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分析

2019-12-02 08:38崔钟鸣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隐匿性平片后处理

崔钟鸣

( 沈阳二四二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34 )

隐匿性骨折多发生在有着比较复杂解剖结构的部位,因受重叠投影的影响与干扰,常规的X线片难以准确、清晰的发现此类骨折,因此,经常会出现漏诊的情况[1]。针对64排螺旋CT技术而言,其能够实时大范围、系统化的容积扫描,获得各向同性的图像质量,还具有超强的后处理能力以及薄层重建技术,因而能够大幅缩短急诊扫描时间,提高隐匿性骨折的实际显示与成像能力[2]。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疑似骨折的外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及其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检查,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6例疑似骨折的急诊外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15-81岁,平均(42.71±16.14)岁;既往均有外伤病史,来院检查时间均<1周(从伤后开始计算)。伤后首选检查方法即普通平片,且均为阴性,且经临床诊断,怀疑为骨折后,实施64排螺旋CT扫描与图像后处理重建。患者症状主要有肿胀、骨关节疼痛等,一些患者还表现出局部的功能受限。

2 方法:选用数字化DR机MIS(韩国)进行摄片,依据受伤的具体部位,选择特殊位置或常规位置进行投照,全部图像均与投照相关技术要求、规范相符。采用64排螺旋CT(GE Optima 660)扫描怀疑可能骨折的部位,扫描参数:自动毫安(50-500)mA,120kV,图像采集层厚为0.625mm,而重建层厚为0.625mm-1.25mm,重建间隔0.5mm-1.0mm。采用骨算法重建加标准算法重建,将所得图像向GE AW4.6工作站进行传送,开展二、三维重组处理,包含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与多平面重组(MPR)等。全部患者的DR平片,均显示在PACS系统终端显示器上,经系统化观察,从中没有发现骨折征象。针对CT图像重建来讲,指派2名放射科资深医师来操作,如果在阅片时发生分歧,则相互、深入讨论,达成共识,内容为任意角调整,用MIP、VR、MPR重建图像,在横断面上有无骨折线;将与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成30°、60°夹角的平面作为基础,将骨折线走行、位置清晰显示出来,从中对骨折的范围加以明确。针对关节附近的外伤,则需要对图像进行调整,使之与关节面相垂直,尽量将骨折全面显示出来,并对骨折线走向进行追踪,明确骨折所累及的具体范围。无论是在哪个层面的图像,只要发现骨小梁或者是骨皮质中断,便可明确为骨折。

3 结果:在所选取的56例患者中,经检查,均被诊断为隐匿性骨折,其中,14例环枢关节(其中,枕骨斜坡1例,枢椎、环椎分别为5、8例),7例膝关节(其中,1例髌骨,4例胫骨平台,2例股骨髁),6例肩关节(其中,2例肩胛骨,5例肱骨结节),4例踝关节,足跗骨、肋骨各为5例,颞颌关节2例,骶尾骨均2例,腕关节3例,肘关节3例,舌骨1例,下颌骨1例,颈椎棘突1例,甲状软骨1例,胸肋关节1例。在56例患者中,7例骨折线累及到关节面,5例伴有周围关节腔积液。经CT横断位诊断,得知其骨折阳性率为87.50%(49/56),MIP为60.71%(34/56),VR为69.64%(39/56),MPR为100.00%(56/56)。见表1。

表1 各后处理技术显示隐匿性骨折的效果比较(n)

