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银虎 徐国厚(通讯作者) 王丁要 陈 斌 黄海峡 吴建彬
(江苏省无锡市华东疗养院放射科 , 江苏 无锡 214065 )
随着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状态。骨质疏松最重要的危害是容易引起骨折,不仅危害着个人健康,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负担[1]。有研究显示,女性骨质疏松患病人数是男性的6倍以上[2]。本文通过分析成年健康女性左股骨上端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资料,探讨其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为女性骨质疏松的健康管理研究和预防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2018年5月成年健康女性3962例左股骨上端骨密度资料。所选对象均来自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平均年龄为(52.15±10.89)岁。所有受检者入选标准:在上海地区生活超过5年以上;职业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离退休职工;排除骨代谢性疾病或髋关节畸形等有关影响骨密度测量的因素。
2 方法:(1)骨密度测定[3]。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QDR-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检查前准备:用标准体模对骨密度仪进行校正;祛除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物品。然后在检查程序上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生日、身高、体质量等);最后摆好体位对左股骨上端进行骨密度扫描。该检查由同一人完成,降低检查时产生的误差。(2)诊断标准[4]。参照1994 年WHO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绝经前女性使用Z值,Z值≤-2.0,表示骨密度低于同龄人;Z值﹥-2.0,表示骨密度在同龄人范围内。绝经后女性使用T值,T值>-1为骨密度正常;-2.5 4 结果 4.1 体质量指数与左股骨上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体质量指数与左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之间呈正向关系,体质量指数高者骨密度值高,低体质量指数组骨密度最低。与正常体质量指数组相比,低/高体质量指数组骨密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体质量指数与左股骨上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 注:与正常体质量指数组相比:aP<0.05。 4.2 年龄与左股骨上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女性年龄与左股骨上端各部位骨密度值呈负相关,其中与 WARDS三角相关性较好;峰值出现在31-40岁年龄段,峰值达(0.90±0.11)g/cm2。5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明显降低。与31-40岁年龄段相比较,其中41-50岁年龄段骨密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骨密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与左股骨上端各部位骨密度关系 注:与31-40年龄段相比,aP>0.05;bP<0.05。 4.3 绝经后和未绝经女性之间的骨密度比较:本地区绝经后女性左股骨上端各部位骨密度值明显低于未绝经女性,2组骨密度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绝经后和未绝女性左股骨上端各部位骨密度对比 4.4 绝经年限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绝经年限与骨密度之间呈反比关系,即随绝经年限的延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呈下降的趋势,绝经时限越长,骨密度值就越低,见表4。 表4 绝经年限与左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 目前,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数呈倍数增长。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危害性较大,尤其是股骨上端骨折。据估计到2050年左右,将有超过630万人可能会发生股骨上端骨折,一半以上发生在亚洲地区[5]。相对于骨质疏松引起其他部位的骨折(如腰椎压缩性骨折等),股骨部位的骨折(股骨颈、粗隆间等)的危害性相对比较大,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危及其生命[6]。 通常女性要经历月经、怀孕、哺乳、绝经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时期。在不同的生理时期,女性卵巢功能不一样,体内产生的激素水平变化不一致,容易引发性激素失衡,更容易诱发骨质疏松[7]。因此,女性更应重视骨密度的检查,特别是股骨近端的骨密度。系列研究证实[8],体质量指数越高,骨密度相对高,即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变化呈正相关。Demeke等[9]发现,体质量指数越高,骨质疏松发生危险就越小,约有1/3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是由于体质量不足引起。体质量指数对骨密度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列2个方面[10]:(1)体质量指数增加预示着体质量增大,骨骼尤其是股骨承受较大机械负荷,促进骨密度的增加;(2)高体质量指数女性体内雌激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水平含量高,有助于骨密度增加。另外,年龄和绝经对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11]。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绝经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逐渐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症。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左股骨近端的各部位骨密度值降低,峰值出现在31-40岁年龄段,其中左股骨转子间骨密度值最高,Word’s三角的骨密度值最低;绝经后的骨密度明显低于未绝经女性。邢晨芳等[12]选取153例45-55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足跟部骨密度,然后将其分成绝经和未绝经2组,比较2组骨密度值发现未绝经组明显高于绝经组(P=0.022)。年龄和绝经对骨密度的影响机制可能是[13]:随着年龄增加,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减退,体内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水平减少最为明显,导致破骨和成骨之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骨量丢失速度越快,骨质疏松发病率增加。绝经年限也是影响女性骨密度变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骨密度呈减低趋势。李莉等[14]对沈阳地区285例健康绝经后妇女的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进行研究,发现随绝经年限的延长骨密度呈下降的趋势,当绝经年限30年下降速度减慢,其中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下降速度高于其他部位。究其原因[15],可能是绝经时间长的女性体内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均稳定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很少产生波动,使骨转换处于失衡状态,骨量仍在缓慢丢失。 综上所述,由于女性特殊生理特点,针对年龄大、绝经时间长、体质量指数偏小的女性,及时进行骨密度筛查,以便早期诊断治疗。健康女性骨质疏松预防的重点是做好健康管理工作,应当加强“三级预防”的健康管理理念[16]:一级预防是从儿童、青少年抓起,主要针对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合理的膳食营养,如进行体育锻炼,多晒太阳等;多吃含钙高的食品鱼、虾、牛奶等;二级预防是围绕中青年,重点放在围绝经期女性人群,对于高危人群进行每年1次骨密度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查,以便及早明确并提前进行预防;三级预防重点老年人和绝经后人群,强调自我保健、积极干预,延缓和预防,诊断明确后,要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药物治疗,加强防摔、防碰等措施,以降低其带来的危害。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