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增速曾经连续八年“蝉联”全国第一,形成引人注目的“内蒙古现象”。突出抓好“一线”、“三区”,全面实施“十大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同时,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机遇,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等基础设施,建成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度。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总量为1379亿元;2018年,约为17289亿元。二十年来,从打基础到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再以开放促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始终结合自身定位,谱写出一曲繁荣乐章。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保卫祖国北疆安全的门户。这四个方面体现了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重要性,也是其展现作为的重要“阵地”。
200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提出了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突出抓好“一线”、“三区”,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努力实现“三大目标”,再造新优势,实现新飞跃。“一线”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三区”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开发区、稀土科研和生产出口开发区。“十大工程”是指生态建设工程、交通建设工程、信息网络工程、水资源开发和节水灌溉工程、城市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文化基础建设工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程、生物高技术工程、草原文化旅游工程、农村牧区小康村建设工程。
二十年来,围绕这些重点项目,内蒙古的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新能源、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已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
生态建设是内蒙古最大的基础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指出:“生态建设是内蒙古最大的基础建设,也是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这条线也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线。
草原、森林、沙漠让内蒙古大地充满了神秘色彩,但也一度是这片土地无法言说的痛之所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连年干旱、过度放牧、草原建设和保护投入不足等原因,部分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内蒙古现拥有13.2亿亩草原,约占全国草原面積的五分之一。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孙振云介绍,内蒙古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原,在全国率先完成8.8亿亩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施禁牧4.05亿亩、草畜平衡6.15亿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164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连续三年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在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下,内蒙古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明显提升,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比2010年的37.08%提高近7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30%提高14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内蒙古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连续三年稳定在44%,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力争到“十三五”末,草原平均植被盖度稳定在46%左右。
从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每年减少木材采伐量151.2万立方米,天然林资源保护实现了全覆盖,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的数字显示,与二十年前相比,林区的林地净增约139万公顷。
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森林面积约3.92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4.8%提高到22.1%。
同时,作为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把沙漠、沙地治理作为生态建设主战场,力治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2006年以来,内蒙古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多万亩。五大沙漠周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鄂尔多斯可以看作是内蒙古生态修复成效的一个缩影。过去这里8个旗,7个国贫1个区贫,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好多地方“沙进人退”。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鄂尔多斯大量的农牧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得到了有效保护,获得了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在中央支持下大规模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面落实。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持续大力推进,2013至2018年,累计投入生态保护建设资金830多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十年的投入总和。内蒙古生态已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建设“三横九纵十二出口”交通网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公路建设方面实施“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集宁-满洲里高等级干线公路,国道110线内蒙古段高速公路,国道210线包头-苏家河畔高速公路,国道208线二连浩特-赛汉塔拉公路,加快建设国边防公路和区内重要经济干线公路。铁路以提高运行速度、畅通出区下海通道为重点,建设桑张、呼准、集张、赤大和两伊铁路。民航以发展支线航空为重点,对现有机场进行升级改造,适时建设重点开放地区、开发地区和旅游景区支线机场。
众所周知,西部大开发第一个十年,国家投入了巨资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首当其冲,且效果显著。截至2010年,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电力、公路、铁路三大通道基本建成。公路方面,建成了连接东西部的高等级公路运输通道和乌海至北京的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2176公里;铁路方面,启动了连接东西部的铁路运输通道,新增铁路里程2195公里。电网方面,建成500千伏输变电线路5968公里,初步形成了西起乌海、东至锡林浩特的500千伏主网架。尼尔基等一大批骨干水利枢纽建成。
内蒙古是连结东部和西部的交通要道,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2009年以前,全区12个盟市仅有4条出区高速公路,均为国家规划建设的跨省区高速公路项目,并且全部集中在自治區西部。而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和最西端的阿拉善盟仅有2条一级路、4条二级路和4条三级路与相邻省区连接,不仅等级偏低,并且有的是断头路。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两到三年内,把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大城市的出区高速公路通道全部打通的战略部署。14个高速公路出区通道到北京3个,到长春、沈阳、太原、银川各2个,到哈尔滨、天津、西安各1个;16个出区一级公路通道分别是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各3条,鄂尔多斯市2条,兴安盟、赤峰市、呼和浩特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各1条。2018年8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19.9万公里,全国排第9位。全区12个盟市所在地均通了高速公路,103个旗县(市区)有99个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所有苏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嘎查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到2020年,基本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截至2017年底,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4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覆盖12个盟市,与周边8个省区连通,对俄蒙11个陆路口岸中已有5个通达铁路,初步形成了连接“三北”、通疆达海的铁路运输网络。
高铁建设为今后建设重点。计划2019年11月全线开工的集宁至大同高铁,是自治区接入全国高铁网线路最短、投资最小、受益面最大的线路。预计2020年全区高铁里程达到400公里,2030年达到2600公里。
