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柔嘉 雷鸣
摘 要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本土化心理治疗方法。目前的研究发现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较为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与其他疗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心理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生理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及一般人群(大学生、企业员工等)心理困扰的治疗中都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和应用前景,但道家认知疗法在作用机制、干预范围及技术的规范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关键词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本土化;心理治疗;心理障碍
分类号 B842.1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11.007
1 引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務;《“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作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自然也受到社会民众的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付艳芬、黄希庭等人(2010)通过梳理研究文献发现,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主要是源自国外,本土化和本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从具体的咨询与治疗技术来看,目前国内常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包括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等(秦漠等, 2008)。这与当下推进发展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探索活动是极为不对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性明显,民众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应该重视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研究(汪凤炎, 郑红, 2001; 曾智, 2008)。有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思想)是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景怀斌, 2007),应该探讨契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技术。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根植中国的传统文化,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契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代表性心理治疗技术(朱金富, 2003)。在既往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关注到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并进行专门的介绍,比较了与其他疗法(如接纳承诺疗法、森田疗法)的区别,考察了其在临床干预中的治疗效果。回顾近十年的文献,尚未见到有关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在不同人群中干预效果的综述。鉴于此,本文在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视野下从核心理念、技术步骤、应用现状等方面对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进行综述,以便研究者能够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发展和完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
2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概述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由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精神卫生所的杨德森教授提出的(朱金富, 2003)。杨德森教授深入研究了中国道家的思想,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张亚林, 杨德森, 1998)。自上个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临床干预中被逐渐推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心理治疗规范(2013年版)》中专门介绍了这种治疗技术。在这一治疗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理论、流程和效果评估。
2.1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核心理念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围绕着道家提倡的“无为”核心理念来分析来访者的问题与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事人找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并以此进行干预和转化,最终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杨德森, 张亚林, 肖水源, 周亮, 朱金富, 2002)。核心观点是道家处世的“32字原则”,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张亚林, 杨德森, 1998)。道家认知疗法的关键就是在干预过程中将这32字原则融入当事人的价值观中,成为当事人的价值观。
2.2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具体步骤与技术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主要分为五步:评估当前精神压力、调查价值系统、分析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与实践、评估与强化疗效。在这五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见表1。
2.3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效果评估
道家认知疗法的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当事人自我感受的陈述(对症状的自我描述)、症状量表的筛查(SCL-90症状清单)、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张亚林和杨德森(1998)提出要尽量对当事人进行肯定和鼓励,认真倾听患者的反馈,仔细询问其是否完全理解道家处世的32字原则。同时,也要强化这种技术的思想,使得这种技术的理念根植于来访者的信念和价值系统。当然,如有必要,需要反复多次进行最后两步“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与实践”“评估与强化疗效”的操作,以确保治疗的效果。
3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应用研究现状
道家认知疗法自创立以来,也饱受学者们的质疑,如道家的哲学思想是否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原则、道家认知疗法有没有人群的局限等(曹硕, 崔光成, 2008)。学者也不断地通过努力和临床实践检验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有效性。有学者通过横向比较,考察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承诺接受疗法等技术的异同,在理论上剖析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有效性;更多的学者在心理障碍患者、生理躯体疾病患者、正常人群中考察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临床干预的实际效果。在这些文献中,绝大多数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道家认知疗法效果明显。
