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天
(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骨二科 , 辽宁 沈阳 110101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常用于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术式[1],尤其适用于脊髓型颈椎病中。缝线固定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较早,但其存在固定不牢固的情况,打开的椎板容易出现因重新闭合而压迫神经脊髓。微型钛板作为新型椎板固定工具,可有效支撑开门的椎板,但微型钛板的价格昂贵,不适合推广应用在基层医院中。本文将全钛板与交替钛板、缝线固定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索出更具临床应用价值的固定方法,特选择9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于我院接收的颈椎病患者中选取90例开展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7月-2018年6月,分组方法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共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明确诊断为颈椎病,患者自诉存在四肢麻木、走路漂浮感、双下肢行走无力等感觉;(2)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节段为C3-C7;(3)所有患者均自愿纳入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颈椎外伤、颈椎手术史的患者;(2)存在颈椎感染、颈椎肿瘤的患者;(3)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4)存在精神异常、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对照组:4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25例和女性20例;年龄46-67岁,年龄平均值(54.27±2.43)岁。观察组:4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28例和女性17例;年龄47-68岁,年龄平均值(54.33±2.50)岁。组间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无较大的区别(P>0.05)。
2 方法:2组患者的手术均由高年资的医师完成,取俯卧位,行全身麻醉。作一切口于颈后部正中,将皮肤、皮下组织依次切开,顺着棘突将椎旁肌剥离,促使C3-C7椎板及侧块内缘充分暴露,使用咬骨钳对C3-C7棘突进行修剪,直至合适长度。将C2/3、C7/T1间棘间韧带、黄韧带咬除,将硬膜显露。根据患者的颈椎影像学选择压迫较重侧及对侧分别作为开门侧、门轴侧。门轴侧采用高速磨钻在C3-C7椎板以及侧块交界处开槽作门轴,在C3-C7椎板及侧块交界处将全层椎板切开,方便开门。将各节段椎板缓慢掀开,将开门侧C3-C7间黄韧带切开,并分离硬膜外粘连。根据手术需要将合适大小的微型钛板或锚钉丝线置入,保持开门状态,进行止血处理,放置引流管,将伤口逐层缝合。对照组在C3-C7所有节段均采用微型钛板进行固定,观察组在C3、C5、C7节段采用微型钛板固定,C4、C6节段交替使用螺钉吊缝线进行固定。2组均在术后第2天开始佩戴颈托,并进行后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颈托佩戴时间共4周。
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1)观察2组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判定标准:压迫症状消失且颈椎曲率改善为优;压迫症状及颈椎曲率在治疗后稍有改善,但颈椎活动幅度仍存在限制为良;脊髓压迫症状、颈椎曲率均改善不明显,颈椎活动范围受限严重为差。统计优的例数+良的例数,计算优良率。(2)对2组颈椎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和记录。
5 结果
5.1 2组治疗优良率对比:观察组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7.78%,明显比对照组数据高(P<0.05)。见表1。
表1 2组的治疗优良率对比(n,%)
5.2 2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对比:观察组颈椎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2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够将椎管的前后径扩大[2],促使椎管容积增大,有助于将脊髓前方的压迫解除,进而使对颈椎活动度的干扰减少,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症状[3],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减轻疼痛程度。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内固定方法会对手术效果以及远期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传统手术中仅采用丝线缝合进行固定,存在颈椎节段不牢固、颈椎活动度受限等问题;而本次研究中采用交替钛板及缝线进行固定,一方面微型钛板的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与人体椎板结构相契合,对开门侧椎板具有稳定的支撑作用,从而促进脊柱稳定性的提高[4],利于门轴侧稳定性的增加;另一方面在C4、C6节段交替使用缝线螺钉固定可避免椎板再关门,稳定性与微型钛板相似。本次研究中,交替采用钛板、缝线进行固定的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更高,且住院时间短,能够减少微型钛板的费用,且能够使颈椎的前突曲线和活动度得以维持[5],有助于患侧骨质愈合以及避免丢失颈椎生理曲度,便于患者尽早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总而言之,相较于全钛板固定,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交替钛板及缝线固定的有效性、经济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