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生 许如根 华鹤良 田银芳 卞云龙
摘 要:针对目前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技能的不足,通过“三段式、四联动”创新实训模式的运用,依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结合新型双导师实训机制,发挥多方联动的优势,依托双向师生互评体制,多元化提高学生实训效能,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农科人才,满足新三农及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
关键词:實训 模式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7(a)-0236-05
Abastract: Express the shortage of practical training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at presen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stage and four-link" innovative practical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Interne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new Dual-Mentor training mechanism, the advantages of multi-linkage are brought into play, and students are diversified by relying on the two-way teacher-student mutual evaluation system. Training efficiency, crea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agriculture,the new countryside,the new peasants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uetgy.
Key Words: Practical Training, Pattern; Innovate; Practice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扬州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地方大学,农科专业的发展在全国同类型高等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所培养的农科专业学生一直受到社会好评。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科人才培养遇到新的挑战和困境,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对农科人才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办学规模的扩大与教育资源的短缺,需要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实训模式,满足学生专业认知、实验实习、创新创业及学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需要,利用“三阶段、四联动”的创新实训模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依托新型双导师团队打造能够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重大环境和生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以及县域经济等方面的高素质特色农科人才,使学生在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创新实训模式的构建
1.1 利用“三阶段实训模式”满足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需求
本科四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对于农科专业学生而言,过去的实训体系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农科人才的需要。农科人才培养应当从产中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整个产业链覆盖,实训体系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需要按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及特色化培养目标构建新的实训体系。针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依据学生成长实际需要,构建“三阶段”创新实训模式,建立完整的实训体系和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
第一阶段的“感知实训”:为基础教育阶段或通识教育阶段,实训对象为一、二年级学生。通过整合学院、企业及社会资源,组建具有特色的双导师实训指导队伍,重点解决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态度及专业目标,提高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热情。针对农科专业学生生源复杂、专业思想不稳、专业目标不明确,通过选择学院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专家教授、企业具有丰富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专业管理者及社会优秀校友代表组成双导师团队,在学院学工处统一动态管理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构建信息畅通、交流灵活、彰显特色、简便高效的互动交流平台(如微信、短信、QQ、校园网等),通过专家座谈、杰出校友经验交流、企业导师经验介绍,突出“引”的效果。其导师团队组成要求是:以学院负责教学的领导、学工处负责人、学院院士、学术带头人代表、杰出教师代表、杰出校友代表组成(10人以内)学院方导师队伍;以企业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及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组成(5人以内)企业导师队伍,由学院学工处统一组织安排。目标是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树立正确专业发展观,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的“验证实训”:也称专业实训阶段,对象是二、三年级学生。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育,解决学生知识点系统性和连续性问题,将现场验证和远程验证有效结合,克服实训成本高、季节衔接差的不足,有效借助智能信息平台,实现师生实时、实地的互动交流,提高知识解疑效能。第二阶段双导师团队突出学院方面知识传授特质和企业实训现场指导特征。通过学院筛选相关专业任课老师组成教学导师团队,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训知识点的对接、辅导、交流;企业组成由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实训现场指导管理、数据采集、信息传送、场景再现、图文影像资料的制作及学生点对点的互动交流,由学院学工处统一组织和管理。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验证实训,特别是学生处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期间的农作物生长实训知识点的衔接,由企业导师对实训现场拍摄影像资料、现场传输并与学生实现智能手机在线交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
