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唐代诞生以来,徽墨制作技艺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水准,并成为中国制墨的杰出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工艺美术宝库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继承传统和注重创新并重,是徽墨制作技艺不断发展前行的历史原因,也是当今保护和弘扬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保护;弘扬;徽墨;制作技艺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的美术,常附加在工业上,而中国的工业,常注重在有关一般人生日用的器物上。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中国整套文化精神相配合之点。”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工艺技艺的存续和发展,也皆与民众的喜好以及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时代在进步,生活在变迁,历史对徽墨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护、继承和弘扬传统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手段,以提升墨品质量,丰富装饰技法,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作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新时代赋予墨家的历史使命。
1 徽墨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在徽墨的故乡黄山市,截至2018年,有徽墨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25家,拥有传统知识产权专利产品18项,年产徽墨328吨,产值8516万元,仍居全国制墨业之冠。其中,屯溪胡开文墨厂自2001年改制以来,坚持工艺科技创新、材质科技创新和产品科技创新,自1981年以来已连续36年获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一大批新产品在国家、省和行业展评中获奖,创新研发的徽墨“幻彩法”描金技艺,设计、制作了高级书画大漆烟集锦墨,并通过对传统墨汁的升级换代,打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年生产徽墨墨锭 25吨,,墨汁15吨,年生产销售额600万元以上。歙县老胡开文墨业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注册商标,年产徽墨145吨,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150万元。歙县徽韵工艺品厂年产徽墨58吨,产值1100万元。歙县聚墨堂墨业公司年产徽墨60吨,产值1200万元。全市有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6人、市级31人,徽墨省级传习基地3处、市级传习基地3处。
在同属古徽州的安徽省绩溪县,以胡(开文)氏“新六房”、胡学文、石爱文等民国徽墨业为传承,发展出胡开文墨业公司、上庄老胡开文墨厂、良才墨业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制墨企业和手工作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墨模雕刻工艺在绩溪获得了很好的传承,对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在上海,徽歙曹素功墨厂是唯一一所保留徽墨业老字号的外省企业,是中国制墨业的元老店肆,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在继承曹素功墨业和胡开文广户氏墨业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很好地结合了海派艺术的装饰技法,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继承情况
徽墨的传统制作技艺,在现代制墨的各道工序中多少都有承袭,但具体到每个步骤的细节上,也存在一些和古代不尽相同的做法。以下分别从烟、胶和模具的制备,配料和制以及成型装帧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2.1 制取烟料
烟料制备的原理古今是大致相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松烟的制备上,古代可以选择色泽肥腻、性质沉重的古松作为原料,甚至只有“大概松根生茯苓穿山石而出者,透脂松,岁所得不过二三株”[1]的古松才能被评为上上之材。现代由于保护政策,只能选取十余年的速生林木,或者枯死的松树根节为材(图1),所以烟炱在光泽度、细腻度上已大不如前,这对松烟墨的品质优劣有很大影响。另外,在油烟的制备上,现代部分墨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部分采用机械化的点烟设备(图2、图3)制取油烟,具体方法是以输油(桐油)管替代灯盏,以液化气取代灯草,以滚筒替代烟碗,以刮刀取代烟刷,通过桐油的气(雾)化燃烧,实现了稳定、持久和高效的油烟制取。据屯溪胡开文墨厂厂长、省级非遗传人程国胜介绍,现代机械点烟的费效比传统点烟提高近三倍,且质量稳定。值得肯定的是,产量的提高和造价的下降会对普及和推广徽墨大有裨益。
2.2 墨胶制备
