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解读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透视其所蕴含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并通过与行为主义教育观的横向对比,浅析前者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影片讲述的是一群“坏学生”在好老师的教导下有所改变的故事,其主题是多数教育影片所共有的,然而教育的真谛往往就蕴藏在“改变”之中。是爱、理解和包容让教师成为合格的引路人,也让学生摸索到成长之海的明亮灯塔。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行为主义教育观;引路人
《放牛班的春天》的情节其实和《春风化雨》《死亡诗社》等教育影片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一群顽劣成性、缺乏管教的学生,一位专制刻板、顽固粗暴的校领导,加上一位充满热情和耐心的教师——他怀揣着理解和包容,试图“春风化雨”。这已经成为一种教育题材电影的固定结构。然而在这部高分电影中,最传统的套路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当这群“坏学生”终于齐齐展开歌喉,他们天籁般的声音里仿佛蕴藏着热切的泪和真挚的爱,影片通过学生们这种转变突出了两种教育观念的对立——行为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教育观。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者必须使学生及时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并通过反馈来强化正确反应,改正错误反应。显而易见,影片中咆哮如雷的校长便是行为主义的最佳代表。他所强调的以“惩罚制度”为核心的大棒政策,正是反馈和更正反应的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刺激—反应的联结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影片中,其结果便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在背后则变本加厉、恣意妄为。因此,这种教育思想的弊端也在影片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将孩子们视为难以沟通的特殊人,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话说回来,即使是以行为主义者的标准来衡量,校长的教育方式也有颇多可指摘之处。其最大问题便是对错误太过敏感,过分强调负面惩罚却缺乏了正面鼓舞。一个好的行为主义者应该是既重视改正不正确反应,也重视强化正确反应的。校长却忽视了孩子们的正确反应,更遑论加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所以,即使是一位典型的行为主义教育者,也会对这位总是火冒三丈的校长大摇其头的。
另一方面,影片所突出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因此,真正的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学习即“成为”。影片中的人本主义者,自然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马修老师了。面对校长,他永远试图去帮助和保护这群问题孩子。他容忍他们的捣蛋、包庇他们犯下的错误。他的行为让孩子们吃惊,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对他们如此宽容、善良。他让勒盖莱克去照顾被自己弄伤的大叔让他明白戴罪立功、将功补过的道理。他善意地对莫朗奇的妈妈撒谎好让她安心,同时保护莫朗奇。他偷来校长的私房柴火为孩子们烧热水洗澡。他拒绝了“行动——反应”这项制度,拒绝去批评和惩罚任何一个孩子。他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去感染孩子们。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出发,既然人性来自自然,那么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聪明乖巧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没有所谓的“正确”和“错误”一说。对于马修来说,孩子们犯的错误都是人的本性的体现,又何必大惊小怪呢?因此,同样的一群孩子,在校长的眼里总是顽劣不堪、不服管教的,在马修眼里,却是再自然可爱不过的童真。马修并没有认为这群孩子一文不值,相反,他尽力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面对校长的高压,他并不是奋起反抗,而是采取迂回战术,尽力周旋,给学生们留出一点自由的空间。最终他将孩子们组成了合唱团。他自己谱曲作词并耐心指导孩子们练习。他努力试图用音乐和歌词去净化孩子们的灵魂,引导他们健康积极的思想,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自我价值的认可。用包容和耐心去呵护孩子们敏感的心灵,去保护他们干净自然的灵魂。
另外,人本主義教育观主张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这种人是自主发展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自我价值”这个关键词则紧扣影片的主线人物——有着天使面孔和优美歌喉的莫朗奇。莫朗奇本来是一个沉默又敏感的叛逆少年,如果没有马修的循循善诱和细心引导,这个音乐天才很可能便会就此埋没。可以说,完全是马修的慧眼识珠,为莫朗奇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不仅是莫朗奇,马修用音乐和自身行动引导着每一个学生,解放学生们的思想,重塑孩子们的灵魂。他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只有层出不穷的缺点的问题少年,而是有着不同的潜力,有着自己的价值的好孩子——连小不点派皮诺,也是乐团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最后,付出了一腔热血和无限耐心的马修不得不一个人提包离开学校。然而落寞的画面中,突然飞来一只轻盈的洁白小鸟——原来是一只纸飞机。接二连三地,更多无声的纸飞机飞到了马修面前,如漫天幼鸽在为他送行一般。天空之中隐约地传来了天使吻过一般的歌声,马修抬起头,高墙之上,窗口伸出一排稚嫩的小手,齐齐地挥舞着,胜过了一切言语。这一幕既是影片情节和情绪的高潮,也是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极具感染力的总结。
对于马修来说,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不应成为刻板的“错误纠正者”,而应该是一位引路人,不遗余力地在学生们未来的暗暗长路上点起一盏盏引路明灯。只有用爱和包容不断地鼓励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各自的潜能,完善自我,塑造美好的思想和灵魂。
影片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手法讲述了令人心灵震颤的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同时也传达着以人为本、用爱和包容感化学生的教育主张,具有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思想内核。影片的主题即使是在现代教育体系趋于完善的今天,也具有较高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反思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杜春梅,范树成.当代西方德育人本化的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
[3]朱景坤.《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蕴解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4(3).
作者简介:
孙悦,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