第三阶段“发展实训”:围绕学生本科毕业后的不同选择,实行差别化、个性化的发展实训。本科四年学习后,学生面临多种选择,继续学业(读研、读博)、就业、创业等多元化发展,决定了大四实训工作需要多元化、实用化。构建以学院就业指导经验丰富、创新创业带头人及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发展导师队伍(一般为8人以内),具体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科学研究辅导及就业实训对接、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和实训效果评价;企业组建以经营部门负责人代表、从事教学科研服务的技术骨干及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主的发展实训导师(人数在6人以内),主要承担学生顶岗实训、创新创业组织安排及科学研究服务等。学生通过顶岗实训,按照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和经营,掌握就业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创新创业学生依托企业资金、场地及设备优势,选择适宜项目进行创新创业实战训练,参与有关竞赛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介入重点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实践,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要点和方法,满足学生后续升学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增强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准。
1.2 运用“四联动”机制确保实训效果的取得
1.2.1 校企联动
现有校企合作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存在重形式、轻实质,启动易、持久难,各自为阵[8]。只有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联动模式才能将校企从机制和内容上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运行、统一管理和考评。通过学院与企业共同组建以学院学工处为主的统一管理和运作机构,按照人才培养实际要求,从双方筛选导师组成团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统一考评。学院侧重师资、人才、技术方面优选教学型导师;企业从技术、经营、生产和管理方面筛选实训导师。双导师是围绕学生阶段发展特征进行合理配置,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每学期考评一次和微调。学院优先从所培养的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并在设备投入方面考虑企业利用和学生实训需要,合作和帮助企业申报有关项目,合理分配项目经费的使用;联动方的企业在经营、场所、设施、人才及资金方面给予学院人才培养支撑。
感知实训阶段,校企联动的重点在突出学院方面和企业的引导功能,通过培训、座谈、参观、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学农、爱农、为农。
验证实训阶段,校企联动的重点是完成教学与实训的对接及学生疑惑的及时解答。学院方面在突出专业知识点教学、辅导和实训对接的同时,全程关注学生实训效果的掌控;企业在突出学生现场实训的同时,加强与学院导师的沟通、协调,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实现互联互动交流和对接,在降低实训成本、提升实训效果方面做实做强。
发展实训阶段,校企联动重点是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目标需要。学院侧重就业培训、创新创业指导和科学研究辅导;企业承担学生顶岗实训、创新创业实训和竞赛、组织协调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发挥企业管理团队和资金优势,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保障。
1.2.2 师生联动
农科专业的实训主要面向田间,相对远离校园。“教”与“学”的严重脱节是导致实训效果不足的根本原因。扩招后的现状是教师满足于课堂教的功能,而学生后续知识点的消化缺乏有效对接,加之目前年轻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状况,完全依赖学院教师完成学生的实训,效果难以保证。发挥企业导师的实践优势和学院导师的教学优势,借助多种信息平台,加强与学生的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能够克服学生知识消化及时性问题。
感知实训阶段:师生联动主要体现在导师的“引”和学生的“学”。以学院领导、杰出教师代表、院士代表和杰出校友代表组成学院方面的教学导师团队,侧重学生专业理念、专业思想、专业意识的引导和专业前景信心的树立;以企业领导、专家为主的实训导师队伍,承担引领学生参与现场指导和互动交流,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科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学好专业的意识和信心。
验证实训阶段:师生联动突出对专业知识的验证需要。以学院专业课程老师为主的教学导师团队,强化专业知识的教学点和面,进行实训的对接,发挥年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优势,克服年轻教师实训经验不足的缺陷,借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导师团队在实训方面的指导优势,指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验证实训。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互联网、微信、QQ、校园网等)采集现场图文、视频进行传递与交流,实现导师团队与学生的及时联动交流,满足学生对知识点和知识面的不同需求[9]。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大田实训计划,按照作物类型划分兴趣小组,进行主要农作物的跟踪实训和模拟高产高效栽培。企业导师凭借生产管理的经验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克服学生暑假、寒假等无法现场开展实训的难题。通过定期、定时和现场直播的形式,采集图片、数据及视频等上传到微信平台、QQ群、校园网及短信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互动学习和疑难解答等,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实训需要、简化了实训程序、降低学生实训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發展实训阶段:师生联动突出学生发展的需求,设置就业组、创新创业组和科学研究组进行差别化实训。学院方面组建以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和科学研究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为主要成员的引领导师团队,突现卓越、超前、示范的作用;企业组建以生产部门负责人及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指导导师团队,具体负责学生的就业顶岗实训、创新创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通过构建导师与学生的智能手机信息平台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发展实训阶段的疑问,确保实训效果的取得;导师通过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结合,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指导需求。
1.2.3 现场与远程联动
农科专业实训更多需要的是现场参观、观察、农事操作及现场管理等。远程实训是作为实训的补充和提升。对于不同实训阶段其现场与远程的联动程度存在差异。
感知实训阶段:现场实训以座谈或现场参观为主,通过聆听和现场实地感受,了解和体会专业发展及农业企业的发展。远程主要将需要学生了解的专业知识信息、现代农业发展展望及不同发展模式,借助现代智能手机平台实现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企业也可将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通过信息平台远程传递到学生智能手机,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农业企业发展信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验证实训阶段:目前农业院校的实训场所远离校区本部,所有的专业知识验证实训全部采用现场进行,学生实训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明显提高,加上课程教学时间与作物生长季节无法完全同步,学生寒假、暑假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假等,仍采用过去的一套实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实训环节要求。现场与远程联动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将必须学生现场实训的内容安排学生现场进行实训,对于了解和观察记载的内容及生长过程的观察项目可以采用远程传送(由实训基地导师进行)到学生智能手机,由学生了解和决定是否需要到现场再次确认,提高学生学习的及时性、实效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发展实训阶段:现场与远程联动机制满足学生基本实训要求的同时,能够使得学生及时跟进实训过程、发展趋势、业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办法,确保实训效果的取得。
