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我们风华正茂

2019-12-01 06:11李云
诗歌月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诗心月刊新诗

李云

吴歌缠绵,楚辞瑰丽,吴头楚尾的安徽,注定要以歌辞的花朵缀于历史沧桑虬曲的枝干。“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山鬼依然在楚地的迷蒙月色中含睇宜笑,吴歌依然在民间的深巷中曲折回旋,描摹情感和人性的幽微之光。它們的火焰,或光华,或芬芳,它们的歌韵,或背影,或落英,总要以不绝的缠绵深邃,在每一个春天由地下醒来,赶赴一年一度的春风。新的时代,新的歌吟,由徽人滥觞,由徽人高举火焰,效夸父之逐日,成普氏之盗火,不亦宜乎?

往事越千年,千年太久,难以尽述,且言中国新诗的安徽之路:从1917年胡适之《白话诗八首》肇端,新诗兴焉;到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新诗成熟,并以其语言的现代性、表达的现代性、表达对象的现代性,一路领跑中国新诗;再到陈先发以宏阔深沉遥追楚辞的《九章》摘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桂冠,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安徽诗人不负这片热土的滋养,一直勇立潮头,屡发新声。

毋庸讳言,安徽是中国诗歌的重镇,而《诗歌月刊》则是中国诗坛的重要阵地。2017年,在全国诗歌报刊网络联盟、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联合评选“百年新诗贡献奖”中,《诗歌报》创刊主编严阵荣获“百年新诗编辑贡献奖”,这是对《诗歌月刊》的肯定,是对它园开诗界,集结八音齐鸣的礼赞;是对它鼎立诗坛,唱响铁板铜琶的加冕。

让我们重温那些光荣岁月吧,让我们感受那些诗歌中重金属般的阳光,金黄的麦子,大地的恩慈和母亲的泪水吧!她的履历,须以九万里崭新的云天为背景,由嘹亮的鹰翅,挂出清凛的风来招展发布。

1984年9月,《诗歌月刊》前身、国内诗坛第一张大型诗歌类报纸《诗歌报》试刊号于安徽面世,扬起“青年性、探索性、公正性、信息性”的风标,以繁荣诗歌创作、培养诗歌新人为宗旨,以正气、锐气、大气,育诗苑桃李,开诗坛风气。一时俊彦汇集,歌声遍布河岳。

1985年9月21日至1987年3月6日,《诗歌报》四次推出“崛起的诗群”,诗神不吝以荣光加持,星光熠熠,璀璨天宇,大批青年诗人现身于江湖。1986年10月21日,《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发表诗歌群体20家、宣言18篇、含北岛在内的作者27人,在先锋诗界彰显出推波助澜的号召力,最高年发行量达10万份。《诗歌报》,一纸风行,荣耀新诗。

1990年1月,《诗歌报》更名《诗歌月刊》,以更大的容量,以更大气魄和胸怀,更多的栏目,更深的思考,构筑中国诗歌的雄心和梦想。在全国诗歌版图上,她以纯正、先锋、争鸣的精神品质,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与北京的《诗刊》、四川的《星星》成三足鼎立之势。

与每一年春树一起不动声色绿着的,还有层出不穷的诗人和诗心。他们的书写,替人间留住比照片更有意味的记录,并在与造物比拼智力的角逐中,摘取预言的吉光片羽。时间翻过千禧年的山峰,并将继续前行,人类的生活因为诗歌而具有神性的光芒、意味和意义。《诗歌月刊》一直在场,就像月光和大地。

2018年,《诗光璀璨——百位诗人(诗歌月刊)头条手写体典藏》出版,以文字标本和诗心版图的方式,在诗意之外,在文本之外,显现诗神眷顾的“那一刻”,“那一个人”的状态,他描摹的世界的状态,以及字迹的肌理中,诗情的喷涌或嚎啕。那来自“最初”的悸动犹如大风,让每一只诗心芦苇上的蜻蜓震颤不已。

今天的《诗歌月刊》秉承“独立、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刊理念,弘扬“先锋意识,中国精神”,已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阵地。

35年风流迢递,35年芳华满枝,35年风华正茂,《诗歌月刊》在安徽省文联的正确领导下,35年来,以“青年性、探索性、公正性”和民间立场,为中国培诗土、存诗心、育诗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诗人,引领了一次次新诗创作的热潮,并将继续引领每一年的花朵,跃上虚位以待的枝头。

诗光灿烂正当时,重整行装再出发。《诗歌月刊》正在时代与个人、传承与创新的坐标轴上,锐意前行——

她将继续与时代同行,为现实发声。在创刊时,艾青、冯牧曾为《诗歌报》题词:“诗应当是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生活的结晶。然而,诗首先应当是诗。”在这热切的呼唤下,它一直根植时代,观照现实,曾开设过书写现实题材的“大屏幕投影”专栏,发表过众多有着时代呼吸、现实体温的诗歌。它始终认为:诗与时代密不可分,杰出的诗人总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表现者,那些声称不为自己时代发声的诗人是可疑的。一个诗人不能总是满足于营造空中楼阁,不能一味沉浸于海市蜃楼,而要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绘出时代的精神图像、生活的肌理和人心的纹路。诗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把天下苍生的悲喜,揽于自身,去为他们解脱悲苦而长歌当哭,去为他们的欢欣鼓舞而笔走长虹,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时代印记、有筋骨、有力度的诗歌。而今,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及物”的写作立场,用诗歌去拥抱新时代、见证新时代、书写新时代。

她将继续与青年同行,以先锋探索发声。自创刊以来,《诗歌月刊》一直以青年性、探索性、先锋性,集结青春诗歌方队,激发民间诗歌活力,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朝气。中国新诗百年以来,一直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致力于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诗歌。她始终认为: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诗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美学风貌,有着自己的写法和艺术追求,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气象。诗人要保持一种倾听者的姿态,探索现代汉语书写边界,让诗歌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同时也逐渐显示出整体性的现代美学典范。今天,新时代的中国经验、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无不赋予诗歌更加丰富的可能性。我们更需要增强对诗歌创作规律的探索,在观念和手段、内容和形式的融合上进行创新,丰富诗歌的精神维度,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让新时代诗歌不断焕发新生机。

她将继续与世界同行,坚持中国发声。《诗歌月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在诗歌的世界语境中坚持汉诗表达,弘扬中国精神。她始终认为: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背后都站着伟大的传统。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诗歌语言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拒绝传统文化的源流,诗歌创作势必会缘木求鱼。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的视野上,才能更清晰地看清世界诗歌的现场,才能更加准确地看清自己的来路和去向,才能找到我们的先民用方块字描述世界的初心,找到藏在汉字里天人合一的钥匙。

她将继续与诗心同行,坚持真诗写作,坚持真诗内核,坚持诗必战栗人心,必照亮事物的内部,必澄明万物的真理,必温暖炎凉的人生,必予生死以答案,必予时间以意义,必于不可挽留的现实之外,建立起永不凋零的精神家园。于是,她必坚持陌生化,坚持对平凡的物象、平常的语词的巧夺天工,必要求诗人孤独、寂寞,必拒绝哗众取宠的“新潮”,拒绝似是而非的“主义”。是的,“诗首先应当是诗”。

面对新时代,我们有责任选出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的好诗。推出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骨的好诗。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前途迢迢,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千灯互照,关关交彻,一起呵护这个诗性的火把,风雨兼程,迎来属于我们的美好日子,重铸属于我们的辉煌!

35岁,我们风华正茂!

猜你喜欢
诗心月刊新诗
张应弛
画与理
独酌
偶感
画与理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画与理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夜路吟
马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