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汽车人》黄耀鹏
11月5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在上海开幕。时隔一年,中国仍是惟一举办国家级进口博览会的国家。
和一年前一样,作为最高级别会展,习主席致欢迎词暨主题讲演。同样,持续扩大改革开放的承诺和行动不变,中国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立场不变。
同样不变的,是美国别扭的心态。这种展会,美国没有反对的必要,也找不到批评的道德立场,只好以“较低级别”官员参会,凸显了支持本国企业参会,但官方不支持中国政府“扩张影响力的违和立场”。
开幕式上,习主席的讲话不长,但非常实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对首届进博会承诺的执行情况盘点;二、向全球经济体发出“经济共同体”倡议;三、对中国的经贸政策做出进一步承诺。
盘点结论很简单,那就是“这些开放措施已经基本落实”,上海自贸区临港新区、科创板、《外商投资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关税调降措施都一一到位。去年进博会期间,中国同各国达成的98项合作事项,23项办结,47项“积极”推进,28项“跟进”推进。
一系列硬措施,致使世行评估的中国营商环境从46名提升至31名。通常,世行行长由美国人出任,美国在多边体制中还能情愿踏实呆在里面的,莫过于它亲手创建的各种国际金融组织。
中国发出的多边倡议,可以总结为呼吁建立合作、创新、共享的世界经济。这三个关键词,是对当今反全球化潮流的一次拨正潮头努力。虽然世界贸易大国中间,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支持自由贸易,但他们往往因为经济体制对外贸的依赖性而出发的。
和刻板印象相反,虽然贸易绝对值上升,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其实是不断下降的。2012年,中国外贸依存度45.2%,到了2018年,下降至33.7%。这与中国GDP增速超过贸投有关,也与强化内需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单纯追求贸易顺差已无价值,也不现实。
设立进博会的核心思想,不应是追求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圈,而是设立中国版的国际关系平台。几十年前,美国也是这么做的。当公共产品转变为中国原创之后,美国必然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和心理扭曲,何况他们不想掩饰自己的失落感。
本届进博会,习主席承诺,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这是中国为了让自身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而采取的进一步举措。其中,海南自由贸易港去年已经提出,今年将加快实现。香港的“自由港”功能将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经济,去年都已提出,今年新提出的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其中加强北方生态经济的动向,值得关注。
国际方面,在美国不断损害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时候,中国采取的是维护和支持策略。大国更愿意牵头建立小范围的区域贸易体制,而小国则普遍依赖于全球范围内的多边贸易体制。因为只有全球体制下,小国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充分照顾。
中国则是两手抓。一方面作为大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10+5,印度退出)结束了文本谈判,进入签署阶段。中国也在推进中欧、中日韩、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谈判。
另一方面,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维护并重塑全球性贸投体制,小国趋之若鹜,中国已经与137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由此可见,进博会成了“一带一路”效果的体现。和WTO不同,“一带一路”和进博会都以中国为服务器组网,但中国仍在游戏规则之内,不谋求获得“管理员”超级权限。
在全球贸易不景气的阶段,中国扩大进口,必然获得更多影响力。同时,旨在扩大进口的进博会,也是对国内产业构成挤压效应。僵尸企业、发展不良企业,将可能被清盘,有利于优胜劣汰。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正在面临“调整压力点”。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同一天表示,今年整个社会消费总额除了汽车之外都保持良好的态势。汽车行业变成“拖消费后腿”的问题。
不过,他所称的汽车不再是社会消费升级的重点,恐怕是从反面激励的角度考虑。汽车产业从生产和消费端的盘子以及科技、工业带动作用上来看,其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
今年还剩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全年汽车工业增加值下滑,几成定局。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的重点、智能产业化发展的拉动点,汽车垮了,智能化升级也就无从谈起。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进博会是执行该战略的产物,两者都建立在中国制造业必将持续转型升级的逻辑基础上。汽车产业如果不能在短期内重拾升势,国家战略布局将受到影响。
中国此前对外是“世界工厂”的形象,经过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崛起,进博会极力塑造中国是第一大消费市场的概念,也是中国内需驱动的产物。汽车产业在其中,既是最重要的生产者,也塑造出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惯性,进博会意味着进口扩张和产业挤压促转型,汽车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