3.1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干预效果的横向比较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学者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接纳承诺疗法的区别。比如,有学者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与接纳承诺疗法相比较,虽然二者在指导思想上有许多共同点,但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道家认知疗法更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改变当事人的价值观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接纳承诺疗法则强调心理灵活性,强调对心理障碍的接受程度,接受现实的心理问题(何厚建, 胡茂荣, 王敬, 陈盈, 赖雄, 2017)。尽管森田疗法和中国道家认知疗法都对神经性焦虑症有明显的疗效,朱金富(2003)还是从理学、哲学思想以及操作程序三个方面对两种技术进行了区分,分析得出道家认知疗法更适合中国人群。
当然,也有学者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与认知转变疗法、催眠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实证对比。有研究表明,若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与中药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比如,秦竹等人(2003)比较了道家认知疗法和认知转变疗法的效果。在实验中,分别采用道家认知疗法配合甘麦大枣汤、认知转变疗法配合舒乐安定两种方式,对68位表现出考试焦虑症的学生进行干预。一个月之后,接受道家认知疗法配合甘麦大枣汤的学生治愈率(67.65%)显著高于另外一组学生的治愈率(8.45%),且无一例复发。
还有研究发现,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远期效果好于催眠疗法。比如,李献等人(2009)分别采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催眠疗法、催眠治疗结合道家认知疗法三种方式干预61名焦虑症患者,治疗一个月后发现,催眠治疗组、催眠治疗结合道家认知疗法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道家认知疗法组的患者,半年后的随访结果显示,催眠治疗组的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催眠治疗结合道家认知疗法组、道家认知疗法组患者的分数。这项研究表明,催眠疗法的近期效果好,道家认知疗法的远期效果更好。
从上述横向对比结果可以看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这种技术改变了个体的认知与价值观有关,更适于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调整认知,减小个人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以“顺其自然”的健康心态面对生活(朱金富, 2003)。
3.2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临床干预效果检验
3.2.1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
已有学者在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失眠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检验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干预效果。从这些研究结果来看,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已经不再局限于治疗神经性焦虑症。
从焦虑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来看,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远期效果是最好的,而且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效果会更好。张亚林等人(2000)运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143例焦虑障碍患者(包括罹患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怖症、强迫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对照實验。这些患者被完全随机分为三个组:道家认知疗法干预组、药物治疗组以及道家认知疗法与药物结合组。结果表明:道家认知疗法组起效慢但远期效果好,药物治疗组起效快但远期疗效降低,只有结合组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俱佳。周亮(2003)也考察了道家认知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和单独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在158名焦虑障碍患者中的干预效果。对照结果显示,两种方式近期的治疗效果相似,但在远期的效果上道家认知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的疗效更好,并且还可以降低患者A型行为及神经质人格特征的表现,增加超脱程度并减少药物的使用。于均涛等人(2008)对84位广泛焦虑障碍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干预,研究发现相对于仅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来说,道家认知疗法结合药物治疗效果最好,患者两个月后在SCL-90量表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慌等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下降。王国强(2012)在中老年焦虑症患者为期3个月的干预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在这个研究中,60名中老年焦虑症患者被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结合规范化道家认知疗法组,结果显示,道家认知疗法对中老年焦虑症干预效果明显,明显改善患者躯体化、焦虑等症状,并改善患者应对方式。
相对于以往的认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抑郁障碍患者同样具有一定的疗效。黄庆元等人(2005)运用道家认知疗法对3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结果显示,临床痊愈21例,显著变化5例,变化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1.6%(根据汉密斯顿量表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即减分率>75%为痊愈,51%~74%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25%为无效,以前三项所占百分比计算有效率)。抑郁症的治疗是离不开药物的,有学者在抑郁症患者中探讨单一接受药物治疗和药物配合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张高峰(2013)对8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干预。结果显示,道家认知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的实验患者在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这表明道家认知疗法配合药物的治疗方式对抑郁症患者的症状缓解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均有积极作用。杨加青等人(2005)采用相同的方式对68位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效果大体一致。结果显示,道家认知疗法结合盐酸米安色林治疗的小组在8周后的治疗有效率(96.9%)显著高于盐酸米安色林治疗组(75%),半年后的复发率也是结合治疗组(6.3%)明显低于单纯药物组(28.1%)。
除了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道家认知疗法对失眠症及躯体形式障碍的干预效果也非常显著。杨加青等人(2010)采用镇定药物辅助道家认知疗法和单一使用镇定药物两种方式对42例失眠症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8周后药物辅助道家认知疗法组患者在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总分以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量、日间功能等因子分上显著高于单一使用药物组。曹明磊等人(2015)也采用类似的两种方式对182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8周的干预,连续测量结果显示,从治疗2周后开始,使用度洛西汀结合道家认知疗法的患者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SCL-90量表的得分显著低于仅单一使用度洛西汀治疗的患者,并且治疗结束后的痊显率(78.1%)、总有效率(90.6%)也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度洛西汀治疗组(53.1%,75%)。
