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畲村的“乡下书记”

2019-12-01 11:55汪琼程文燕
老区建设 2019年19期
关键词:贫困户群众工作

汪琼 程文燕

走近群众身边易,走进群众心里难。四年多来,面对基础薄弱、情况复杂的汉下村村情,面对困难各异、诉求不一的畲乡群众,永丰县上周乡汉下畲族村驻村第一书记吴能永逐门逐户“攀亲访友”,因题施策“把脉问诊”,下足“绣花功”,巧解扶贫难,把扶贫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群众亲切地称他为“乡下书记”。

“我决不当一个走读扶贫干部”

2015年9月,吴能永到村后,尽管他马不停蹄式的“访贫问苦”了解村情民情,但发现群众多是打哈哈,说些客气话,让他感到很纳闷。直到一次坐班车返回村里的途中,坐在最后排的他听着群众对扶贫的热议,当听到“扶来扶去还不是扶他们自己人,扶贫干部还不是走一圈就回去了”这句话后,心里一怔,随即想到贫困户名单中有一个名字和现任某村干部类似,但评议得票超高。回村后,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查“裙带关系”上,期间有人“好心”劝他不要犯“傻”。但最后,时任村干部的亲弟弟和个别有“关系”的群众陆续被排除在贫困名单之外,这既让汉下村的扶贫工作打稳了第一个“篱笆桩”,也使议论纷纷的群众对这他位“敢动真格”的书记刮目相看,愿意和他“吐真言”交朋友了。

从城里安逸的工作生活,突然来到汉下村这“山旮旯”,说不想家是假话,尤其是妻子怀孕待产,儿子正处“叛逆期”,甚至妻子因预产期提前进了医院,等他赶到时,也只能乐呵呵地抱抱已出生的女儿掩饰着内心的愧疚……这些似乎都是“走一圈就回去”的理由。但当他看到年近七十的残疾老人夏圣才因儿子亡故,儿媳改嫁,带着未成年孙子艰难度日时,当看到年仅9岁的应晓琴因父亲长期患病,母亲精神残疾,哥哥呆傻失踪,年幼的她不得不“穷人孩子早当家”时,当他走进困难群众家中,直面41户困难群众热切而期盼的眼神时,他意识到扶贫工作并不是“拉拉家常,问问情况,说两句安慰话,送点柴米油盐”这样的“过场”,而是需要以前所未有的思维、真抓实干的担当、舍我其谁的魄力融入进去的“战役”,自己决不可能,也决不能当一名“走读”扶贫干部。

心安处便是故乡。在随后几年的工作中,吴能永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成长,用“耗时间”、“耗精力”这样的“土办法笨办法”,做“对”做“靓”汉下村的扶贫档案资料;在贫困群众座谈会上宣傳各项扶贫政策,号召贫困群众自强自立、矢志脱贫;用积极争取的企业赞助资金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聘请老师培训广场舞表演队,定期开展活动;协同“红白理事会”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等,慢慢地,村里喝酒打牌的陋习悄然减少,咨询政策、琢磨路子的贫困群众逐渐增多,让汉下村的脱贫攻坚“渐入佳境”。

“我就是来为群众办好事的”

有一次,一个村干部开玩笑说:“吴书记,你就是来当“菩萨”的,群众看见你就想着又能得点啥好处”。他想,这话对,也不对,扶贫不来做点好事实事,那来干嘛呢。但更要紧的是拔除贫困群众“等靠要”的穷根思维,让困难群众自己“造血”才是脱贫出路。

在确定了打造“莲乡上固”的白莲产业发展思路后,群众反应冷淡,总是历数“凡是政府要我干的都是失败的”,迟迟不愿动。眼看栽种季节就要到了,怎么办?他除了带领村“两委”干部苦口婆心讲道理、软磨硬泡做工作外,还采取请农机整片翻耕、免费供种、每亩补助600元的生产资料款、和乡村干部一起下田消灭栽种“空窗”、积极争取相关产业政策奖补等办法。期间,有户村民就是不理解,说:“谁到我田里瞎搞,我就去找谁赔钱。”面对阻力,吴能永承诺他:“若是种莲失败,全额补偿种水稻损失,还可以‘立字为据。”正是顶着这样的压力,汉下村迅速建立了一个800余亩的白莲种植基地,其中贫困群众种植面积近100亩,仅此一项就让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200余元。随后,他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40余万元,修建了环白莲基地游步道、修复了基地水毁灌渠;2018年争取“少数民族发展”等资金100余万元紧邻基地建成4000平方米休闲广场,初步建立了一个集产业发展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为汉下村脱贫攻坚把好“造血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说不练假把式。要让群众肯定你、信任你、依靠你,必须真心实意地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群众反映夜间出行不便,他向单位及部门多方筹措资金近30万余元,先后为汉下村安装太阳能路灯90余盏;汉下村道路是“晴天满身灰、雨天两脚泥”,他和村“两委”干部利用项目资金组织大家完成486户村民的通组路、入户路;村原有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他争取资金90余万元翻修改造,实现全村群众饮水安全;村小学教师宿舍因拆除了屋顶隔热“铁皮棚”,他出面协调安装空调6台,让老师可以更“安心”育人;全面铺开6个新农村建设点和15个村庄整治提升点建设项目后,他全力以赴参与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小矛盾”,确保项目如期完工交付使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下村道路干净平坦,沟壑路坎绿化修砌一新;全村自来水洁净甘甜;危旧“土坯房”全部拆除重建;建卫生厕、垃圾收集点改变了村民长期以来的积弊陋习;建移民集中安置点让偏居一隅的畲族群众喜笑颜开;村光伏电站、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的建设壮大了集体经济,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村容村貌的巨大改变,让“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彻底成为历史。如今的汉下村每户都有脱贫项目,建立了产业合作社,全村有产业支撑,2018年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6500元,初步实现了脱贫目标。

