型目标”(policy-driven)的3倍之多[29]。上述相关研究为NNH倡议的正式提出奠定了科学基础。

2.2 “自然需要一半”的正式提出

2009年,著名自然保护专家哈维·洛克(Harvey Locke)在第9届世界荒野大会(World Wilderness Congress)中首次明确提出在全球尺度应设置至少50%的区域用于自然保护。荒野基金会(WILD Foundation)进一步发起了“自然需要一半”倡议(图3),提出应该将地球至少50%的陆地和50%的海洋区域作为某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地,即以相互连通的方式保护地球一半面积。对NNH倡议,作如下说明。

1)从提出动机上,NNH倡议的提出是基于保护科学,以及对“自然需要多少”的回答,而非仅仅基于政治的可行性和人类利益。NNH倡议认为,面对当前地球生命力下降这一重大问题,必须采用与其体量相当的宏伟愿景,从而指向一个所有地球生命能够持续繁荣的、充满希望的未来。尽管地球生命力仍在持续下降,但诚如Reed Noss所言:“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十分特殊的机会,那就是停止物种大灭绝”[30]。

1 全球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增长(1962—2014年)Growth in the number and area of global protected areas(1962—2014)

2 全球地球生命力指数变化(1970—2014年)Changes of the global Living Planet Index (1970—2014)

3 “自然需要一半”倡议标识The logo of “Nature Needs Half Initiative”

2)从价值判断上,NNH倡议既是科学导向的,也是价值导向的。NNH倡议不仅是基于价值中立的科学研究,更是一种“愿景”和社会运动。即NNH倡议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所有物种的持续生存是“对”的,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非自然的物种灭绝是“错”的。因而NNH倡议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的互惠原则(reciprocity),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正确关系”,需要人类尊重自然的需求。正如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在第9届世界荒野大会上所讲:“自然需要一半的愿景并非奢侈品,而是人类自身与其他生命存活下去的必需品,这是自然保护中最重要的愿景,我们需要将其付诸实践。”

3)从科学依据上,NNH倡议的理论依据既包括科学的生态规划,也包括传统原住民知识。在科学方面,NNH倡议旨在实现“保护生物学的4个目标”,包括:1)代表所有本地生态系统与演化阶段;2)维持所有本地物种的丰富度及其自然分布格局;3)维持生态与进化过程;4)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韧性[20]。同时,NNH倡议将原住民的知识和观念纳入考虑。原住民的世界观往往是整体性的,将人类与自然世界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原住民主导的自然保护根植于其文化之中,形成了有效的保护方式。

4)从实践方式上,NNH倡议提倡综合性的自然保护方法。保护地球一半面积,不是通过某种单一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而是通过综合运用IUCN界定的六大类自然保护地,包括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第Ia类)、荒野保护区(第Ib类)、国家公园(第II类)、自然历史遗迹或地貌(第III类)、栖息地/物种管理区(第IV类)、陆地景观/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地(第V类)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保护地(第VI类)。同时以“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ECMs)和生态修复作为补充。另外,对于海洋保护,NNH倡议提出应将30%的海洋作为禁捕保护区(no take protected area)、20%的海洋作为可持续管理型海洋保护地,总计保护地覆盖海洋总面积的50%,并在另外50%的海洋区域中进行可持续管理[31]。

2.3 “自然需要一半”的近期发展

在NNH倡议提出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研究者和国际保护组织接受了这一倡议或提出了类似概念,扩展自然保护地逐渐成为共识。2016年,当代著名生物学家威尔逊(E. O.Wilson)出版著作《半个地球:人类家园的生存之战》(Half-Earth: 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32],威尔逊生物多样性基金会进而发起了“半球项目”(Half Earth project)[33]。威尔逊呼吁将50%的陆地及海洋区域设置为某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地,并估算这些区域能够保护85%的物种免于灭绝,从而使地球生命进入安全区,人类也将从中受益。相比于“自然需要一半”的整体性自然保护,半球项目更侧重物种保护,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和“物种—面积”关系理论。由于威尔逊在学术领域的极高声誉,以上著作与项目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引起了对保护地球一半面积这一概念的更广泛讨论。尽管“自然需要一半”和“半球方案”在理论基础、实现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有所区别,但均致力于将自然保护扩大至必需的规模,因而可被视为同一运动的不同组成部分。

