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

2019-12-03 08:2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明指标生态

刘 贝 贝

(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同时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对我国“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深入研究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对于生态文明相关理论以及生态文明评价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目前,国外主要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生态足迹、环境可持续指数、环境绩效指数等评价体系[1],其中,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指标体系,为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文明评价提供了借鉴。

国内生态文明评价研究开端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提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国家环保总局构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判定指标体系[3]、国家统计局和中国21世纪管理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4]等。目前,国内对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研究日益增多,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构建了自己的评价体系,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生态现代化指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体系和厦门市的生态文明城镇评价指标体系、贵阳市和浙江省等地方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5]。这些评价体系指标选择主要集中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较好地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特征。对于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笔者和所在的课题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6]和中国各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7],分别评价了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和发展状况,并连续几年出版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和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6]。污染不是生态文明,贫穷也不是生态文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努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共同协调发展。因此,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进行量化评价,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找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一)评价方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分别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三个方面选取三级指标,评估和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共包括3项二级指标和17项三级指标(见表1)。

生态环境类指标选取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地表水体质量、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化肥施用超标量和农药施用强度六个三级指标;社会发展类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和农村改水率六个三级指标;协调程度类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水体污染物排放变化效应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效应四个三级指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赋权采用德尔斐法,其中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分别赋予权重为35%,协调程度的权重为30%。三级指标权重通过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发放加权咨询表,让专家根据自身认识的各指标重要性,分别赋予6、4、2的权重分。

生态文明进步指数主要评价的是动态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生态文明进步指数的计算方法为:首先,根据2011—2015年各指标原始数据,计算其指标值;其次,计算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其三级指标数据用2015年相对于2011年的指标值计算得出,反映年度间的变化情况,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计算方法为,根据三级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二级指标进步指数,生态文明进步指数由各二级指标进步指数加权求和得出。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8]《中国环境统计年鉴》[9]《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0]《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11]《中国水资源公报》[12]等。考虑到统计数据发布的滞后性和评价指标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的统计数据采用了2012-2016年的国家权威数据进行计算,根据2012-2016年国家发布的各指标原始数据,可以计算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并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双赢,不仅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还需要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三个领域描述与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状况。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分析显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为12.37%,说明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比较显著。五年来,我国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大多数人都树立了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全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我国对于大气、水、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也在加大,环境质量有了好转,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也越来越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也更加积极。具体到各二级领域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在稳步发展,社会发展相比其他领域进步最大,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也有较大进步(见图1)。

图1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一)生态环境建设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进步指数为1.20%,进步幅度虽然不大,但是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来说,已经是出现了稳步发展的势头。

从影响生态环境的各三级指标来分析,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进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监管。2015年,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40 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4.8%,使得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11年的39.2%上升到2015年的40.1%,进步幅度较小,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相关的配套绿化设施还需加快步伐跟上。

第三,“十二五”期间,我国地表水体质量持续变好,优于三类水河长比例从2011年的64.2%增加到2015年的74.2%,进步幅度达10%,是生态环境领域进步较大的一项,说明我国在治理水体污染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见图2)。

图2 “十二五”期间我国优于三类水河长比例变化情况

第四,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平均天数占全年比例从2011年的84.1%下降到2015年的71.2%,下滑幅度较大。近几年雾霾成为影响民众幸福感的一大因素,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须加快治理大气污染,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第五,化肥施用量持续增加,从2011年的5704.2万吨持续上升到2015年的6022.6万吨,短短几年增加了318.4万吨;农药施用量在2011年为1787002吨,紧接着三年飞速增长,2014年为1806919吨,直到2015年才有所下降,为1782969吨,这些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见图3、图4)。

图3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肥使用量变化情况

图4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使用量变化情况

(二)社会发展进步显著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二级领域中,社会发展进步最大,进步幅度为26.36%,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总体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发展的各三级指标来看,六个三级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国的人均GDP从2011年的36403元增加到2015年的49992元,增加了13589元,进步非常大;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缺失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但是,从2013-2015年的数据来看,也有较大进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655.4元;我国的城镇化也在积极发展,从2011年的51.27%增加到2015年的56.1%;我国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在逐年提高,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在持续增加,农村改水率也在稳步增长。我国取得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协调程度发展喜忧参半

数据显示,我国协调程度进步幅度为9.10%,协调程度有一定进步,但从各三级指标来看,却令人喜忧参半。

第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2011年的60.48%上升到2015年的60.78%,虽然在中间三年有一定进步,但是总体发展进步较小,说明我国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还需加大力度,促进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发展。

第二,比较可喜的是,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进步,从2011年的79.8%上升到2015年的94.1%,进步幅度达14.3%,可以看出我国在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上做出了较大努力(见图5)。2016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实现城镇垃圾处理全覆盖和处置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并提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5%以上的目标,对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5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变化情况

第三,我国水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形势依然严峻,从水体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从2011年的2499.86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2223.50万吨,下降了276.36万吨,氨氮排放量从2011年的260.44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229.91万吨,下降了30.53万吨,总体来看,我国水体污染物排放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排放总量依然处于高位运行,还需加大力度进行控制。从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总体上是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烟(粉)尘排放量也在经历了2014年的上升后又再度有所下降(见图6)。虽然从数据来看,我国大气污染物和水体污染物排放控制趋势向好,但排放总量依然较高,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进步,依然是个很大的挑战。

图6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的量化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我国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表现来看,由于长期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积累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使得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对于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不够优化。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我国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相对较低,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我们党正是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制度变革和文化重塑的角度,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植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根本引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第一,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把十九大报告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绿色发展理念,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行不通的,要积极培育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生态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要坚持绿色生产方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对落后技术进行淘汰,加大力度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开发生态节能环保新技术。支持发展绿色产业,比如绿色服务业、环保产业、绿色餐饮业等等,坚决不用有害的原材料,杜绝有害的生产过程,鼓励采用清洁、再生能源替换对环境有危害的原料,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坚决防止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第三,要坚持绿色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活动形式,即强调个体要向文明健康、勤俭节约、生态环保方向转变。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节约资源,选择低碳出行,杜绝奢靡浪费、绿色居家等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节约公众资源,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前,我国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强烈。为了让人民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我国应切实加强污染防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构建空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从煤炭消减、燃煤设施烟气治理、稻秆禁烧、扬尘控制、机动车排气防治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并强化对于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要将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推动严重缺水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要采取增施绿肥、厩肥、堆肥、腐殖酸类物质等有机肥,增加土壤吸附能力,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我们还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着力解决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部门要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农药化肥污染防治方面,进一步积极推动监控和管理。

只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才能守护好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体面、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3]50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态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把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我国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全面推广水土保持治理、防沙治沙、盐碱地治理、生态应急补水等自然环境修复技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总之,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四)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是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4]240因此,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第一,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8年元旦,中国第一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这意味着环境保护税法作为法律取代了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税法的根本目的是用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无疑可以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强化监管的力度,强化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

第三,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由政府干预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生态恢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行政补偿制度,就是首先要保障禁伐地区的生存利益,对因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而受到特别牺牲的禁伐地区予以行政补偿。国家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还要进一步健全现有的各类专项资金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建立综合补偿机制,探索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总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把握好科学的自然观、绿色的发展观、基本的民生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环境作为重大民生民心工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文明指标生态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