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缨
摘 要:六博棋是汉代文化休闲娱乐的一个具象,在休闲娱乐之外,六博棋及其图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汉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从六博的休闲娱乐、嗜赌成风、占卜吉凶、祭祀圣器、神仙信仰这五个基点出发,探索六博文化的内涵,襄助了解汉代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
关键词:六博棋;六博文化;休闲娱乐;嗜赌成风;占卜吉凶;祭祀圣器;神仙信仰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西汉年间的象牙制六博棋子8枚,大小相同,长3.1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六面长方形,边缘有阴刻的直线为框,有4枚的六面框内刻着飞龙纹,另4枚刻着奔虎纹。雕工精巧,形象生动。大葆台西汉墓的墓主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建,是被封于北京地区的广阳顷王。刘建墓出土的象牙六博棋子,出土的位置是模拟墓主人生前歌舞宴饮的地方——前室[1],由此掀开了汉代王族娱乐生活的一角。
广阳顷王刘建在历史上可供追寻的印迹少之又少,但他却有着一个知名度极高的父亲——燕剌王刘旦。刘旦因为觊觎太子之位而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后自杀,燕国随后也被消除。汉宣帝即位后,为了不使刘旦这支宗室绝祀,便封刘旦的原太子刘建为广阳王。刘建在位29年,一生碌碌无为。一个人生活于世需要实实在在的快乐,除去封疆辅国、居产贡纳这些要务,我们很想探究2000多年前他们的生活掠影。六博棋是汉代王族休闲娱乐生活的一个具象,在休闲娱乐之外,六博棋及其图像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汉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本文从休闲娱乐、嗜赌成风、占卜吉凶、祭祀圣器、神仙信仰这五个基点出发,尝试对六博文化进行初步探索,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 休闲娱乐
六博棋是我国古代一项历史悠久的棋类游戏,传说为夏朝桀的臣子乌曹首创。薛孝通《谱》:“乌曹作博,其所由来尚矣。”[2]翻检古籍可以看到,至少在先秦时期,六博就已经盛行,并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包括棋局、棋子、箸、采(即骰子)。每方有六枚棋子,用黑白两色加以区分。有枭、卢、雉、犊、塞五种棋子,前四种棋子双方各一枚,最后一种棋子塞各两枚;枭為首,相当于主帅。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六博表面上看是一种棋,但其中偶然的因素占了很大成分,需要像投掷骰子一样一次投掷六根箸,根据投出的不同组合来行棋。六根箸是用来记录对博双方的输赢状况的,六博由此而得名。玩六博时常常伴随着饮酒,时称“饮博”[3],一般是输棋的一方计筹罚酒,所以今天看到的汉代画像砖石上所绘的六博图中,棋盘的旁边一般都摆有酒樽和耳杯,由此可见,下棋、宴饮是相伴相融的,共同渲染着往昔的浮华岁月。
六博游戏在汉代十分流行,是汉朝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史料记载,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非常喜爱下六博棋[4],为此专门设有陪伴皇帝下棋的“博待诏”官职,善博的人在当时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受到尊崇。在皇帝的带动下,群臣、百姓中也普遍盛行六博游戏。除了大量的文献描述六博,在考古发掘资料中也有较多的反映。今天所发现的有关六博的博具实物及画像砖,仅汉墓中的发现,就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充分实锤了汉代六博的兴盛。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汉代丧葬礼俗,把生前的娱乐器具带入墓中更能传达主人对这件物品的情愫。考古发掘出土的六博棋及棋具因其主人身份的尊卑而在制作材质上彰显出来,如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水晶棋子,大葆台西汉广阳王墓的象牙棋子,西汉南越王墓的青玉及水晶质棋子等,不一而足,但更多的是普通官僚墓出土的骨质、石质、陶质和木质六博棋。
抛开六博棋材质的不同所显现出的尊卑等级不同外,它们一样的娱乐性带给当时人们的快乐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休闲娱乐活动只有规模大小的差别,没有优劣贵贱的区分。唐代诗人李益在《杂曲歌辞·汉宫少年行》中写道:“分曹六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巧为柔媚学优孟,儒衣嬉戏冠沐猿。”杜甫《今夕行》:“咸阳客舍无一事,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这些生动的描摹让今天的人们得以体味古人玩六博棋时的欢闹场景,从而分享到当时愉悦畅快的氛围。
