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游人泪落落,夕月九阳意重重

2019-12-01 11:56谢李闽晋
投资与理财 2019年10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敬老

谢李闽晋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每年的秋天,中秋与重阳两个节日永远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秋天有多少面容,这两日便表达了多少情愫。今年的中秋佳节虽已是昨日黄花,但重阳却不容错过。

重阳节的历史,源头远在先秦时期。华夏的农耕文化促成了“春播秋种”的人文思想,而重阳的形成,正是人们对于信仰的崇拜与丰收之后的欣喜。

在《吕氏春秋》中,最早记述了东周时期人们在重阳节的活动,是人类活动与神学、宗系等社会现象的高度集中,在之后的发展中才渐渐加入了更为丰富的元素。

寿

在汉代到三国时期,重阳节加入了新的元素:敬老。所以在今天,我们提到重阳节的别称,会有“敬老节”“老人节”等。

其始源的记载,多是在西汉时期《西京杂记》中。其中,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表达了人渴望得到长寿的思怨。

在三国时期,曹魏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节庆贺老臣钟繇高寿,特御笔《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应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授重阳御笔的老人了!

而且,就在曹丕的這封手书中才正式为“九九”取名“重阳”,用的正是《易经》中对数字九的含义,所以之后“重阳”亦称“重九”。重阳敬老的传统延续到了今天,2012年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对寿命的执念必要牵扯到“防灾减疫”上,对于重阳节求取安康,是在汉代形成的。

提到这个元素,又不得不提到“茱萸”。没错!就是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

插茱萸、佩戴茱萸的记载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讲述了东汉时期,汝河这个地方闹瘟疫,乡人桓景带领村民佩戴茱萸,登上高山躲避瘟魔的故事。

收录于南朝梁《续齐谐记》中。如是才有了“茱萸”“登高”的传统,且有民间认为九九“阳极必凶”,以佩戴茱萸表示祈愿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对于安康的祈求,与“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哲学思想。

菊花是象征秋天的花朵,唐代大文豪元稹有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是显尽了菊花在秋日的崇高地位,可见菊花与重阳节的关系。

由上文来讲,不过是酿酒的,而在民间生活中,不过当做草药而已,并没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菊花攀上了陶渊明这个“知己”,从此走上了“花”生的上坡路。

《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将菊花与酒的档次放在了同等地位。

陶诗文中多有吐露对菊花的青睐,最是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人与菊全部推上了高峰,合为一体。

又在南朝刘宋的文人范泰的推广下,赏菊文化正式加入重阳体系。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而在之后逐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将美好品德系于菊花的寄寓。

后记

重阳节被正式确立为节日,是在唐代。

唐人对先人的传统的保护与遵循达到了极致,开放的唐王朝在重阳万民齐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考证的诗篇。

宋代仿市制度的取消与通俗文化的流通,使得重阳节变得更加热闹,重阳节在唐宋时期正值“黄金时代”。蒙古骑兵入主中原,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断层,但重阳依然活跃在民间生活中。

到了明清时期,重阳的恢复又促成了“吃花糕”的宫廷活动。到了现在,重阳烙印在所有人的心里。

唐宋元明清朝代交替到今天,中华儿女遵循着传统,也加入了更多更好的元素。龙争虎斗是“前人播种后人收”,过眼云烟罢了,而前人播种的文化被后人收获,这无疑就是传承。

今天的播种,兴许留给后来人的,也会是传统罢。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敬老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一束茱萸满乡情
重阳节快乐
勤劳致富 敬老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