1.2.4“互联网+”的双评价联动
为确保实训效果的取得,及时掌握学生实训的动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在学生实训的不同阶段引入“互联网+”的评价机制,让导师、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实训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不足,及时跟进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实训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导师适时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点评和考评,学生实时对教学导师、實训导师进行效果评判和建议,促进导师改进指导方式、完善指导内容、提升指导效果,有利于学院、企业依据实时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导师队伍完善和调整[10]。
2 创新实训模式的实践
2.1 依据学生阶段发展特征确立不同的实训模式,促进学生实训效果的提升
大学本科四年,学生经过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及毕业实践实习。其实训工作包括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程实习、生产实践、实验室实验及毕业实习等,随着学生本科毕业后发展趋向的多元化(就业、创业、科学研究及继续升学等),传统的实训模式面临挑战。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确立相适应的实训模式,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技术,构建完整的实训体系,有利于学生成才和成长。
(1)围绕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训模式创新重点是强化学生专业意识、专业兴趣和专业理念的培育,通过感知实训模式的运用,让学生增强对专业理解、提高专业兴趣、确立正确专业态度,培养学生学农、爱农、为农作用明显。具体方法是通过组建学院导师团队(以学院领导、优秀教师代表、工程院院士及杰出校友为主)进行“引导”,面对面的座谈、经验介绍和互动交流,使学生亲身感受专业发展的前景和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利用校内企业成熟和成功发展的专家实训导师团队的现场介绍、参观、交流,提升学生学农、爱农和为农的信心。学院领导的展望、院士的教诲、杰出校友成功经验交流及企业发展现状的鼓舞,提高了农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专业发展信心、明确学习方向,为学生今后学好专业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提高“引导”工作的目的性和效果。
(2)基于专业教学和学生专业知识融通的需要,确立2、3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训为验证实训模式,重点是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贯通、应用和创新。通过组建以学院精干专业课程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导师团队,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辅导及实训衔接;将具体的实训指导工作交由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实训导师团队开展具体的实训指导。提高“教”的成效和“训”的效果,克服过去单纯由任课老师“教”“训”的总览所带来的弊端。由于目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实训工作相对薄弱,其根源是目前高校的教师招聘侧重学术成就,忽缺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导致教师重“教”轻“训”。验证实训模式采用发挥专业教师“教”的特长,利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训”的指导特长,将学生的专业实训落到实处。同时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智能手机等,将学生的实训实现现场与远程相结合,将必须现场实训的内容采用现场实训,将观察和了解的内容通过远程视频交流方式完成,提高了实训的及时性和降低学生来回实训的成本,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互动交流和学习。
2017在企业冠名的“扬大康源杯”蚕豆、甘薯营销大赛活动中,学生就农产品的营销策划、营销模式建立、营销理念及营销方式选择等进行了实战演练,创新能力和智慧得到激发,市场直销、网络销售、微商、互联网+电商等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采用、销售成本的控制、销售额管理及利润保证方面有了切身体验。通过营销经验的交流和评比颁奖,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从种植、管理、收获到营销的辛劳和快乐。
(3)针对多元发展需要的四年级学生,通过应用“发展实训”模式,促进了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信心增强、科研水平提高和继续升学能力增长。
按照就业、创业、研究和升学组别,安排学生进入发展实训。学院选派以就业指导专家、学院领导和重点科研组负责人组成的导师团队,侧重对学生就业、创业及科研进行指导和工作协调;以企业派出的经营实体负责人、高级职称专家为主的导师团队负责学生顶岗实训、创业实战实训及科学研究技术协调等,并在场地、人员、信息交流及资金方面予以确保。学生毕业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高出平均2个百分点。企业出资30万元设立的创业创新资金,有效资助6名学生开展围绕“油菜机插机械设计及机插油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创新创业竞赛,该项目先后荣获2017年扬州大学“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7年“新农菁英”江苏省大学生涉农创新创富大赛金奖,2017年“‘枫泾-巨如杯大学生智慧农业创新创业大赛”获二等奖,2018年全国农科学子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上获特别奖。
参与遗传基因组学、作物生理栽培重点项目及作物精确定量栽培3个重点科研研发项目12名实训学生,从课题立项、实施、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论文写作与发表等一系列过程全程参与,就研究方案资料查询、方案形成、项目申报、试验开展、数据收集与整理、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及课题结题等进行系统了解,从中学会研究、能够研究和熟练研究,9名学生先后在不同期刊上参与发表学术论文7篇,11名同学考取了本校和校外研究生(其中中国农科院2名、中国农业大学2名、南京农业大学2名、华南农业大学1名)。
2.2 新型双导师模式,提升了学生实训效果
(1)以需设“导”、分类设“导”,提升了导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实训效果。新型双导师机制突出导师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效果性。以融合发展模式建立的双导师制,克服过去独立而设、各自为阵的不足,在融合模式下统一由学院学工处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提高了目的性和实效性。
