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学校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更需要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为此,我校提出“可持续教育”的理念,倡导四大课程和九大素養统领下的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实施“可持续教育”必须注重创新,不能因循守旧,凭老经验、旧模式做事,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创新德育工作是为了推进真正的素质教育。
一、当前德育教育的三个普遍问题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教育肩负着开启道德智慧的使命。但是,我们在工作中观察总结发现,作为当前德育教育三大元素——学校、家庭、学生分别存在不少普遍问题。
1. 学校德育囿于程式,偏重说教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青少年的成长进步起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严重问题。如传统的德育教育脱离实际、说教过多、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分离等现象普遍。尽管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学生没有明晰的人生目标、责任感不强、缺乏感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甚至品行、学习上出现偏差,但不能就此断定他们没有内在的发展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常规的德育教育活动囿于程式与偏重说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缺乏感化、引领的机械程式,必然导致学生德育素养水平得不到快速提升。此外,在德育途径上过于强调学校的德育主阵地作用,而忽略了家庭、社会的辅助作用。
2. 家庭教育感情用事,缺乏理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现在有些家庭往往把孩子的成功限制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家长来说,孩子考高分就是标准。家庭教育 “管、卡、压”现象普遍,常以灌输式、说教式、压制式为主,忽略了德育是在体验践行中发展的规律。家长虽爱子心切,但遇到教育问题多以本能应对,容易气急败坏,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可见,家庭教育缺乏理性和教育智慧。
3. 学生个体被动外塑,缺乏内化
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在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中,所受到德育教育多以外塑为主,强调标准模式,缺乏衷心认可、自觉践行的内化与自律。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也使德育过程中学生不断认识、完善自身的过程变得举步维艰。
二、德育“三成”的探索
华英学校德育始终坚持“三成”教育理念,把初一“成型”、初二“成人”、初三“成才”理念贯彻到学校德育建设的全过程。结合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明确德育目标、内容并切实执行。
初一成型教育:重在培养良好习惯。除培养计划、阅读、锻炼三大习惯外,引导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互爱互助;遵守校纪班规,初步养成自律意识;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初二成人教育:重在培养友善、担当意识。让学生明辨是非,自控自律,团结友爱,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增强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积极情感。
初三成才教育:重在培养勤奋成才、奋斗成才的信念,落实思维、表达、实践三大能力。让学生明确目标,落实行动,为实现理想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耐受挫折能力,树立强烈的进取心。
为了实现有效德育,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整体谋划,思考、探索、实践“三齐”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打造德育特色和风格,实现“三成”教育目标。
三、德育“三齐”的实践
1.“三齐”模式
“三齐”模式中的“三”,首先是指三种力量:教师、学生、家长组成三个德育主体。“三齐”是指以班级为单位,构建三个德育共同体,共同成长,齐头并进,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其积极的德育作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从而实现1+1+1>3的德育效果。
2.“三齐”模式的内涵
(1)建立班级教师德育共同体,倡导“正面管教”。建立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为辅的班级教师德育共同体,倡导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学校“正面管教”是以爱心为内核,以责任为依托,以和善为外衣的一种教化行动,是一种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关注成长,善用表扬的教化行动。以平等的意识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发现闪光点而加以正面肯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激励,从而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朝着师长的期望值迈出坚实的每一步。为提高教育效果,我们还倡导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2)建立班级学生德育共同体,追求内化自律。德育的理想境界,莫过于“内化”与“自律”。我们在德育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内化”和“自律”为轴心。学校建立以班干部为主力,班级同学为主体的班级学生德育共同体,追求自我感悟、内化自律。我们坚信,自律比他律好,内化比灌输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经过了自己的观察和感悟,从心里认可老师,尊敬老师,内心认可班级的纪律公约乃至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而自觉地认识到,这也是值得他信守终生的金科玉律。这样“要我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我要做”,纪律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恰恰是他成长道路上一种不可或缺的自觉需求。
(3)建立班级家庭德育共同体,鼓励畅顺沟通。家庭教育是先于学校教育而存在的。我们发现,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方面有表现优秀的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往往有着良好的沟通。相处融洽,沟通顺畅,很多事情就焕然一新了。学校建立以班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班级家长为主体的班级家长德育共同体,鼓励亲子交流,畅顺沟通。为提升整体家长的家教智慧,我们通过定期安排家长会、组建班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讲座,编制印发学习材料《阳光心路,家长学苑》等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们学习交流,有效地促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鼓励家长齐当智慧型父母。
(4)同建班级德育共同体,齐头并进,实现1+1+1>3的德育效果。以班级为抓手,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家长主动,三方在愉悦环境中达到共赢。我们追求三个共同体共同成长、齐头并进,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以促进“三成”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学校系统地创设以体验式、活动式、感悟式为载体的系列德育平台,使班级德育、校本德育在践行中发展深化。
四、实践反思
当代德育理论主张教育回归生活,这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以“三成三齐”模式构建的班级德育共同体,成为大家共同的情感家园,把教师、学生、家长强有力地凝聚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理念统一、相得益彰的整体。
教师是德育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学生;我们在改变旧德育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素质。这对教育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学生是德育活动的合作者、探索者。学生从体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满足心理需求,促进情感认可,实现内化自律,这对教育效果起着决定作用。
家长是德育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家长从参与、交流中得到启迪,获取经验,继而身体力行思考改进育儿之道,这对教育效果起着助推作用。
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可以引领班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带动学生的整体进步,这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必能带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上扬。但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通过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更稳定更完善的德育运行机制,形成更有特色更有底蕴的华英“三成三齐”德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