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国
( 南京扬子医院外二科 , 江苏 南京 210048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可有效完成伤椎重建,预防椎体再次骨折,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用术式,但有较高骨水泥渗漏的风险[1]。骨水泥渗漏可引发神经损伤、肺栓塞,如向椎间盘渗漏则可引起相邻椎体的骨折,影响患者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2]。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同样是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亦存在骨水泥渗漏的风险[3]。本研究对比观察了PKP和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和骨水泥渗漏率,旨在为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均≥60岁,均为骨质疏松,经影像学诊断符合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排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及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KP组和PVP组各84例,PKP组84例,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38±5.47)岁;骨折椎体:胸椎21例,腰椎48例,胸腰椎15例。PVP组84例,其中男28例,女56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2.69±5.18)岁;骨折椎体:胸椎23例,腰椎50例,胸腰椎1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2组患者术前均完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PVP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法复位伤椎,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C型壁X线机定位,标记点行切口3mm,进行椎体穿刺至椎弓根前1/3,注入拉丝期骨水泥,骨水泥固定后拔出针鞘,按压切口3-5分钟,缝合并包扎。PKP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C型壁X线机透视,患椎弓根旁穿刺进针,针尖于椎弓根椭圆形皮质外侧向内倾斜15°角进针,针尖穿刺至椎体前3/4处放置球囊,球囊内注射造影剂,缓慢扩张,将拉丝期骨水泥缓慢注入患者的椎体中,保持原有的体位,骨水泥填充至椎体后壁即可。2组患者术后均常规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第1天行伤椎X线了解伤椎骨水泥分布情况,术后2-3天在支具保护下离床活动,出院后定期随访。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伤椎高度变化,统计2组骨水泥渗漏率。
5 结果
5.1 2组治疗前后VAS和伤椎高度变化对比:2组术前VAS和伤椎高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但术后2组VA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伤椎高度与术前相比较显著升高(P<0.05),且PVP组伤椎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和伤椎高度变化对比
注:与术前相比较,①P<0.05;与同期PVP组相比较,②P<0.05。
5.2 2组骨水泥渗漏率相比较:PVP组2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型10例,C型9例,S型7例),发生率30.95%;PKP组9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型4例,C型2例,S型3例),发生率10.71%,2组骨水泥渗漏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PKP和PVP镇痛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多认为骨水泥的热效应及聚合反应对周围神经纤维的损伤、骨水泥注入后脊柱稳定性增加等因素是疼痛缓解的重要因素[4]。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且术后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PKP和PVP均可有效改善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临床疗效无差异。骨水渗渗漏是PKP和PVP手术的常见并发症,骨水泥渗漏可发生于椎管、椎间孔、椎旁静脉、椎间隙等,少数患者甚至会因此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引发临床的广泛关注[5]。本研究结果显示,PVP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高于PKP组,考虑与PKP手术过程中球囊撑开导致韧带紧张缩小或闭合骨折间隙、球囊扩张后低压状态下注入骨水泥等因素有关,与有关研究[6]一致。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PKP组术后伤椎高度低于PVP组,结果提示,PKP治疗术后存在伤椎高度丢失,考虑与球囊扩张接压疏松的松质骨形成空腔后应力吸收有关。
综上所述,与PKP相比较,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具有较高的骨水泥渗漏率,但PKP存在术后伤椎高度丢失,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