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二千
国人很在意自己的口音,但出国旅游一圈,就会发现口音真不是最重要的。语言最终的目的还是沟通,外国人更在意的是,话有没有说清楚,说明白。
即使你没看过雷军在印度的英语演讲,你也一定被鬼畜区的“Are you okay”神曲洗脑过。
小米官方还幽默地把这首歌纳入自家铃声库,一句浓浓湖北味的“哈喽”“三Q”,成为无数人的快乐源泉。
中国人对同胞的英语口音要求无比苛刻,又有多少人能像雷军一样,把网友对他口音的群嘲一笑置之。
国外明星说一两句中文,评论也是一片赞扬,但每当国内明星开始说英语了,就会有人评论口音。如果说得不是特别标准的话,弹幕马上一边倒。
“英语说成这样还敢拿出来秀。”“这口音太尴尬了,小学毕业了吗?”“还是听听英音,洗洗耳朵吧。”
网上就有这样一群口音狙击手。对他们来说,不止中式口音,各国的口音听着都难受。听印度口音觉得“脑壳疼,这不是英语,是新语种咖喱语”,不能理解印度人的“迷之自信”。
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里的英语老师,一开口就被形容是“掐喉咙说的英语”。
街访日本路人的视频下面,评论甚至怀疑“日本教育水平不是很高的吗,都没有学过英语的吗”。
除了谈论口音,基本上很少有人会关心谈话的内容、用词逻辑等问题。口音一难听,说得再好的英语也瞬间减分。
谁没有崇拜过几个不同的口音,从英国牛津音的优雅,到美国加州口音的阳光活泼。对这些口音的喜爱还不是来源于国内英语教育的理念。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本来就是和外国人交流时才会用到的。对待外宾可不能丢脸,那英语当然是说得越标准越好。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语不仅加入了高考,四六级考试还开始和学位证、职称评定挂钩。中国的英语教育这才开始受到重视,要学就要向最正宗的英语发源地学,教材就自然选择了英式英语。陪伴了许多人成长的老人教版英语,都是邀请了英国语言专家和播音员录音的。
《新概念英语》这本火了二十年、人人痛恨的网红教材,公开表明播音员来自BBC广播公司,用的是纯正的英国牛津口音。
英语作业最常见的莫过于背诵全文,一代英语大师林语堂介绍学英语方法时就强调,“看到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和学习古文一样,要读到会背诵为止,到自己口音很纯熟为止”。
要背诵少不了大量听力、跟读练习,最好学生边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边朗读课文,这样背诵时才容易做到口音纯熟。
听着读着,抑扬顿挫的牛津音已经刻进骨子里了,再听什么其他的口音都觉得奇怪。
还记得被《新概念英语》折磨的日子。跟读模仿,是很常见的学外语方法。既可以纠正发音,又可以培养语感。传说中读多了做完形填空的时候,选项代入一读就知道了对错。更直接的好处是,中高考的英语口音里有朗读题。英语老师告诉我们,读得起伏越明显,越像外国人,分就越高。于是BBC英语、VOA英语就成了指定的模仿对象。
随着美国文化的入侵,不少学生初高中时期就开始接触美剧、流行歌、真人秀等,里面苹果siri的加州口音,黑帮电影里的纽约口音,还有各种卷舌的德州口音都成了很多人潛移默化的模仿对象。
说得一口好听的口音,会被人夸英语好。像是学校的演讲比赛,没有标准漂亮的口音,只是把“rose”读成“肉丝”的话,老师不会让你参赛的。各种交流、接待、校外活动的机会,更是与你无关。所以,口音好听的学生机会多、自信心强,成绩也自然不低。
这样一来,标准口音的追求变得更深入人心,背后的口音鄙视链更严重。家长给孩子找外教也直接排除了东南亚籍的外教,怕孩子学了一口咖喱味、冬阴功味的英语。
口音习惯都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要获得标准口音往往要付出更多的钱和精力,比如小学就开始找外教教口音。
所以有经济条件读国际学校的、找一对一老师的那些“标准口音持有者”,动不动就抱怨听不进一个个音蹦出来的中式口音,想把老土的“莱克”纠正回“like”。
最终,不少听力阅读高分的中国人,开口也习惯了战战兢兢。阻拦中国人学好英语的还是在意口音的同胞们。
我们说的标准口音,就是教材或者电视广播里面的口音。但现在的英语国家里,有没有标准口音这事还不好说,不过英国历史上是有过标准英音的。
一个比山东省还小的英国里,被公认的口音就有五六种。伦敦、利物浦、约克、爱尔兰还有苏格兰的人口音听起来都差别很远。
旧时英国阶级分明,传统上王室、贵族、私立学校的口音称为标准口音,这种口音以牛津地区为中心,也叫牛津口音。
为了和工人阶级的带有地方口音的英语作区分,牛津口音被广泛应用在学术界、政府议会和BBC广播电台。这种口音直接象征着身份尊贵、经济条件好、教育程度高,曾是被追捧的对象。