在近年来自然保护的重要国际会议中,保护至少地球一半面积这一倡议也被逐渐纳入讨论,特别是自2018年开始进入全球环境政策的主流讨论之中。2014年悉尼召开的世界公园大会(World Park Congress)以“公园·人·星球——激励措施”为主题[34],与会代表认为自然保护地的面积需要远远超过现有规模,并对设置理想目标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众多代表提议,应将地球约30%面积作为禁止开发的自然保护区(no take reserves),50%进行整体保护(overall protection),100%进行可持续管理[35]。在此基础上,2016年夏威夷召开的第6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进一步提出“守护自然空间及我们的未来:制定后2020战略”,提议CBD缔约方开始制定“后2020战略”(post-2020 strategy),其中包括制定基于科学研究的全球自然保护地覆盖率目标[36]。2018年,伦敦动物协会和国家地理协会主办了题为“守护自然空间及我们的未来:制定后2020战略”的国际研讨会,以支持和推动CBD后2020战略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会议重点研讨了自然需要多少空间,以及通过何种机制实施这一战略[37]。CBD执行秘书Pasça Palmer 则提议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中采纳这一自然保护地新愿景,将半个地球用于自然保护和修复,并提出可将2020年17%的保护率作为起点,并在2030年、2040年和2050年逐步实现30%、40%和50%的保护目标[38]。

中国学者在近期也积极参与到相关讨论中。201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启动了“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政策研究项目,旨在为制定“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及新一轮保护目标提供支撑。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命共同体课题组提出并发布了《N%全球研究协作倡议》,呼吁尽快量化人类基本生存与发展所需的最低自然区域占一国或全球面积比例,即N%自然比例,并使之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基础保障“红线”。另外,中国学者对于中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空缺和理想规模进行了分析,例如徐卫华等指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对哺乳动物及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关键区域覆盖比例较高,然而对植物、两栖和爬行动物的栖息地,以及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区域覆盖比例较低[39]。另有许多研究均指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仍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杨锐和曹越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远景规模,建议将至少50%中国国土面积设置为专用或兼用于自然保护的土地,论证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简要讨论了全球尺度NNH倡议与中国自然保护地远景规模之间的关系[40]。

总之,NNH倡议作为具有前瞻性的宏伟目标,由于其简洁清晰、鼓舞人心、以保护科学为基础,因而得到了众多科学家、保护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认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莱昂纳多基金会、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国际等组织以不同形式支持并参与了NNH倡议。NNH倡议正逐渐发展为多方参与的全球网络,成为专业人士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一项开放性运动[41]。

3 对“自然需要一半”倡议的讨论

随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逐渐深入,为自然保护地设置更高远的目标逐渐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自然需要一半”或将成为全球自然保护地的新愿景。然而,NNH倡议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以及有待讨论的问题[42-44]。以下对NNH倡议的可行性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3.1 “自然需要一半”的可行性

由于NNH倡议提出的50%目标,远远高于爱知目标11提出的17%目标,因此NNH倡议的可行性有时受到质疑。以下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角度讨论NNH倡议的可行性。

1)NNH倡议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Dinerstein等通过评估全球846个陆地生态区(terrestrial ecoregion)的现存自然栖息地与自然保护地覆盖率,将全球的生态区分为“保护率已超过50%”(half protected)、“保护率可达到 50%”(nature could reach half)、“可恢复的自然”(nature could recover)和“受损的自然”(nature imperiled)4种类型,其数量分别为98个(12%)、313个(37%)、228个(27%)和207个(24%)。通过生态区评估,该研究说明了NNH倡议的可行性。在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Dinerstein等提出一项全球协定,指出如果要在2050年达到50%目标,则需要将每10年自然保护地增长率由当前的4%提高至8%~10%[45]。

2)NNH倡议在政策上具有可行性。Waston和Venter认为现在需要一个清晰的、基于科学的行动计划,以实现保护全球50%区域这一目标[46]。CBD执行秘书Pasça Palmer认为如果要让NNH倡议在政策上可行,则需要将50%目标包含空间的外延扩大,即在这50%空间内综合开展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低影响利用,同时在另外50%空间内提升城市和农业的可持续性[47]。

