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精准的计算能力,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数学知识框架,巩固数学基础,而且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生活实际
在小学教育阶段,计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对学生而言,不单单是计算题的专项训练,更多的是辐射到其他数学知识,并贯穿于整体数学知识中。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技巧,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实际数学能力,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基础知识不牢靠、不能灵活运用等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所改善,但仍未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如何以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提高其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当务之急。基于此,笔者将从“掌握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效训练”三个角度入手,谈一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一、 掌握基础知识
对运算法则和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的口算和估算等基础能力的训练,提高其基础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计算的本质,理解运算法则的意义,从而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深层次发展做好实质性铺垫。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这一课内容时,为了牢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数感,首先,我会以趣味性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引出学生对加法知识的思考,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摆小木棒的方式来深化对该知识的理解,如,我让学生拿出20根小木棒,任意摆成数列,并列出一个加法算式,之后,提问学生,“如果把左边的1根木棒和右边的5根木棒加在一起,是多少根呢”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计算方法,在讨论中活跃学生计算思维,以此来提高学生计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我还会为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知识,通過这样的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的主动性。
二、 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的前提下,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为导向,一方面,加强计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两位数不进位激发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首先,我会以学生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导入,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为列竖式笔算的展开做好铺垫,接着,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例子,如“如果把班级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的学生一共有35个人,右边有30人,那么,如何计算班级总数呢”并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初步体验笔算的意义。之后,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会创设生活化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如,一个学生扮演收银员,另外几个学生扮演顾客,以班级为“超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次“购物体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也能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最后,我让学生将笔算的算理和算法进行自主归纳总结,布置生活化计算作业,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 加强实效训练
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强度的训练,有效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计算水平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切实提高不同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教学“解方程”这一课内容时,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会根据学生不同的计算水平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展开教学,如,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学习好的学生,为其布置综合性练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会结合图例,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探究性作业,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我会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解简易方程。通过这样的练习布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忽视学生的知识承受能力,同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发挥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保证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陇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9(27):74.
[2]马进福.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25):31.
作者简介:
刘珊,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