直至英国王室贵族地位没落,经济重心南移到伦敦,上世纪80年代起BBC的播音员口音开始百花齐放。
曾是“英国电台最有魅力的女性声音”的播音员夏洛特·格林在采访时也表示,“BBC已经告别女王口音时代”,公共电台电视不再只聘用像她一样拥有高贵腔调的播音员。
《卫报》调查显示,4%的英国人希望自己的口音摆脱精英的标签。前财相奥斯本在一次演讲中,就特意使用了原属于工人阶层的东伦敦口音。标准英音的光环渐渐消退。
保守的英国尚是如此,对岸的文化大熔炉美国,对各种口音的包容度更高。
克林顿是南方口音,小布什是德州口音,奥巴马是芝加哥口音,希拉里还会为了拉拢选民改口音。现在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地区里,大部分人都灵活掌握两种以上的口音。
标准口音還是有一定地位,本地口音却演变成了身份认同的标签、不同圈子的分界线。
就像广东人一样,可以在不同口音之间灵活切换,也容易被环境带跑。什么时候用标准普通话,什么时候说点广普,取决于场合和观众。
在印度和新加坡这种英语是官方语言的地方,办公室开会、上课讨论时,人们都会比较留心自己的口音,尽量说得标准一些。但是到了非正式场合,比如到新加坡人聚餐的熟食中心、酒吧里,说标准的英音会被认为是在朋友面前高高在上、有点装的行为。
放下口音随便说几句马来、客家、潮汕口音的英语,才是融入圈子的社交之道。就像老乡喝酒,谁还像《新闻联播》那样字正腔圆地说话,肯定也会被嘲。
但是话说回来,中式英语口音的情况和上述的不同,由于英语运用情景太少,不少人流利表达都有困难,就根本不会在乎是选择标准口音还是中式口音了。
一种英语口音要成为独特完整的系统才能得以流传,还要这圈子的人共同维护。本来国人就认为英语要说得越标准越好,加上彼此交流也用不上英语,中式口音就根本没有生长、传播的土壤了。
虽然国人很在意自己的口音,但出国旅游一圈,就会发现口音真不是最重要的。语言最终的目的还是沟通,外国人更在意的是,话有没有说清楚,说明白。
民国时期的许多名人,对外演讲中说的也是中式口音,丝毫不影响他们传达救国的心声。
如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抗日演讲带有奉化口音,张学良也是东北口音。大文豪胡适留美多年,中年还做了美国大使,说英语也带着乡音,但这样也不影响他在欧美各国演讲。
传说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中国时,胡适用英语致辞介绍梁启超,听上去是“密司忒梁启超”。
不少的网络博主也到外国街头随机找路人,评价中国明星说英语的片段。好几个视频里,路人们觉得英语好的标准就是要听得懂,而且言之有物。
即使对于像李嘉诚、金星这样正宗的中式口音,他们也表示不太影响理解内容。还有不少人觉得雷军的口音很可爱,推测他是个性格特别好玩的人。
不少留学在外的同学反映,很多人室友都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并不会嫌弃中国人口音奇怪。因为口音并没有对与错,口音只代表着你的文化背景、你的说话风格。
口音重不代表英语说得不对,只是说得不一样。一次交谈之间,加拿大室友还通过不同的口音,神奇地辨认出了:广东和陕西的同学是两个地方的人。
“你从哪里来的,你的口音很有趣啊”,是外国人之间搭讪的一个好话题,不仅不会为口音感到羞耻,还可以顺带介绍自己的家乡、成长经历。
正因为口音代表着个人身份,进行与身份不吻合的口音刻意模仿,反而会令人反感。
比如现在的英国里,如果谁刻意模仿牛津口音,会给人一种“你还活在黑白电影里”的感觉,所以英语老师也不再给学生教这种口音。就好比一个老外硬说天津腔,不但没有了调皮幽默,还会令人浑身不自在。
这样看来,国人无需那么在意“在外国人面前口音说得不标准会丢脸”,因为外国人一天可能要听好多个不同的口音。
为了追求口音标准,很多人说都不敢说了,我国英语口语水平普遍不高,这才叫人尴尬。
以2017年雅思成绩为例,我们口语成绩还排在泰国、越南、日本这些常常被嘲口音难听的国家后面。
一些奇葩口音还成为了国家文化输出的一部分。这些地方无视嘲讽,利用各种影视作品,宣传推广自己的口音和文化。
一说印度口音,就能想到《三傻大闹宝莱坞》;新加坡有《小孩不笨》;日本的话,有最近火遍全球的《Tokyo Bon东京盆踊》。中式口音仔细一想,还真没有什么外国人熟知的例子。
只要话都听懂了,标不标准有什么所谓呢?
当国人不嫌弃了,中式口音才能摆脱现在尴尬的处境,不再劝退想说英语的人。
虽然中式口音现在没有什么国际地位,闻名世界的中式英语还是只有“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add oil(加油)”这种词汇而已。
但谁能保证土味的中式口音没有翻身之日,或许哪年就被评为“世界上最动听的口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