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细细数来,自1992年工作至今,我已带过23个不同的班级,零距离地观察、了解了千余名学生及其家庭,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芸芸众“生”,有着不同的先天禀赋、生长环境、行为特征及表达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幸福的。因为不少学生在小学毕业后依然与我保持着颇为密切的联系,最早是通过写信、寄贺卡,如今是QQ、微信。通过和他们的持续联系,我得以远远地欣赏着他们,为他们的成长而喜悦。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如何使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品质?如何让学习保持它应有的模样?在不同高校就读、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给了我相似的回答。
关于阅读与学习力的关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进行过精准的研究:“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我的觀察亦如此。同一个班里的学生,爱阅读与否,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就有了巨大的差别。
每种潜在能力都有各自的发达期,一旦错过也许永远都不能再发展了。3~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期,家长要有意为之、引导有方,在孩子上初中之前,一定要陪伴、鼓励孩子多读书,把阅读的基础打得越厚实越好。当下的“厚积”是未来“薄发”的保障,一颗爱阅读的种子,只有播进孩子的心田,它的果实才会成倍地膨胀、香甜,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带来强大而绵远的精神力量。
今天的数学课,徐老师带来了一道思考题:“盒子里装有相同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红球?”我想,如果把每次取6个红球换成取4个红球,那最后红球、白球全部取完。现在白球多10个,是因为每次白球比红球少取2个,所以10÷2=5,一共取了5次,红球有30个。金琦皓的想法和我不一样,他用列方程来解答,算出来的答案跟我相同。最厉害的是陈喆,他居然把这道题转换成了跑步题目,最后的答案也跟我们相同。徐老师激动地夸赞我们思路简洁、表达清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我的学生伊笑在五年级时写的一篇数学日记,现在她已是一家外企人力资源部的高管了。通过这篇日记,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表达非常清晰。
有人说,最高明的老师是能将艰涩难懂的道理说得简单清晰。学习上也一样,最强的学习力,是能将复杂的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深知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是能“说数学”,即将内隐的数学思维用外显的数学语言、符号清晰呈现,使数学思维过程看得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始终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想法有误;我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哪怕表达幼稚;我尊重他们的经验,哪怕经验不足以支撑观点。
事实上,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儿子四年级时,有一次和他爸爸讨论“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了说明问题,他自己动手做了可拉伸的框架,演示比划周长没变、面积变小。不仅如此,他还灵机一动:“如果没有这个框架,我依然有办法证明。”只见他靠墙站立,比划高度,随后身体慢慢向右倾斜:“瞧,我是长方形的宽,原来这么高,现在倾斜,我离地面的高度变矮了……”
学习是从已知世界进入未知领域,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儿子不拘一格的现身说法不是偶然,而是持久学习力的一个结果。“筷子有什么用?”“楼房有多高?”……这些问题贯穿于我们家庭交流的日常,打破思维定势,产生奇思妙想,创造力唤醒的思维训练,让儿子的学习力从隐形走向显性,从有限通往无限。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得到的爱,是长大后的光。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今天只是未来生命中的一天,但你的未来却取决于你今天做了什么。作为家长,给孩子今天的学习状态最美好的理论和理想的支持,顺应儿童认知,与时代发展需求接轨,在拔节孕穗期种下坚持的种子,让学习力逐渐转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让孩子的学习始终保持它应有的模样。
(作者系张家港市江帆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