汉代博戏的盛行,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就懂得用放松大脑来解除身心的疲惫。南宋洪遵在《谱双·序》中言道:“大凡人之从事,百役劳惫,湫底不可以久,必务游息,以澄神渫气,故取诸博。博之名号不同,其志于戏一也。”[5]洪遵的观点是说博戏具有消除困惑、缓解压力的功能,在劳累之余参与游戏,可以使心智和精神得到安静和澄清,获得愉悦。六博棋的变化简单,主要依靠投掷行棋,较大的随机性使得游戏充满了刺激性和娱乐性。六博游戏把游戏取乐、追求审美和寻求惊险刺激融为一体,人们追求的是这一过程的快慰,甚至可以置输赢于不顾。这种休闲娱乐中的身心体验和享受,是中国式的散漫和疏放,在忙碌和紧张生活节奏下的当代人只能心神向往。
2 嗜赌成风
汉代是一个嗜赌成风的年代,上至帝王达官,下至平民商贾,痴迷于赌博的人比比皆是。汉代博戏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斗鸡、走狗马、弋猎、六博,这些都是汉时人们热衷的赌博方式。六博是一种借助骰子以对博的游戏,胜和负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且在输与赢的背后,常常附带着钱财的输赢,呈现出较浓厚的赌博和逐利色彩。
因为六博游戏带有赌博色彩,于是汉代涌现了一批专门靠博戏为业的赌徒,被称为“博徒”[6]。《后汉书·王符传》记载:“或以游博持掩为事。”[7]这些人放弃了原本的农耕和商事活动,一意把六博当成获取钱财的主要工具。一旦涉及钱财性质就大变,倾财丧命是常有的事,甚至还在汉朝宫中闹出了人命,引发了一场战争。“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8]。刘濞对此很是气愤,杀子之仇就此埋下祸端。等到当年的太子刘启登基当上皇帝,刘濞在公元前154年以“清君侧”为名由,掀起了血雨腥风的七国之乱。追究起社会动荡的祸端竟出于小小的六博棋。
秦汉时期,道家十分得势,神仙思想盛行。道家追求长生不老、超世永生。死亡恐惧是人类有生以来就如影随形的梦魇,追求长生是汉代人的重要思想意识。他们认为人死后从人间到仙界长路漫漫,而在这一路上充满了鬼魅,如果想要羽化升仙需要借助工具祛魅辟邪。西汉末年盛行西王母信仰,随着西王母崇拜的一路攀升,以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世界逐渐添加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如玉兔、神龟、三足乌、九尾狐等。六博因为具有能沟通幽冥的神力而得以位列仙班,成为与仙界连结为一体的神话物品。
六博游戏不仅世俗人喜欢,就连神仙也喜好,这在古籍文献中多有提及。《风俗通义》卷二《正失》:“武帝与仙人对博,棋没石中,马蹄迹处,于今尚存。”[20]从上述记载中可知,人们希望能和神仙一起对弈,表达了渴望成仙的意愿。曹植是一代脱俗文人,他非常向往羽翼九天、仙人六博的生活,在《仙人篇》中写有“有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21]的著名诗句。人们把玩六博看成是神仙般的日子,可见六博棋戏在当时的影响之深。
参考文献
[1]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16](东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
[4]周伟中.棋类游戏100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明)陶宗仪.说郛[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宋)范晔撰.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东汉)荀悦.前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顏之推.颜氏家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清)严可均辑,金欣欣,金菲菲审订.全后魏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李零.中国方术正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修订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8]李零.跋中山王墓出土的六博棋局——与尹湾《博局占》的设计比较[J].中国历史文物,2002(1).
[19]陈成军.试谈汉代画像砖、石上的六博图像[J].文物天地,2000(5).
[20](汉)应劭撰.风俗通义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21](魏)曹植.曹植集校注[M].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