传统制墨主要采用动物胶、植物胶,合成胶也有但少见。现代墨厂由于需求量大,多外购成品骨胶或广胶制墨。骨胶、广胶的制法相似,均为去脂肪层、去毛洗净后,在大锅中用文火煎熬所得。不同的是,骨胶以动物骨骼为原料制成,含杂质较多,所以多用于普通市肆墨的制作;广胶又称黄明胶和皮胶,是以动物(主要是牛)皮为原料制成,多用于高档墨品的制作。也有少数墨庄为了高档定制墨的制作所需,会自行熬制皮胶或者鹿(角)胶(图4),时间大约集中在每年春节的前后,每次的熬制量不大,仅供自用所需。具体制法:将大鹿角截成6厘米左右的长度,浸泡洗净后放入大铁锅中用文火熬煮,同时加入适量的皮胶增加黏稠度。熬制时要不停地搅拌,避免焦煳。待锅内汤汁黏稠后,滤去鹿角和残渣,再倒入小锅中继续熬煮,直至胶汁可以挑起时去火并等其自然凝固,最后切成片状备用。
2.3 用药
传统制墨中,历代墨家添加的中药材种类、方法不一,添加的药量也不相同。具体加药的时机、种类以及药量,历代文献的记载也多语焉不详,《墨谱》下卷和《内務府墨作则例》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一点。现代制墨会在溶(熬)胶、搜(拌)烟和杵捶三道工序中添加药材,添加的种类和目的多来自文献记录的历代经验。如在溶(熬)胶时加入熊胆、猪胆、麝香等,为了固色和助香;加入苏木、秦皮等有助于解胶和增益墨色;加入生漆等可增强黏度。在搜(拌)烟时加入紫草、苏木、金箔等可改善色泽。在杵捶时加入蔷薇露、麝香、龙脑可凝香,加入金箔可助色,加入冰片增香可防虫等。但由于现代中药材多为人工养殖,药效、成分甚至外形都与野生药材相去甚远,同样的药量未必能达到原有效能,如加大药量,则可能削弱墨、胶占比,起到反作用。所以,在药材的配比和药量的控制方面则多来自现代制墨者的长期经验。
2.4 制模
在制作墨模方面,现代制作方法和流程和古代完全相同。屯溪胡开文墨厂的储琳,歙县徽韵墨厂的项德胜,绩溪郁文轩的冯国华、冯宜明父子,是现代徽派墨模雕刻的代表人物。歙县胡开文墨厂更是保留了从制框到刻印的完整制作工序(图5、图6)。但徽派墨模的制作尤重图案和文字,这是徽墨呈现造型、艺术的关键,古代多由墨家自行设计,延请书画大家绘制墨稿,交由刻工或者自行雕琢而成。现今制模,存在图案摹古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尤其文字刻制呈现出呆板、程序之痕,墨模制作人才也极为缺乏,全行业从业人员不过数十人,具备独立布稿和二次创作者更是寥寥数人,亟待加大重视和进一步培养。
2.5 配料和制
配料和制是指将准备好的各种原料和辅料进行搅拌、杵捣,再和制成胚。现代墨厂的配料流程基本依照文献记载,按筛滤(去除杂质)、和料(据配方按比例和步骤将烟、胶和中药材进行搅拌)、杵捣(将各种主、辅料充分融合)三步制成墨胚。不同的是,传统配料均采用手工,现代则以机械替代(图7)。据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成林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歙县胡开文墨厂制作普通墨品时采用的是机械配料,在制作高档或者定制墨品时部分(如杵捣)采用人工。古代制墨有“轻胶万杵”的重要经验,现代模拟实验也证明,通过万次以上捶打,胶(牛皮胶)才能呈纤维状分散在墨体中,使烟颗粒均匀填充在牛皮胶的交联网络骨架内,并随着捶打次数的增加,使墨的吸湿情况有所缓解[2]。所以搅拌、杵捣是制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采用机械化替代是否会影响成墨品质,有待进一步论证。
2.6 成型装帧
包括烘蒸(将墨胚加热蒸软)、捶打(进一步融合并加入部分辅材)、擀丸(手工搓揉)、称剂(称出适宜墨剂以便入模)、入(压)模(墨剂装入墨模并压制定型)、出模修整、晾晒(荫干墨锭)、打磨(进一步修整并磨光)和最后的填金施彩。目前,这是制墨工序中唯一几乎采用全手工传统工艺制作的流程,仅在压模定型中以螺旋压模机代替了传统的压担。部分墨家如歙县胡开文墨厂在制作小笏零锭墨时,还有采用压担定型的做法(图8)。这一流程对墨工技艺的要求是极高的,捶打时对墨剂融合的感知、搓揉时的手法、出(入)模的把握以及后期修饰装帧的技法都需要长期的培养,甚至对制墨者的体力也有很高的要求,没有数万次的锤炼和杵捣,没有经年的擀丸和揉捏,是难以扎实掌握制作技巧的。
3 对传统徽墨制作工艺的思考
当今社会,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日渐加速,各个领域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人们日渐习惯依靠电子化产品来记录和传递信息,保持用墨的群体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使愿意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年轻人日渐稀少。在黄山市,整个徽墨制作的从业人员不过600余人,而且其中很多已经年过半百。在实地调查时,绝大多数的非遗传人都感叹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传承者着实很难。现在年轻人觉得制墨是一个辛苦、收入少而社会地位又不高的行当。从业人员少,后备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徽墨传统制作技艺能否传下去并发展好,关键在于人,在于年轻人。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徽墨制作上还要适应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要赋予它新的文化和艺术内涵。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和开放化,逐渐兴起了墨业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思潮,甚至出现传统墨业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悖论。但即使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近邻日本,以古梅园、墨运堂为代表的日本传统制墨业,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技艺的同时,产业化也取得了稳步发展。他们以墨色和含胶量的不同区别不同类别和价格,为社会提供定制墨品;同时开发出墨汁为原料的软性笔和便携式四宝盒。