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哲
(西安航空学院 图书馆,西安 710077)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新时代高校建设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树立全面育人大教育观。应用型人才除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各部门发挥各自不同的育人功能,开展协同育人[1]。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2],如何发挥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优势,深入挖掘服务育人要素,积极参与学校协同育人过程,实现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协同创新,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明确指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2]。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及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图书文献资料建设是教学条件保障的重要考察指标之一。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强调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内容方面指出,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3]。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加强资源建设、推进服务创新、优化空间提升,积极融入学校协同育人过程,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是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履行教育、信息服务职能的责任和要求。
图书馆建设发展应与学校建设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2]。新建本科院校从“新建”转向“新型”,应用型发展是新机遇、新挑战[4]。图书馆要服务学校转型发展大局,积极适应改革发展需要,转变服务观念,开放创新,探索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5]。要主动融入参与协同育人,探索协同育人服务策略,探寻协同育人服务路径,在协同育人服务中寻求创新发展要素,实现自身价值提升,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对图书馆服务保障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服务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协同育人服务要围绕学校立德树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遵循统筹规划,服务为本;需求驱动,问题导向;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合作开放,协同创新服务原则,发挥好协同育人服务支撑作用。
协同育人涉及各方要素、诸多环节,需要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协同育人的根本是服务立德树人,服务人才培养中心目标。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以服务学校立德树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协调,精心规划,建立协同各方要素的长效机制。要树立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积极主动融入协同育人过程,挖掘服务育人要素,将图书馆协同育人作用发挥贯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贯彻“三全育人”服务理念。
提升服务效能的根本是满足需求。图书馆要加强与院系、部门、企业、行业沟通交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需求,了解国家政策,了解企业、行业发展动态,增强与师生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沟通的流畅性。以需求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在资源提供、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师生提供更加精准、深层、专业、知识化服务,提升协同育人服务支撑的有效性。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通常面临人力、财力、物力不够充足的问题,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在资源建设、服务开展等方面,应围绕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凝练特色,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使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服务最大效能。
开放滋生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思路,在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空间提升等方面,通过学科服务、资源推广、信息素质教育、嵌入服务、合作交流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拓展校内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推进资源共建共享。要不断激发活力,开放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创新。
遵循协同育人服务原则,构建“资源·服务·空间”融合的协同育人服务体系,通过“新技术+”应用、强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最优效能,实现协同育人服务职能,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协同育人服务支撑。
围绕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心任务,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师生对文献信息服务保障工作的需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图书馆在资源、服务、空间方面的育人要素,构建“资源·服务·空间”相互融合的协同育人服务体系,发挥图书馆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的协同育人作用,促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深入推进。
1.资源育人
资源是服务的基础。资源育人就是建立文献资源数量保障,馆藏结构合理,满足高校各学科专业、思政、文化、创新创业教育等全方位育人需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首先要符合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有关要求,即文献资源数量保障,馆藏结构合理。要深入了解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建设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相匹配的馆藏资源体系,使文献资源服务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及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构建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互为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积极拓展资源建设渠道,重视校本资源和特色资源的积淀传承育人效应,关注收集整理校本资源,发现探寻打造特色资源;挖掘免费学术资源,深入利用CALS、CASHL、CADAL、NSTL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广泛利用校际之间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功能拓展校内资源供给;积极探索文献资源校企、校地共建共享合作路径,企业、地方发挥资金、行业和区域等优势,图书馆发挥高校资源和服务等优势,双方密切合作,增进了解,互通有无,互利共赢。
2.服务育人
服务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价值延伸与体现。服务育人就是以资源为依托,在传统借阅、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上构建以资源推广、信息素质教育、学科服务为创新内容的服务保障体系,服务育人融合过程育人。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服务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传统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知识化、个性化的多元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思路,借鉴先进经验,围绕服务立德树人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传统借阅、参考咨询服务基础上,不断推进资源推广、信息素质教育、学科服务创新,满足服务育人需求,提升文献资源的服务效能。