“我也是个山里长大的孩子”

“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山里人纯朴,走进每户人家都能感受到,但要让他们和你“掏心窝”,那就不容易了。“情到深处自然真”,在工作中,他用“情”和“爱”,感动了许多贫困群众。

张二平父子俩残疾,也有点“懒汉”倾向,靠妻子打点零工维持生活,要他加入合作社发展产业,他说:“吴书记,你给我全家评个低保就行,上面来检查我就说脱贫了”。面对这“脱贫捷径”吴能永有点哭笑不得,后来硬拉着他到隔壁村养蜂能手家进行“思想改造”,以个人名义担保弄回了5箱蜜蜂,利用自己以前的农技推广工作经验手把手教他饲养。2016年还到信用社协调帮助他贷款5万元发展养牛产业。家庭收入渐有起色也激发了张二平的干劲,“懒汉”不“懒”了,去年喜迁新居的他逢人便说:“吴书记是个大好人”。在做扶贫资料时,他发现一个特别的名字“蓝惜槑”,了解情况后,这个“槑”字让他“呆”了半天。小女孩父母都是智力障碍无劳动力,意思是要她长大后好好爱惜父母。这样的家庭怎么脱贫?除了全家低保这个“捷径”外,平时更多的是关爱、帮助、扶持,同时也利用扶贫信贷通帮助贷款5万元,让小女孩爷爷养了7头牛,家庭收入及生活有了保障。有一次去蓝惜槑家,爷爷摸索着掏出一罐“红牛”硬塞给他喝,看着小女孩渴望而躲闪的眼神他鼻子一酸:这是特意为他留着的,只有一罐!塞给小女孩一百元钱后转身离开,他怕这份纯朴得让人“心疼”的情谊让他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我一定要加倍努力,贫困群众没有脱贫,决不离开”他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汉下村贫困群众41户174人,正是这样想办法“赖熟悉”,找机会“赖亲密”,让他知道了每一户住房的朝向和面积,能说出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姓名和情况。当然,在家的所有困难群众也都认识他、熟悉他。同时,对于汉下村26户档外五类人员,他也同样能做到带得了路、认得清人、说得出情况。他以前在乡镇工作时,有人评价一位不摆架子、比较亲民的领导:“他呀,就是看到叫化子走进大门,都要过去问下做什么”,在他听来,这才是对基层群众应有的真情实感。在汉下村工作,他多次走进92岁瘫痪在床四年的老党员家中看望;在得知贫困户夏圣才儿子死亡时,第一时间去他家慰问;在带着患有帕金森病的张正生来县城办残疾证时,替他擦去嘴角的口水……“我也是个山里长大的孩子”,在做这些事情时,他真不记得自己还是个“城里的干部”,这也让汉下村群众对他这个“乡下书记”更亲近,更信任了。

“我要当个更加称职的乡下书记”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不少干部既怕更烦,有些人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怎么办?发脾气骂娘?赢在和气,死在脾气。他一方面向单位求援,一方面多方沟通,平稳完成各项扶贫工作任务。此外,有个别群众也是“话难听”,比如有一次去给贫困户雷某友家挖化粪池,结果他一句“又不是我要你们来的”,把在场的人气得半死,但是“不能做一场人情失一场人情”,还是要耐心细致做工作,付出汗水总会有收获,一切向前看。

贫困村项目多,规定第一书记必须参与并签字。他有一定的项目建设经验,对于一些明显不合理的项目预算,他会及时提醒,尽量调整,以免群众说“闲话”。有些群众家庭条件不差,三天两头找他要当贫困户、想吃低保,对于这些“会叫的孩子”,他从不含糊其词,往往是口气委婉、语气坚决地解释并拒绝。时间一久,群众都知道他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乡下书记”,他说的话更有份量,也更有人听了。

面对未来,吴能永踌躇满志:通往山上的路修通了,早年的6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可以复垦补种了;“莲乡赏莲”主题农家乐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具备打造条件了;油茶低改奖补项目有望让汉下村2万多亩山林变成“金山银山”了,这些“大有可为”,让这位略显腼腆的“乡下书记”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眼里饱含着对汉下村未来的期待……

猜你喜欢
贫困户群众工作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不工作,爽飞了?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选工作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