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波 于长福 赵国朋
高校校办企业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补充高校办学经费等责任,其不同于社会企业,也不同于高校的管理部门。随着校办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对于校办企业的长久运营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发展为现代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高校校办企业在公司治理和设置内部控制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校办企业普遍存在着监管模式模糊、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校办企业经营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办企业凭借着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校办企业的经营类型有很多种,涉及各个领域,最主要的还是以科技企业为主,相较于社会企业,校办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经营管理方式的特殊性。虽然校办企业是独立法人,高校只是以资金为纽带间接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通常情况下,高校往往将校办企业作为其下属机构,把持了部分的校办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权利,用行政化的思路来管理企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必须报高校并由校领导决定,而且还需要按照高校的议事程序来进行决策,这就导致了校办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特殊性。
2.与高校关联的复杂性。高校的校办企业是由高校独立出资或者部分出资成立的,依托科技成果转化而慢慢发展壮大,高校负责或者参与其经营和管理,拥有实际意义上的所有者权益。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其他管理者的任免权归高校所有,由高校进行任命或者委派。校办企业的人事、财务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与高校保持着复杂的关系。从无形资产来看,大部分校办企业都以高校的名称冠名,这样校办企业就拥有了高校的无形资产,并顺理成章的得到高校带来的社会支持和信誉。
3.经营管理目标的矛盾性。作为高校的重要一部分,校办企业担负着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端人才和服务地区经济的使命。这一价值目标决定了其经营目标不是一味的强调最大化的利润。但同时作为社会企业,必然要有商业经营的目标,从事行业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利润的高低也是衡量校办企业的一个标准。这一目标又决定了其商业属性,两种属性构成了校办企业发展的内在矛盾。
二、校办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产权模糊,权责不明。校办企业既是一个拥有独立法人、自负盈亏的单位,同时又必须服从高校归口单位的管理,校办企业的双重身份,导致校办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产权结构划分不明确,工作内容不清晰。高校对企业的监督在实际执行时,究竟应该监督到什么程度,是否应该和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重叠等,都存在责权不清的问题。依照教育部高校产业建设规范化的标准和要求,大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但高校的大部分经营性资产并未划拨到位,使得一些校办企业存在资金短缺、经费不足等问题。同时高校依然把持着校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人事任免权,通过委派负责人、高管甚至中层管理人员等渠道,控制着校办企业的管理权,更加增强了企业对高校的行政依赖性。
2.监管不严,监督不足。长久以来,校办企业在高校的发展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多,监管制度欠缺。通常来讲,企业的监督由内部审计部门和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来共同完成,但是很多高校的校办企业缺乏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有内部财务审计和纪检等监督部门,也没有明确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和权限,导致不能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监督作用。
3.管理失范,缺少激励。高校校办企业的管理层一般都来自高校,“行政化”管理色彩颇深,企业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也不完善,管理层的薪酬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公司的经营业绩、利润上缴等指标关联不大,使得管理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放不开手脚,不以最大化的企业价值为己任。
4.缺乏共享,沟通不畅。通常情况下,一所高校的校办企业跨多个行业领域,达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但是这些企业都是相对独立,企业之间彼此也不了解,优质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从长久来看,不利于校办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对于顶层的资产经营公司,下级的非控股、非全资企业除了完成上缴利润任务外,经营方针、经营战略、投资决策等重大事项都由其自己决定,资产经营公司也只是负责统计下属企业合并报表等基本信息。同时,单个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5.风险失察,评估不足。企业如果想要内部控制长期有效,风险评估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校办企业而言,固有的思想认为高校是坚固的后盾,这就使得很多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缺乏风险分析和缺少对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常态化程序,更没有应对这些风险的措施,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对更多风险。
三、完善内部管理控制的对策
1.积极推动校企转型,规范管理校企制度。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办学,管理企业和资产监管并非高校的专长,因此推进校办企业转型,探索与高校剥离的道路是校企改革的必然选择。高校要明确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依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的新型管理原则,完善校办企业的资产监管制度,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明确校办企业对高校的责任,制定符合本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各项法规和管理制度,合法经营,规避风险,自负盈亏,避免因经营不善对高校教学和科研造成不良影响。
2.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监督管理意识。高校的领导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的重要价值,提升对校办企业的认识高度,提高监督管理意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定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国有资产和财务数据等方面进行检查,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财务收支的安全性,并对企业的内控和风险进行监督,识别企业内控系统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加强审计人员内控知识的培训,确保内控审计的质量和服务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调整人员知识结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校办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完善的资产管理激励机制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的管理人才,企业的管理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重要性较高、风险较大且需要实时监控运营的企业,应当定期重新配置管理层的人员结构。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制约和激励,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沟通渠道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校办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与管理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内部控制的运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达渠道对提高内部管理控制的效率非常有帮助。而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构建一个针对所有所属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以及长远发展也是有显著作用的。同时,校办企业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国有资产信息化平台,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随时掌握资金动向,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对接起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强化内部风险防控。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校办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风险,所以校办企业应该对一些重要部门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例如对于重大项目,特别是投资新项目或者投放新产品等,必须进行前期的市场考察实践,通过考察论证来规避风险,即使风险真的发生,企业也能做到及时应对。同时,企业的员工也应该树立牢固的风险防控意识,时刻防范风险的发生,并对每一个岗位进行风险评估,加强对高风险岗位的监控,减少出现风险的概率。完善风险管理的机制,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对于校办企业的长久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条件下,提高校办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从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信息沟通等多方面着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校办企业必须摒弃陈旧的观念,站在发展的高度追求创新,协调高校校办企业的有关政策,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不断摸索,确保校办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