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9-12-02 07:42王敬一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7期
关键词:反酸气虚功能性

王敬一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消化系统症状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和反酸评分分别为(1.26±0.31)、(1.01±0.28)、(1.66±0.23)、(0.73±0.18)、(1.05±0.31)分, 对照组分别为(1.78±0.48)、(1.71±0.61)、(2.25±0.49)、(1.44±0.64)、(1.71±0.65)分;观察组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和反酸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患者采用中医治疗,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提升治疗效果, 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 中医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7.06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症, 发病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个别患者有腹胀感和早饱感, 也有患者存在上腹疼痛, 或出现头痛和精神萎靡等症状, 因此病症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威胁。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常采用传统西医治疗方案, 西医治标不治本, 且存在有较大的不良反应症状, 因此不利于对患者病情的改善[1]。本文选取39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患者, 研究中医治疗上述疾病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78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 女18例;年龄最大67岁, 最小19岁, 平均年龄(47.2±13.5)岁。观察组患者男20例, 女19例;年龄最大64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45.2±1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文患者均被诊断为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经过相关影像学检验得到确诊, 并且满足中医诊断标准和相关临床指证, 患者符合《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诊断标准, 均临床表现为大便溏软、舌质较淡、脘腹痞满隐痛、脉搏细软、头晕无力、嗳气反酸等相关症状;均排除有器质性病变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案, 给予雷尼替丁、吗丁啉、维生素B、羟氨苄青霉素等药物。雷尼替丁150 mg/次, 2次/d口服;吗丁啉10 mg/次, 3次/d口服;维生素B 120 mg/次, 3次/d口服;氨苄青霉素0.5 mg/次, 3次/d口服。

1. 2. 2 观察组 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案, 包括中药治疗和温针灸治疗。中药方剂:茯苓18 g, 党参15 g, 白术12 g, 枳实18 g, 麦芽20 g, 厚朴15 g, 法半夏15 g, 槟榔13 g, 炙甘草12 g, 广木香8 g, 干姜5片, 黄连9 g;加入1000 ml水煎至400 ml, 1剂/d, 分早晚两次温服。温针灸治疗主要选择患者的足三里穴, 配穴选择公孙穴、阴陵泉穴和内关穴, 针灸1次/d。

如果患者脾胃气虚症状表现显著, 可以选择顺推和轻推按摩, 1次/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消化系统症状评分。根据《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患者治疗后腹胀、反胃和呕吐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所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相关症状均没有变化或者存在进行性加重[2]。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消化症状主要包括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和反酸等, 分数越低, 表示患者的症状越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愈20例, 有效17例,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 对照组治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1.79%(28/3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7,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系统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和反酸评分分别为(1.26±0.31)、(1.01±0.28)、(1.66±0.23)、(0.73±0.18)、(1.05±0.31)分, 对照组分别为(1.78±0.48)、(1.71±0.61)、(2.25±0.49)、(1.44±0.64)、(1.71±0.65)分;观察组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和反酸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没有确定,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持续性或者是反复性上腹疼痛, 腹部有胀气、食欲饱胀或早饱等症状, 可能会有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的临床表现, 在中医范畴中被称之为胃脘痛或痞证[3], 这主要是因为正气内虚、脾胃失远而导致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主要类型, 本研究主要分析中医辨证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症, 主要为上腹部存在不适症状, 病情严重, 但是一般情况下无器质性病变。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相对高, 且患者表现严重, 容易反复发作, 在治疗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研究证实, 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因为患者胃肠运动障碍而导致发病, 西医常采用吗丁啉和雷尼替丁等进行治疗, 虽然可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调整机体的胃肠功能, 但是很难满足患者整体性需求, 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4]。中医中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胃脘痛范畴, 患者发病主要与表邪侵里、七情丧失存在关联,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存在脾胃虚弱的症状。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中药方剂和针灸联合治疗, 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气质症状, 促进腹胀和积食症状改善, 其能够帮助患者顺便通络, 还能够去寒温经, 促进胃肠道蠕动, 舒筋活血, 两者联合可改善临床的症状, 缓解消化系统症状[5, 6]。

综上所述, 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患者采用中医治疗,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提升治疗效果, 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毅. 中医辩证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2):25-26.

[2] 赵书豪.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24):54-56.

[3] 饶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探讨. 现代养生, 2014, 30(6):244.

[4] 鄧铭, 王丽, 靳丽萍, 等.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中外医疗, 2016, 35(20):167-168.

[5] 张成.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30(10):50.

[6] 向英雄, 陈顺洪, 卿先炽.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30(7):33-34.

[收稿日期:2019-04-26]

猜你喜欢
反酸气虚功能性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心理干预对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分析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一吃红薯、面条就反酸,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