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审美意蕴试探

2019-11-30 14:04王云峰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美学特征

王云峰

摘    要: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散文中的名篇,语言清新,情味悠长,能够很好地体现作者散文的美学特征,有着丰厚的审美意蕴。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天气,在作者笔下连缀成江南冬日风情画卷,联合构筑情境之美。赏读这篇文章,应该从解析文章的结构艺术之美入手,赏景玩情,探寻和体会文章的情境艺术之美。

关键词: 结构艺术    情境艺术    美学特征    审美意蕴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以巧妙的构思和精妙的景物描写呈现出江南冬日特有的美。解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着眼于其行文艺术,从谋篇布局入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鉴赏景、玩味情,探析文本的审美意蕴。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艺术之美

郁达夫的散文十分讲究结构布局,这一点在《江南的冬景》中有明显的体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天气,在作者笔下连缀成江南冬日风情画卷,在烘托映衬中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为我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在画面的排布上,作者是依照时间顺序描绘的——“曝背谈天”是在冬日的清晨;享受“寒郊”美景的“恩惠”,是在“风和日暖的午后”;“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描摹的则是冬日的傍晚图景;最后一幅“江南雪景”,竟又是从日暮到到清晨转个轮回。如此,景物描写按照时间顺序,大循环里套着小循环,小循环连缀着大循环,形成一种回环映照的结构。可以说,《江南的冬景》是作者以“冬景”为文眼,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剪裁、加工和布局。所谓文眼,就是指作者经过艺术性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这个“焦点”,不是像山水游记那样以游踪为线索组织文字展现的,而是以“印象”的“重现”构筑,以时间的排布表现的。作者正是抓住时间这条线索,将多个景物“片段”关联起来,从而实现对江南冬天特点的个性化展现。此为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不可谓不精妙。

在描绘画面的选择上,作者以不同天气为区分,全面立体地呈现江南冬天各方面的美。“曝背谈天”和“寒郊散步”是晴天的景致,与“微雨寒村”和“江南雪景”共同呈现江南冬天“晴”“雨”“雪”三种类型的景物特点,涵盖了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维度。前六段写“晴”,文章最后两段与之遥相呼应,将作者的感受接续下来,甚至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晴和”的挚爱。两者之间,作者插入“寒霖”和“冬雪”的描写,并以“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也没有雪的过一个冬”承上启下,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扯回“现时”之中。这样,“晴”→“雨”→“雪”→“晴”,又形成了一个圆环,与时间上的兜转一样,形成一种结构上的“圆满”。作者这样安排,一方面表现出散文的“自由”与“随便”的“形散”特质,另一方面体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有心”。

在审美感受上,作者以“明朗”和“悠闲”,区分了“阴”“晴”的差异,全面表现了江南冬天的美。很多人会认为“明朗的情调”是贯穿全文的,这个说法不大妥当。我觉得这个“明朗”是单指“晴”时的感受。文中第二段说“总觉得有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的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北方的夏夜,白天的暑气消散,人们纷纷走到屋外乘凉或活动,那是一种与“曝背谈天”一样的“屋外生涯”。虽则昼夜有差,“凉”“暖”异度,但必同属晴空之下,惬意的感受才相仿佛。另一个证据是,文中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表述为“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这个“又”字明显将感受从“明朗”切换到了“悠闲”。前面“曝背谈天”和“寒郊散步”两幅图景展现江南冬天“明朗”的情调,后面“微雨寒村”和“江南冬雪”两幅图展现江南冬天的“悠闲”境界,层次分明又相互映衬,不能不说作者在构思上的巧妙。

二、具体赏析文章的情境艺术之美

在解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人习惯于把文中的景物归纳为几幅“图”——“曝背谈天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和“冬日散步图”。有人认为“冬日散步图”主要是描述而不是描写,不能称其为“图”。还有人认为“曝背谈天图”用笔过于简省,可以忽略不计。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赞同对“冬日散步图”的判断,若这也能用“图”来定位,恐怕是有些不合适的;“曝背谈天图”虽然描绘笔墨很少,但还是有“画面感”的,不妨将它和“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江南冬雪图”放在一道,共同探索它们联合构筑的情境之美。

(一)上下牵带,展现“明朗”情调。

先说说“曝背谈天图”。“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人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只用一句“太阳一上屋檐”就完成了场景的转换,前后形成对比。“灰云”“落叶”“晨霜”所渲染的清冷的氛围,在太阳柔和的光辉中慢慢消融。鸟雀欢叫,水气蒸腾而出,江南冬日的“和暖温润”的特点便在老人和小孩的“曝背谈天”中初露端倪,三个“又”字的连续运用,标示出这是江南冬日晴和的常态。作者通过冷暖色调的转换,配合比喻修辞,视觉、听觉乃至嗅觉的交融,只寥寥数笔,就给大家扯开江南冬景的面纱,将读者引入冬景之美的情境初体验中,可谓高妙。这样的“图景”难道不值得玩味一下么?况且,清早的晴暖为午后“寒郊散步”的图景做了很好的铺垫。体会江南冬天的美,这一幅图实在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来的“寒郊散步图”的描写,作者以“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的住植物”开端,与“曝背谈天”中“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相呼应,既表明了因由,又将视野从街道延伸到了郊外,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饱含生气的画面。红色的叶,雪白的桕子和芦花,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在“风和日暖”之中,“青天碧落”之下,满眼的生机。在这幅画面中,作者抓住了很多典型意象,调动感官体验,用鲜明的色彩,将摄入眼底的景物以高超的笔法再现,使人读后有恍若身临其境之感,万般熨帖。作者写景状物,融注了细腻深切的主观感受,“象”融合了“意”,又付之于“言”,以自身的审美体验创设了独特的审美情境,将人不觉带入画面,能很好地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艺术上的造詣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外,描绘画面之后,作者还引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虽然当时的译法远不如现在通译版本那么余味悠长,但足够让人打开想象的空间,触摸江南冬日的脉搏。这些笔法若不好好揣摩体会,则真是可惜了。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美学特征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
化妆品外包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