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的隐性机制: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

2019-11-30 04:04刘斌付宇含周小雪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娱乐化

刘斌 付宇含 周小雪

摘 要: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其生成机制,但建立在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基础上的产生机制却不易察觉,本文由《娱乐至死》谈起,指出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致使人们道德认知窄化、道德情感弱化、道德行为受限,从而产生道德冷漠。然而,德育不能冷漠,德育可以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建构个体共情和实践道德行为的途径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拒绝道德冷漠。

关键词:道德冷漠;电子媒介;娱乐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的发展等,道德冷漠现象产生于现代社会且逐渐弥散,由冷淡的态度到责任的推卸,俨然演化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不断撕裂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联和社会稳定的人情基础,引起了社会成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的论述

电子媒介的最初形态主要表现为广播、电视等,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推陈出新,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然而,由电子媒介所衍生的娱乐化浪潮成为了电子时代的突出特征。

由电子媒介所架构的现代社会中,娱乐化成为了精神文化世界的第一位。由此,“结构性非道德”隐蔽的存在于电子媒介当中,现代科技对道德构成了内在的、结构性的冲突。此外,电子媒介的内容与传递方式暗含意识形态与价值输出,不知不觉中人们的观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电子媒介的娱乐功能带来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电视的娱乐文化提出了批判,认为由电子媒介所传播的政治、体育和教育等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娱乐化属性,一切内容都变成了娱乐化的附庸,而人们成为了娱乐致死的物种。

(一)“媒介即隐喻”

在麦克卢汉看来,几乎所有的媒介都为人们认识世界创造了新的话语体系,提供了一种不被人们轻易察觉的认识方式,因此他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不过,在一定程度而言,信息客观描述和说明了世界,带有主观偏见的媒介并不能被视为信息。所以,波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即隐喻”,他认为虽然媒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是独特的,因为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由它所影响却又常常不被注意而忽视。由此,波兹曼道坚信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其定义世界的方式是隐蔽而有力的,因为媒介的这种隐蔽的方式让人们无从察觉,所以大家便心甘情愿、悄无声息的被媒介改变——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我们对于自己的改变却未曾知觉。

(二)“媒介即认识论”

媒介作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在波兹曼看来,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同认识真理的方式是紧密联系的。在以口语为主要交流方式的文化世界里,人们依靠记忆的方法、口语化的表达形式来发现和揭示真理,如谚语和成语。这种表达的方式构成了思想自身的内容,换言之思想存在于表达方式之中,没有这些方式,外延性的思想便不再存在,如果换一种表达,其思想内涵就有可能变异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印刷术出现极大替代了口语的表达方式,文字相比于口语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因为文字相较于口语具有长久保存的特点,所以波兹曼认为文字比口语更接近真理。从口语到文字的转换中,人们认识真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那么,发展到电子媒介时代,人们的认知方式又是怎样的呢?书中对电子媒介的认知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电子媒介具有了娱乐化功能,其传播的内容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当所有内容都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时,问题便出现了。

当印刷媒介逐渐式微、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占据主导时,人们的公共生活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公众对世界的认识变成一种娱乐化的认识偏向,公共话语的严肃性遭到解构;娱乐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成为主导,非理性的情绪开始笼罩着这个社会。而可怕的事实是:娱乐化倾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多个领域,整个时代都处于娱乐化之中。电子媒介对公众生活形成了无比深刻的影响,而可怕的是人们对此毫无察觉,最终也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进而出现道德认知窄化、道德情感弱化和道德行为受限的现象。

二、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下的德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作为道德冷漠的隐性机制最不易被人察觉和注意,因其对道德冷漠的作用机制是逐步窄化道德认知、弱化道德情感、限制道德行为,故可借助德育的力量对个体道德冷漠改变提出尝试。

(一)媒介素养的教育路径

媒介素養是指人们在信息时代面临各种各样的媒介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辨别与选择素养能力。媒介素养的养成依靠于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具备意识、辨别并避免媒介传播内容如意识形态、娱乐新闻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密不可分,媒介素养的养成必须借助于媒介素养教育。那么,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需要处理的是媒介批判能力,应让个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学会交互印证,从而抵御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对道德冷漠的助长。德育可以设置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教育,切入路径可为学校、家庭、个人,达成三位一体,最终提升个体的媒介素养,避免电子媒介娱乐化下的道德认知窄化。

(二)个体共情的二次建构

个体共情主要是道德冷漠下道德情感缺失的呼唤,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割裂了个体之间的联系,促使个体本就有限的共情能力减弱殆尽,由此,个体共情的二次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共情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联的一种情绪体验与社会连接,而个体共情的建构即是增强个体感知他人、连接社会的能力,这可以多维度进行培养。从个体内部来看,可以通过角色体验、冥想等方法提升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并在与他人进一步的沟通相处中学会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时刻谨记电子媒介对个体共情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与破坏。换作个体外部的话,社会氛围与他人影响则显得十分重要,宏观层面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适当控制媒介娱乐化的趋势与影响,微观层面则重在重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连接。通过个体内外部的多途径实践,在个体共情的二次建构之间,其道德情感也得到不断提升,这为道德行为提供了可能的基础。

(三)付诸实践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当个体具备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后,理所应当的付诸于道德行为,但现实的复杂远远超出设想的轨迹:许多个体即使具备道德认知判断、道德情感共鸣,而道德行为表现上却仍为旁观者,这是为何?在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之下,个体道德行为的实践具有代价性与舆论性,这增加了道德行为本身的实践成本,无形中造成个体压力。基于此,道德行为的激发与养成可从两个维度进行努力,个体外维度主要是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氛围,降低道德行为成本与代价,甚至转化为榜样或楷模;个体内维度而言,至少可以做到个体见义勇为能力的具备,这本身就具有双重含义:有能力、有勇气,在一个道德冷漠横行的社会中,道德行为的实现首先是需要勇气的,能力也必不可少,二者共同构成道德行为实现的基础。

“媒介即隐喻”与“媒介即认识论”的论述揭开了电子媒介及其娱乐化对于现代道德的冲击与影响,道德冷漠虽已成为现代社会转型与变革中的不良现象与棘手问题,但大众并非无能为力,德育仍是拒绝道德冷漠的有力武器,培养媒介素养、提升个体共情与推崇道德行为,道德终将不再冷漠。

参考文献

[1] 高兆明.“道德冷漠”辨[J].河北学刊,2015,01:1-6+19.

[2] 高德胜.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J].教育学报,2009,03:76-83.

猜你喜欢
娱乐化
主流媒体公众微信议程设置及舆论引导研究
从“王宝强事件”浅析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表达的尝试与思考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反腐报道娱乐化之忧
电视新闻娱乐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