讨 论

外伤性骨折实为当前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类型,在骨折诊断中,比较常用的诊断方法就是普通X线平片,但此种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针对那些隐匿性的骨折类型,非常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3]。所谓隐匿性骨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受外界强力撞击等所引起的难以被传统X线、DR或CR等常规平片所发现的一种骨折类型,通常情况下,骨小梁所存在的细微性中断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自身并无专属性或者是特定性的病理概念。受外力的作用,骨小梁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情况,有时从表面上来看并不明显,处于断裂状态的骨小梁彼此重叠与嵌顿,另外,骨小梁周围的韧带、肌肉以及软骨组织等有着比较杂乱的分布,层次不清晰,所摄影像呈现出重叠状态,外加受到中心线、体位、摄片条件以及摄片角度等投照因素的综合影响,平片通常情况下难以将骨折线比较清晰的显示出来,而是有假阴性情况出现[4]。针对隐匿性骨折来讲,其有着许多典型特点,突出表现在有比较轻微的骨折线,骨折端的移位并不突出,而且在成角上也不太明显,通常仅可以看到呈现撕脱状态的小骨片,以那些有着比较复杂的解剖结构,并且骨关节呈不规则状的部位最为多发,比如肘关节、膝关节等,究其原因,多因为椎体形状在形态上所存在的特殊性,此外,由于一些患者在摄片时并不配合,或者骨折部位重叠于周围的骨结构,有着比较差的组织对比度而无法将骨折线清晰的显示出来,这些均会导致平片检查出现漏诊情况[4]。另外,由于骨结构比较的粗大,而对于骨折线而言,其比较细小且不明显,因而难以对比显示,这同样是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细微的骨折线以及不规则的骨结构,同样是引起漏诊的重要因素,比如冠突、腕骨、足跗骨等,此些部位有着并不规则,甚至是略微杂乱的骨形态,如果采用普通平片来进行检查与显示,那么很难将其细微的骨折线给显示出来[5-6]。

通过对比各图像后处理方法在显示骨折方面所呈现的效果,从中得知,在显示隐匿性骨折线方面,多层螺旋CT后相比于传统X平片,优势明显,尤其是当前比较常用且先进的多平面重组技术,可以比较清晰且准确的将隐匿性骨折显示出来,本次研究其诊断准确率为100%;对于MPR而言,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微小的骨皮质断裂进行准确识别,不仅能从矢状面及冠状面上进行识别,而且还能从任意斜面上进行识别;另外,通过对窗位、窗宽进行相应调整,除了能够将骨折的移位情况显示出来外,还能将其具体类型、部位等一并显示出来;还需要指出的是,配合标椎重建算法,MPR还能将周围软组织实际损伤状况给显示出来,能够减少误、漏诊情况的发生,此结论与相关报道结果相一致[7]。针对CT横断位这一方法而言,其在本研究中的骨折显示率为87.50%,7例漏诊,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为骨质疏松,受容积效应影响,骨折线的方向,骨算法的噪音降低了空间分辨率,因而对骨折线的深入、细致观察造成较大影响。经MPR多平面重组旋转,骨折线均被找出来,最终都被确诊为隐匿性骨折。而MIP与VR与之相比较,存在着比较低的显示率,MIP为60.71%,VR为69.64%,针对那些比较细微的骨折线,有着比较差的显示能力,若骨折线细小,层厚较大的MIP会掩盖骨折线,但对未移位的颅骨线性骨折,MIP对比优于VR,需要指出的是,若骨折的具体部位已经找出,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MIP与VR三维重建图像,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补充;另外,部分细微肋骨骨折由于急性期血肿形成,平片及CT检查极易漏诊,骨折后3-4周在MRP重组图像上可见云雾状骨痂形成,可以大大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为后期准确、有效治疗提供辅助[8]。

针对64排螺旋CT来讲,因其有着比较快的扫描速度,并且在实际检查过程中,不需要更换或搬动患者体位;此外,由于其还有着比较强悍的后处理功能,对于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的隐匿性骨折,能够进行准确诊断,因而有着较好的综合应用价值,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因隐匿性骨折整体比较的细小,而且在结构以及位置方面,均比较复杂,因此,在进行后处理重建操作时,需要始终坚持以横断面为基础,以联合应用各种后处理方法为支撑,以MPR为主要手段的方法,对骨折线的具体走向进行追踪,与此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与MIP与VR相结合,发挥其辅助作用[9-10]。无论是哪一斜面,MPR图像除了能够较好的补充冠状面、横断面等之外,还能对骨折线的走行,以及整个骨折的实际范围进行观察,因而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甚至全方位的对MPR图像的斜面进行调整,以此来最大程度提高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所以,相比于传统平片,64排螺旋CT可以更好的显示隐匿性骨折,能够发现其无法发现的骨折,尤其是发现平片检查为阴性,但临床怀疑是骨折的细微骨折,因而是一种用于检查隐匿性骨折的非常值得推荐的方法。

猜你喜欢
隐匿性平片后处理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雷公藤多甙联合降糖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警惕隐匿性肾炎
对王维山水田园诗“隐匿性”描写的参悟
颈椎病病人应做哪些检查?
基于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的排放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发动机排气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