航空方面,2016年4月25日,乌兰察布集宁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乌兰察布市没有民用机场的历史。至此,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实现了民航运输机场的全覆盖。目前,全区有民航机场29个,实现了12个盟市运输机场全覆盖。预计到2020年,全区民用机场总数达到50个(运输机场20个、通用机场30个);到2030年,初步形成以呼和浩特区域枢纽机场为中心、联通各盟市和重点旗县的运输机场群,以海拉尔、锡林浩特和赤峰、鄂尔多斯、阿拉善左旗机场为中心的4个通用机场群。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西部地区重点推进十大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其中包括呼和浩特至南宁、包头银川至海口2条高速铁路通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是呼包高铁,张呼高铁乌兰察布至呼和浩特段以及新通高铁,运营里程共计386公里。在建的高铁还有呼和浩特至张家口高铁乌兰察布至张家口段、连接赤峰与京沈高铁的赤喀高铁。呼张高铁计划2019年底全线通车。
“三区”建设实现边疆民族地区跨域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开发区、稀土科研和生产出口开发区。“加快‘三区建设,对于推动内蒙古工业化进程,实现资源转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8年11月,内蒙古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2至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各省区市第一,形成了“内蒙古现象”。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赵海东教授分析认为,内蒙古自2000年以来,凭借资源禀赋,GDP增速连续八年居全国第1位,其他总量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速最快的省区,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跨域式发展。
2018年内蒙古经济总量达到1.7万亿元,是1999年经济总量 1379亿元的12.5倍多。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内蒙古能源资源富集,煤炭、风能、太阳能资源都居全国前列,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能资源也很丰富。能源工业占了全区工业的50%。
全区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在国能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通过全球首条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生产线,可以把煤粉变成清澈的柴油、石脑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的中天合创煤炭化工一体化示范项目,每年可转化煤炭800万吨,设计年产137万吨聚烯烃产品。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如今,内蒙古已构建起规模、技术领跑全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2018年底,全区煤炭转化率已超38%。同时,全区积极发展新能源,目前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30%以上,到2025年可以达到40%以上。
此外,内蒙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正在逐渐成形。
落户乌兰察布市的华为云数据中心一期项目,至2018年已有1万多台服务器投入运行,可容纳30万台服务器的二期项目将于今年竣工;总投资200多亿元的京东方鄂尔多斯AM-OLED显示器件项目,2018年二期工程的产量不断提升;2018年5月投产的包头江馨微电机公司,用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的微型变焦马达,体积小,性能好,广泛用于制造手机、电脑、安防、机器人等设备的摄像头。
2018年,内蒙古主要工业产量产能跃居全国前列。2017年,煤炭、稀土化合物、煤制油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云计算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如今,全区云计算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百万台,领跑全国。2018年,内蒙古全区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同时,现代物流、电商等服务业也蓬勃发展,三产增加值比重、增长贡献率“双过半”。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中明确,到2020年,内蒙古新材料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云计算及大数据应用产业、高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核燃料元件产业、陶瓷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要达到25%以上。
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北开南联,承东启西,服务全国,发展自己的指導思想,以向北开放为主攻方向,加大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在今年6月21日国新办举行的《内蒙古“守望相助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发布会上,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小林提供了一组数字:目前,内蒙古的18个口岸承担着中俄之间65%的陆路过货量,承担着中蒙之间95%的过货量。2018年,中欧班列从内蒙古过境2850多列,占到全国近50%。
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有4200公里的边境线,18个边境口岸,其中包括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大型陆路口岸,与周边的俄罗斯、蒙古等国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布小林表示,自治区积极发展泛口岸经济,以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开发开放试验区为枢纽,建设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综合性经济区。根据中蒙两国今年6月初签署的协议,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已成为中国与蒙古国第一个跨境经济合作区。
此外,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内蒙古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与俄罗斯、蒙古国建立了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据介绍,由中蒙两国主办的中蒙博览会,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参与国家达到40多个。内蒙古与俄罗斯已经建立了10对友好城市关系,与蒙古国建立了20对友好城市关系。目前,在内蒙古学习的俄蒙两国留学生有4600多人。
建设稳定和繁荣的“模范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安全、社会进步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保持着边疆安全、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丰富民族工作实践,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第一和宝贵经验,书写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历史佳话。
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巴彦社区,内蒙古民族团结如草原的阳光般温暖。这可以说是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社区里生活着蒙、汉、鄂温克、鄂伦春等共11个民族,住着8957名居民,其中有少数民族7619人,各民族其乐融融、美美与共,到处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甜蜜。
内蒙古通过地方立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多项自治权落到实处。制定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如《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民族教育条例》等;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三个自治旗,3件自治条例和33件单行条例全面保障了这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充分行使自治权。
内蒙古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培养使用。2016年,内蒙古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自治区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划出15%的职位,专门用于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大学毕业生。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总数的33%,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区总数的26%,这些数字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对建立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理念起到重要且长效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说,内蒙古是全国最早进行民族理论政策普遍教育的地区。内蒙古中小学生新学期第一课均有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所有高校大一第一学期都开设公共课《民族理论》,内蒙古博物院每周末都举办介绍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体验活动。
随着被称为西部大开发“3.0”版本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成为下一阶段西部大开发的三个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对媒体表示,与过去二十年所不同的是,西部地区的下一步发展,不再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是逐步减少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帮助,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及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提升对外开放度,即“大开放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此过程中,内蒙古根据自身定位,也将继续在西部发挥领先优势,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