以活动为载体,打造服务品牌是图书馆开展资源推广,发挥资源育人协同效应的有效途径。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开展读者活动的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优秀的案例和经验,为其他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例如,北京大学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设计的“图书馆密室逃生”活动;北京交通大学“书香杯”读书系列活动;西安理工大学以“文化育人、润物无声”为主题打造理工高校阅读文化;深圳大学图书馆以“大学教育与人生”为主题开展的系列专题讲座活动等。这些以读者活动为切入点的服务创新案例,展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对净化读者思想和心灵起到的重要作用[6-7]。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高校师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应着重加强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需求的适切性,努力挖掘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获取、信息能力提升、信息道德遵守方面的同向育人要素,充分发挥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在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宽泛,文献检索课、新生入馆教育、新教师培训、数据库培训等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常规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积极拓展协同育人思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改革创新,从育人和受教者知识建构角度进一步深入理解信息素养内涵,统一认识基础,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并使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得到有效推进[8]。
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选择之一[9]。学科服务是深层次知识发现和推送服务,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支撑,并且由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背景与信息服务综合能力的学科馆员承担相关工作。新建本科院校通常存在文献资源和服务条件相对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服务策略上,可尝试从力所能及的方面寻找学科服务启动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在服务方式上,可以采取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对接师生深层次知识服务需求,即根据项目任务需求,挑选具有不同特长、胜任服务需求的馆员组成服务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尝试开展知识协作嵌入式服务[10],在嵌入教学、嵌入科研、嵌入活动的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服务能力,与师生协同发展进步。大学图书馆通常设立了读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团载体作用,通过馆员悉心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实现服务嵌入过程育人。
3.空间育人
空间育人就是发挥图书馆的场所作用,通过空间环境和空间服务有机融合形成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内涵,实现协同育人功能。空间环境涉及馆舍建筑内外规划布局、家具设备样式摆放、灯光照明、环境绿化美化等,空间服务体现基于空间环境的图书馆第二课堂功能的发挥。近年来,读者对图书馆作为学习交流活动的场所功能需求逐渐增强,学习中心、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空间环境与空间服务相融合的方式成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新模式。例如瑞尔森大学图书馆学习中心将不同楼层设计为不同主题,每个楼层的家具和装饰与主题相映,提供不同的服务功能,让身在其中的读者更好地促进交流、激发灵感、推动创新和知识发现[11]。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IC2创新支持服务模式[12]。这些空间环境与空间服务的融合体现了大学图书馆特有的场所精神。通过塑造空间形态、营造文化氛围、引导读者体验构建大学图书馆场所精神,建立读者与场所的关联,强化大学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发挥图书馆空间的多重价值,实现图书馆的环境、文化和服务育人使命[13]。
信息时代,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善于将新技术应用于资源建设、服务创新和空间提升中,应用“新技术+”模式,积极探索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着力构建新技术+“资源·服务·空间”的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助力协同育人创新。目前,新技术在资源、服务、空间等方面应用广泛,例如在资源建设方面,基于PDA读者决策的按需资源采购、基于学科专业分类的电子资源导航、一站式检索资源发现系统建设等。在服务方面,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在资源推广、信息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应用,推广MOOC、翻转课堂教学法,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层次读者需求。在空间提升中引入新技术,营造创新体验氛围。在创建创客空间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交流创新思想提供平台、实验室和创新创意实践基地[14]。自助设备、无线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将为读者打造更加智慧便捷的图书馆,创造更加舒适美好的服务体验。
人才是发挥作用的核心力量,是协同育人的主体和内生动力。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通常存在人员不足、综合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引培并举的措施。一方面,积极拓展渠道引进高素质且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为深层知识学科服务引进力量;另一方面,加大现有馆员培养力度,积极为馆员提升业务能力创造条件。鼓励馆员参加各类竞赛、培训,申报科研课题;倡导馆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开展服务创新思考与实践。探寻适于发展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15],鼓励有能力的馆员结合学科专业背景开展学科服务,在服务中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馆员职业精神教育引导是协同育人服务的思想基础,馆员要意识到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师德师风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自觉践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在服务实践中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协同育人是需要学校各方要素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如何协调各方要素关系,促进各方要素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协同育人,需要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运行保障。遵循“统筹规划,服务为本;需求驱动,问题导向;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合作开放,协同创新”的服务原则,规划顶层设计,制定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服务目标,建章立制,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根据新《规程》确定符合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分析管理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使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16]。从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相互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机制,努力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推进“资源·服务·空间”协同育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效能,取得成效。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协同育人服务是履行教育和服务职能的责任和要求,是服务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遵循“统筹规划,服务为本;需求驱动,问题导向;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合作开放,协同创新”的服务原则,以及构建“资源·服务·空间”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服务体系策略。通过实施“新技术+”应用、强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等服务策略,使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实现协同育人服务职能,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