3)从实践的角度看,已有若干区域通过公共政策实现了50%的保护目标,范例是不丹和纳米比亚的国家自然保护地网络。不丹已将国土面积(3.84万km2)的51.44%设置为自然保护地及生态廊道,由11个单元构成,包括5个国家公园、4个野生生物保护区、1个严格自然保护区和1个植物园,同时还有8个生物廊道将所有自然保护地连通(图4)。尽管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上述自然保护地内部或边缘,但不丹从未认为建立自然保护地意味着驱逐当地居民,同时不丹案例很好地说明了万物有灵观念、现代科学及佛教能够有机结合,促进自然保护[48]。纳米比亚则将国土总面积(82.4万km2)的42%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其中国家保护地占17%、社区保护地占18%、私有保护地和禁猎区占6.1%、社区林地占1.3%(图5),同时其全部海岸线受到保护,海洋保护地面积达1.2万km2[49]。另外,塔斯马尼亚的自然保护地网络、卡万戈赞比西(Kavango Zambezi)跨边界自然保护地(全球最大的跨边界自然保护地)、苏格兰和加蓬的海洋保护地网络、开耶普人(Kayapo)原住民领地中的荒野保护、加拿大北方针叶林保护倡议[50]等,从不同角度说明了NNH倡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当地社区和人类社会如何从自然保护中受益。

总之,NNH倡议提出的保护地球至少一半面积,是指以IUCN界定的全部六大类自然保护地为主体,并以“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ECMs)和生态修复作为补充,而非只应用狭义和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从这个角度看,达到保护50%地球面积这一目标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具有可行性。

3.2 其他相关问题

以下简要探讨NNH倡议中的其他3个相关问题,以进一步明晰思路,包括自然保护地面积与质量的关系、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优化以及自然保护地与非自然保护地的关系。

1)在扩展自然保护地面积的同时,需重视影响自然保护地有效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因素。NNH倡议的核心基础是“面积很重要”,即认识到现有自然保护地面积对于遏制生物多样性减少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生物多样性下降具有多重原因,除了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充分之外,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代表性[51]、连通性[52-54]、管理有效性等因素同样重要。因此,在扩展自然保护地面积的基础上,特别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有效性,促进管理措施的实施[55]。这需要在法律政策、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完善自然保护地的体制机制。

4 不丹的国家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廊道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and biological corridors of Bhutan

5 纳米比亚的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s of Namibia

2)需要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除了面积充分性之外,空间布局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有很大影响,然而NNH倡议尚未明确50%目标对应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方案,因此需要更多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的研究,进而对有限的保护资源进行有效分配[56-59]。对此已有若干初步讨论,例如Pimm等指出如果以全球尺度荒野程度最高的50%区域作为保护目标,则不能有效保护物种栖息地,因此建议50%目标应覆盖更多物种栖息地和生态功能重要区[60]。Martine等认为即使是“自然需要一半”也是不充分的,应该对自然保护和人类福祉的多重子目标进行分别制图与整合,包括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荒野保护,以确定自然保护的总目标,其中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地[61]。哈维·洛克则建议不同的自然区域可采用不同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方式,即对于大面积完整的荒野地、中低程度破碎化的自然栖息地和高度破碎化的自然栖息地,采用不同的自然保护地规模目标和保护方法。

3)应辩证理解自然保护地与非自然保护地的关系。“自然需要一半”在字面上容易被误解为50%人类空间与50%自然空间的对立和割裂。事实上,NNH倡议在提出时即强调了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重要性,以及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多样性。保护50%自然栖息地并不等于在此空间内完全禁止人类利用,而是充分重视基于当地社区的保护,使得当地社区支持并参与到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中,并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保护50%自然栖息地,并不意味着在另外50%的区域中放弃自然保护,而是应该推动全域的可持续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更广泛乃至全部的景观之中。

4 结论与建议

1)面对“自然保护地增长”与“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矛盾,需要基于科学研究为自然保护地设置更高远的目标。在远景目标的引导下,需要进一步新建或扩建自然保护地,弥补保护空缺,进而遏制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减少。

2)“自然需要一半”倡议作为全球自然保护地新愿景,为设置“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重要参考。建立在以往自然保护地面积目标以及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NNH倡议提出应该将地球至少50%的陆地和50%的海洋区域作为某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地,并增强自然保护地之间的连通性。NNH倡议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并在解决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应对气候变化、制定“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具有重要意义。

3)建议中国在“自然需要一半”倡议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存有大量荒野地[62],被定义为“巨型荒野国家”(mega-wilderness nations)之一[63],同时“将至少50%中国国土面积设置为专用或兼用于自然保护的土地”这一方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40]。另一方面,COP15将于2020年在中国召开,会议将审议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为指导2020年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64-65]。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应在NNH倡议和“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自然保护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注释:

图1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6]相关数据绘制;图2来自参考文献[8];图3、5来自https://natureneedshalf.org/;图4来自WWF(http://www.wwfbhutan.org.bt/projects_/bhutan_biological_conservation_complex/)。

猜你喜欢
荒野保护地栖息地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