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昌霖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作文教学处境尴尬,处于“三无”状态,即教学无法、学生无奈、写作无效。二是教学作文的感受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作文教学难度大、负担重、费时多、收效低,因此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缺少对作文教学内容的系统规划,教学方法不具备有效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导致作文教学收效甚微。在这样的写作环境里,学生兴趣不高,普遍认为作文提升难度大,课堂收获微乎其微,最终导致写作信心不足。三是写作结果两极分化,好学生越写越精彩,底子弱的学生越写越困难,流水账的作文层出不穷。那么,作文怎么教才更有效,便成了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写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真切独特的感悟与理性思考”,更要注重写作的指导过程,帮助学生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和独立修改的能力,在修改中反思写作得失,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这些要求决定了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使学生达到写作的三“自”,即在写作意图上达到自觉,在写作过程中达到自主,成文以后达到自正。若能建立起写作的这种能动机制,作文课堂“一潭死水”的僵局将不复存在。
基于对以上情况的分析,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将工作坊写作模式引入到写作教学中来。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核心模式、教师核心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以实践为核心的理论辅助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型教学模式。我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依据阶梯型问题学习作文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最终实现写作训练的终极目标。下面是我们实施的写作活动运行程序图:
在这次工作坊写作活动中,我们选取了广东高考作文题: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这个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我们本次工作坊写作活动的目的。
一、写前准备
朱绍禹先生在写作教学上提出“想怎么回事就怎么写,怎么想就怎么写,纯乎自然,符合教学的本意”。学生在掌握了命题之后,就要“发展其思考力”(朱绍禹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进行充分的构思立意。
1.头脑风暴
为了消除学生课堂写作的拘束与压抑感,促进其思维碰撞,主动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利用头脑风暴法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命题先进行个人思考,然后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教师记录学生观点。具体操作如下:
(1)独立思考:材料中的三个自然段有何不同含义?每个自然段不同分句有何不同含義?“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中的“近”和“远”有什么深刻内涵?
(2)自由讨论:为什么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呢?我们应该怎么去感知自然呢?对于自然,你想和读者分享什么感受和认识呢?
(3)分享观点:面对这个话题,你想到了什么素材,你想写哪方面的内容,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你的观点。
2.拟写提纲
学生在进行头脑风暴后,对话题有了个人见解和初步构想。明确了材料所揭示的是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历史变迁,并最终将观点定位于人文价值上,从而进行深层次探讨。最佳立意有如下三种:①认识感知自然,既要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性认知;又要借助科技,全面认识了解自然。②借助科技力量,更有利于深入探索自然奥秘,全面认识自然。③走出房间,用眼睛、用心灵亲近自然,感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用议论文常用模式即平行并列式、正反对比式、层进论证式、引议联结式或起承转合式,将思路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比如有一位学生这样列提纲:
标题:亲临自然 自然很近
开头:轻击鼠标,世界就在眼前。互联网的发展给予了我们不同的途径去认识自然,但自然只是被冷冰冰的屏幕框定了的一小张照片,它是那么遥远。只有当我们亲临自然,用心去体悟自然,自然才会变得触手可及。
分论点1:亲临自然,方可观万千美景。
分论点2:亲临自然,方可品个中乐趣。
分论点3:亲临自然,才能悟人生真理。
结尾:静看云卷云舒,对我们而言,生活的情趣也就不过在此;放下鼠标,闻一闻花的芬芳,关闭电视,听一听鸟的鸣叫,亲临自然,你便会发现,自然很近。
二、写作初稿
在完成提纲之后,学生对自己要写的文章有了基本的框架,这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优秀范文《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用眼去看,用心去听》,让学生参考,了解别人文章的优缺点,然后结合自己所列的提纲,自主修改,下笔为文。
三、互相评价
写作工作坊注重评价。但评价需要有标准,否则会无效或无序。本次工作坊写作活动一改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笼统拿高考标准作为评价准则的做法,制定了详细的评价细则,将评价标准具体化。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构建具体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文章标题是什么?有无反映中心思想?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章是如何开篇的?有无设置分论点?分论点是哪几个?
4.作者是用哪些论据来论证分论点的?请具体说明。
5.几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6.这些分论点能起到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吗?
7.文章结尾有无重申中心论点,做到点题和呼应?
四、反复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传统作文教学往往陷入“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教师是批改的主体”的误区,即在学生写作后就直接进入教师批改和讲评的环节。工作坊写作改变了重写作轻修改的观念,尤其注重修改过程。
我们把修改分成自改和互改两个部分。先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反复研读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修改,从而走出“当局者迷”的困境。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同学,双方以读者的身份互相评价和修改,必须写出至少一点修改意见。教师同时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到评价修改中来,协助学生做好修改工作。如此,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比如一学生的初稿首段:
纵使由天光云影分辨阴晴雨雪,难以依目测所能及;纵使天气预报可以播报全球天气,也难以从中领略云卷云舒的乐趣;纵使电脑资源可以解释花卉果木的品种,也难以从中嗅出清香。我们从自然中走来,最后化骨为灰融于自然中。在工业社会繁盛、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度过的日夜却独独缺少与自然的亲近。
互评的结果是:除了对材料理解不够透彻,首段没有揭示全文中心,仅最后一句提示了本文的意旨方向。加“所以,我们在欣然接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必须走向自然,接触自然,親近自然”之类的话,论点也就明确了。
进行修改后为:一片枯叶的落地,昭示着生命的消逝;一朵花儿的盛开,代表了美丽的绽放;一条河流的流淌与干涸,讲述着大自然的变迁……我们从自然中走来,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工业社会繁盛、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唯有亲近自然,方能觅得生命的真谛。
互评互改后,学生作文定稿,而互动的反思关系也由此建立起来。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强化反思意识,让学生直面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并且,反思性学习要依赖群体开展,让学生在相对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反思。交流获得好评的反思与文章,在我们之前布置好的写作园地一栏展出,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内驱力,增强其写作自信。
比较以“教师为核心教”的写作教学模式,工作坊写作活动模式最大优势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写作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才是写作的主人”。在实际活动中,不少学生形成了初稿、二稿、三稿,甚至更多,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修改中检验自身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投入到写作过程中,一改原来的写作习惯,克服了胆怯心理与厌倦情绪,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写作效能获得提升。师生在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达到写作教学有效提高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