3.2.2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在生理疾病方面的干预效果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不仅对心理障碍患者有显著的干预效果,不少学者还发现这种技术对一些身心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患者心理调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道家认知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焦虑(PSA)和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张江春(2014)应用道家认知疗法对60名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4周的道家认知疗法干预,而对照组则进行常规宣教。4周后实验组发生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概率(10.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发生概率(41.38%)。同时,研究还表明道家认知疗法还可降低患者的A型行为出现概率。王俊平和许晶(2005)两名研究者对62名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干预,在治疗结束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分别对道家认知疗法结合抗抑郁剂治疗组和单一使用抗抑郁剂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均有所改善,但结合治疗组的效果显著好于单一使用抗抑郁剂组患者。
道家认知疗法还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理指标,若辅助药物治疗则可以改善患者的病征。朱金富(2006)将206位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接受药物治疗加道家认知疗法。这些患者接受为期3个月的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不仅显著降低A型行为的出现概率,半年后的随访结果也显示,实验组治疗效果最佳。随后,朱金富等人(2006)进一步发现,道家认知疗法可以改变冠心病患者血液纤溶激活系统的活性,而纤溶激活系统的活性指标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与冠心病的病情息息相关,研究者称这种变化可能与道家认知疗法改变患者的认知进而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关。
道家认知疗法配合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A型行为以及血压等生理指标。王国强等人(2007)采用道家认知疗法干预164位早期高血压患者的A型行为及情绪,患者被分为药物治疗组和道家认知疗法与药物治疗结合组,在为期8周的干预治疗后发现,道家认知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组在A型行为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的N分、SCL-90的总分、躯体化及焦虑因子分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用药量也显著少于药物治疗组。48周之后的随访结果也显示,道家认知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组要优于药物治疗组。李原等人(2014)对60例高血压伴抑郁情绪的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8周后应用道家认知疗法与药物疗法结合的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及抑郁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道家认知疗法还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比如,李梅枝等人(2018)运用道家认知疗法对60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干预。这些被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汉密斯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2.3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一般人群心理困扰的干预效果
現有研究还考察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在提升大学生、企业员工等普通人群健康心态方面的作用。比如,黄薛冰等人(2001)使用道家认知疗法将63名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干预,结果发现,接受道家认知疗法干预的大学生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N分和SCL-90总分在实验结束和一年后的随访时均显著降低,SCL-90分数在实验结束时有所下降,在随访时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明道家认知疗法对具有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大学生有积极作用,并具有稳定的远期效果。颜小勇(2004)则对具有焦虑情绪的大学生使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进行为期4周的团体辅导和5周的个别干预,结果发现,实验组在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得分。张高峰等人(2011)同样应用道家认知疗法对具有焦虑倾向的60位大学生进行对照干预,实验组应用道家认知疗法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问卷(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大学生。袁梦蝶(2017)则对具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进行7周的干预,其中对照组和道家认知疗法干预的实验组各10人,结果发现,实验组在抑郁自评得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正负情绪量表呈边缘显著,认知情绪调节量表不显著,证明道家认知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在企业员工方面,潘伟颖等人(2010)对企业员工进行干预,将参与的企业员工分为道家认知疗法干预组、中医穴位疗法干预组和道家认知疗法结合中医穴位疗法干预组,另外还有不施加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经过4周的干预过后发现,三个实验组的情感耗竭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道家认知疗法结合中医穴位疗法干预组的疗效最好。一个月后的随访结果显示,道家认知疗法结合中医穴位疗法干预组的干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徐婷(2015)也使用道家认知疗法对54位企业员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经过7周的道家认知疗法团体干预,实验组员工在精神超脱、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员工。这表明道家认知疗法可以缓解员工的职业倦怠,提升员工的精神状态。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道家认知疗法在改善神经症患者家属的情绪状态方面具有积极的效果。李梅枝等人(2018)将60位神经症患者家属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使用道家认知疗法进行8周的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结束后实验组家属在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的大部分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4 总结与展望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融道家思想于其中,契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事人的信念和价值观,以求自我与环境、事件、社会之间的匹配。具有良好的临床干预效果和应用前景。回顾既往的文献,我们不难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从诸多研究实践来看,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远期疗效显著。这与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自身的学理基础密不可分。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侯玉波, 2007)。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侯玉波, 朱滢, 2002)。Morris等人(1994) 和Peng等人(1999)的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使得中国人的思维具有整体性、辩证性两种特性,决定着看问题的视角。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结合中国人整体性、辩证性的思维特性,引导当事人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重塑价值观,以改变已有认知,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