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通过配制学院以领导、专家、校友代表为主的导师团队,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明确专业要求、增强专业意识、培养专业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以理说服、以情打动、以景体验;融入企业领导、经营负责人及高级专家代表组成的导师团队,侧重成功经验介绍、企业现场参观、学生提问交流,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树立专业发展信心。
当学生步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需要的是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的有效结合,强化知识点的验证学习和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双导师团队侧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的能力和验证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学院遴选精干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辅导和验证实训的对接,发挥教师专业教学优势;利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实训指导导师队伍,强化对学生现场和远程的实训指导,发挥他们的实际应用和生产管理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及智能技术,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系统化、完整化专业实训需要。
对于面向未来发展需要的大四学生,针对多元化发展需要,通过选拔就业指导专家、创新创业指导专家、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等组成学院方面的导师团队,全程、系统开展对学生的就业培训、指导,创新创业组织、管理和竞赛辅导,科学研究组织和管理;企业选派主要经营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导师队伍进行学生就业顶岗实训、创新创业演练和辅导、科學研究协调和技术服务,人员、场地、资金等保障体系的安排等。确保学生实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实训的效果。
(2)统一管“导”、网上评“导”,提高了导师的指导效果和能力。实行由学院学工处统一组织、管理的导师团队,目标明确、分工合作、加强沟通、优胜劣汰。过去在双导师机制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目标,重在形式、缺乏沟通、各自目的,导致流于形式。统一管理和运行的双导师制,从导师筛选、导师任务、导师组织、导师考评及导师管理,形成系统方案,确保导师的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提升了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质量。通过网上“评”导,强化了对导师的要求和检查,有效推动双导师机制作用的发挥,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3 “互联网+评价”机制,增强了实训效果的取得
通过对导师“导”的效果的网上自评、互评及学生评,有效促进导师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效果的取得;学工处通过收集日常学生对导师的评议和每学期集中一次的学生网上评价,集中各位导师的履职情况进行工作组评议,最终确定下一学期导师队伍和结构。对部分教师因私因公出国留学、蹲点挂职锻炼及其他因素,不能有效承担导师职能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了教学、实训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导师在指导、沟通、交流及互动环节通过“互联网+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对每位学生的实训进行点评和成绩考评,给出日常成绩和综合成绩,并对实训报告进行导师组评议,最终给出学生实训成绩单。
3 结语
农业人才质量不仅事关我国农业未来参与世界竞争力问题,更事关三农及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合格、实用的新型农科人才非常重要。
扬州大学围绕卓越农科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战略,采用“三阶段、四联动”的创新实训模式开展农科专业学生实训取得良好的效果。独特的双导师机制满足了学生不同阶段实训特性的需要和综合人才培养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有效性的要求,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手段,引入双导师团队“一对十”或“十对一”指导和互动交流模式,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的需要;战略性实施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突现优势互补、融合共建、突出特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场和远程联动机制,确保了学生实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克服了教学内容与作物生长季节脱节难题,强化了学生节假日期间实训的衔接和保障;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特色的差别化发展实训,确保了人才质量把控。
参考文献
[1] 谭晶尹,李剑富,徐梅珍,等.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现实困境及路径研究——以ESI学科排名为基准[J].中国农业教育,2018(3):32-42,93.
[2] 高辉,郭文善,严长杰.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108-110.
[3] 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94.
[4] 陈源,张祥,陈德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培养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203-204.
[5] 祝超超,张继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6,3(3):24-26.
[6] 许泉,刘欣.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6):40-43.
[7] 刘春桃,柳松,谭莹.农科类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7(5):47-51.
[8] 俞亚萍.高校教师评价制度:问题检视、成因诊断与优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94(10):104-107.
[9] 石卫林,惠文婕.校企双导师制更有助于提高全日制专硕生职业能力吗?[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8-74.
[10]张灵枝,王鹏程.转变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新生思想的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6,732(26):106-107,154.
[11]许国动.我国地方院校发展的现代性危机:与一流大学比较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87(3):17-21
[12]孙宁,马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共享取向与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84(6):224-229.
[13]李国生,华鹤良,张军,等.利用农忙实践培养特色农科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42-244,235.
[14]李国生,华鹤良,孔佑兵,等.农忙实践对农科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8069-8071.
[15]李国生,陈后庆,华鹤良,等.农忙实践对农科大学生的影响调查——基于扬州大学2010届农科专业学生农忙实践的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