这些做法和创新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高端定制还是普及推广,是徽墨业诞生以来就面临的课题。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记载:“唐末陶雅为歙州刺史,二十年尝责李超云:‘尔近所造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时,何也。(李超)对曰:‘公初临郡岁取墨不过十挺,今数百挺未已,何暇精好。”这说明即使是徽墨的开创者也无法协调规模化生产和精工制作之间的关系。及至明代,徽墨一直都是精品化、艺术化、文人化的典范。清晚期和民国,徽墨业尤其胡开文墨业开辟了市肆为主、精品为辅的实用道路。可见徽墨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不守陈、不拘泥,勇于创新和开拓,是徽墨长盛不衰的秘诀。
4 面向新时代的徽墨产业
面向新时代的徽墨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调发展高端墨和普及型墨,走出一条产业化和精品化相结合的新路。同时形制、图案、纹饰、款识的设计,也要具有时代特点和精神,并学习借鉴国内外和相近行业的技艺、理念,推动徽墨业和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发展。
首先,要推动整个社会制墨和用墨的氛围。即一方面要培育和壮大传承者队伍,另一方面还要营造出用墨、赏墨和藏墨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制墨和用墨能够相适应。只有全方位发展,才不会使制墨者无力承担,改进制墨工艺,增加花色品种的投入。传统制墨中,原材料和墨模制作都是极为昂贵的,仅墨模制作的费用就能占据墨品开发费用的半数以上,很多雕琢墨模的工匠穷极一生也不过能刻绘出寥寥数件精品。但现代制墨,形制、纹饰和类型整体缺乏创新,往往盲目地根据市场需求,重复着对传统作品的复制,抛弃了徽墨业兴盛的法宝。
其次,要做好行业内的交流以及对社会的推介。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行业内对优秀的经验和做法应该及时交流和推广,形成整体进步的发展趋势,避免再现古代优秀墨法失传的尴尬,让那些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同时,也应及时宣传墨业发展的新创作和新动向,让社会能够接受和使用。
再次,要重视墨的制作端,也要重视原材料的供给端和后期的营销端。在传统徽墨业的发展中,这三个方面是协调发展的,材料供给和墨品制作是基础,营销是助力徽墨走向巅峰的推手。前文已经阐述了,现代松材、胶料、中药材等的质地已和古代大不相同,所以要通过国家和社会力量,一方面尽量确保材料来源的优质、可靠;另一方面也要联合相关科研机构,探索和实验现代材料条件下,如何做好适量和合理的配比,确保墨质稳定。在销售终端,更要利用现代数字化平台的开放和迅捷,将销售重心下沉到使用者,注重他们的体验和感受,并协调好规模化生产和小规模订制的同步发展。
最后,还要做好优秀工艺的保存工作。依托现代传播体系,同步做好记录、传播和弘扬。可以通过三维建模、数字动画、口述历史等方法,使用现代数字化设备,记录制作技艺,并和文字、图像的记录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历代文人将徽墨制作的材料、工艺过程和墨品形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使用、鉴藏和典故等方面内容,用笔墨记载下来,即营造出彼时浓郁的墨文化研究氛围,也便于我们今天的承袭和研究,这才奠定了今天中华墨文化的坚实基础。
5 结语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和保护非遗技艺,这为徽墨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为继承、发展和更好利用徽墨传统制作技艺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和氛围。徽州墨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制作技艺的变革和创新,从桐油烟的创立到墨模技术的完善,从墨品设计的飞跃,再到墨式装帧的突破,徽墨制作坚守传统的同时,绝不墨守成规。正是这一次次变革和创新,徽墨制作技术才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灵动的门类,并藉此屹立在中国和世界工艺美术的宝库。
《考工记》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观,也是一切工艺美术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让设计和制作出的墨品符合人们不断变迁的生活习惯、审美需要,徽墨这朵工艺之花才能代有新枝、常开不谢。
参考文献
[1](宋)晁说之.墨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
[2]张炜,刘红兵,郭时清.古墨的制作工艺及保存问题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5(5).
【作者简介】姚昱波,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馆副馆长,1994年安徽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本科学历,文博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文房四宝,撰写出版《徽墨传统制作技艺》《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精品集﹒文房四宝卷》等专著,先后发表过《“文府墨”的定名和制作年代再考》《程君房制“五岳图”墨考》《黄山市博物馆藏蝉形三足砚》《小议歙砚的分类划分》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