(2)现有的文献显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不仅适用于神经性焦虑症患者,而且适用对象广泛。不仅抑郁症、失眠症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患者也可以通过接受这种技术的治疗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更重要的是,这一疗法还可以提升普通人群的心理状态。
(3)已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临床干预效果,干预模式多采用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临床干预效果的随访中,药物治疗辅助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模式,治疗效果最佳。实际上,对于心理障碍患者,采用药物辅助心理治疗技术的方式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一种选择(季建林, 2000)。实践证明,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在着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工作中,本土化是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的必由之路(汪卫东, 李桂侠, 2013)。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特色的一个范例。但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还有一些重要的工作需要开展。
第一,对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干预效果的检验方式上,大多采用药物治疗加道家认知疗法的干预模式。这并没有展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实际效果,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当事人本人的认知或大脑发生了改变。可以借助于现代认知神经技术揭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真实效果。比如,国内学者Lu等人(2018)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在较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探讨了师生间脑活动同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这项研究直接揭示了师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第二,目前对焦虑和抑郁方面的研究最多,也涉及失眠、躯体障碍、员工倦怠等方面,它可改善许多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的心理状态,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还需要扩大临床人群,下一步可以精确地鉴别出对哪一类心理障碍人群有治疗效果。
第三,在应用方面,做好治疗技术的规范性。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几大步骤目前还较为笼统模糊,尤其是最为重要的“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与实践”环节,治疗师需进行逐字讲解并举例让来访者理解,但不同的治疗师可能存在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讲解方式,进而引起治疗效果的差异,也容易让研究者对道家认知疗法做出错误的效果评估。而在医院对患者进行团体治疗时还可加入松静术、柔动术,有的研究里应用了这些技术(张高峰, 翟自霞, 2011),而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应用(袁梦蝶, 2017),所以在技术方面也还需要具体的应用步骤、指导语及规范动作,以方便治疗师开展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广道家认知疗法。
参考文献
曹磊明, 王国强, 杨碧秀, 张凯 (2015).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并用度洛西汀与单用度洛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42(4), 29-33.
曹硕, 崔光成 (2008).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评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9(18), 2239-2240.
付艳芬, 黄希庭, 尹可丽, 张爱莲, 苏丹 (2010). 从心理学文献看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的现状. 心理科学,33(2), 439-442.
何厚建, 胡茂荣, 王敬, 陈盈, 赖雄 (2017). 接纳承诺疗法与道家认知疗法的比较分析. 心理技术与应用, 5(7), 427-432.
黄庆元, 李建国 (2005).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35例临床观察. 甘肃中医, 18(1), 18-19.
黄薛冰, 张亚林, 杨德森 (2001).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5(4), 243-246.
侯玉波, 朱滢 (2002).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心理学报,34(1), 106-111.
侯玉波 (2007). 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 心理科学进展, 15(2), 211-216.
季建林 (2000).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合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0(2), 107-109.
景怀斌 (2007).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心理学报, 39(2), 371-380.
李梅枝, 葛琳, 梁艷 (2018).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代护士(中旬刊), 25(8), 29-31.
李献, 陈浩 (2009).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结合催眠疗法治疗焦虑症. 西藏医药杂志, 30(1), 6-7.
李原, 孔祥海, 徐文华, 庄见群, 刘相星, 王跃明 (2014). 道家认知疗法联合舍曲林对高血压病伴抑郁情绪的患者血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滨州医学院学报, 37(6), 447-449.
潘伟颖, 徐光兴, 曾凡林, 郝兴昌 (2010). 道家认知疗法和穴位按摩改善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效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4(9), 711-715.
秦漠, 钱铭怡, 陈红, 钟杰, 姚萍, 徐凯文, 王易平 (2008). 国内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 心理科学, 31(5), 1233-1237.
秦竹, 陈嵘, 卞瑶, 赵宗翼, 杨玉芹 (2003). 甘麦大枣汤配合道家认知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症68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 35(12), 29-30.
汪凤炎, 郑红 (2001).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 心理科学, 24(2), 363-364.
王国强 (2012). 合并规范化道家认知疗法治疗中老年焦虑症的临床研究. 见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 中国江苏南京.
王国强, 张亚林, 黄国平, 王新民, 龙仙俞 (2007). 合并道家认知疗法治疗早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3), 326-328.
王俊平, 许晶 (2005). 道家认知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4(6), 490-491.
汪卫东, 李桂侠 (2013). 心理治疗本土化与本土心理治疗的发展. 心理技术与应用,1(1), 16-19.
徐婷 (2015).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新乡医学院.
颜小勇 (2004).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焦虑大学生干预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