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大开发:四川全面进入跨越发展轨道

2019-11-30 10:03盛毅
新西部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区四川发展

盛毅

二十年西部大开发,四川在各项重大政策措施支持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克服“盆地意识”,大胆推进改革开放,不仅使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长时间排在前列,与发达地区差别有所缩小,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确保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的完成,而且为可持续发展、顺利开启“两步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在朝着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迈进。

西部大开发之前,四川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有七年和六年时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前一年,四川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增长5.6%,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长时间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更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使四川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形成,城乡居民生活和城市面貌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在西部地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与东部地区差距开始缩小,新的发展基础全面形成。

二十年大开发:四川成为西部跨越发展领头羊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第一个十年,四川开展了“西部大开发,四川怎么办”的大讨论,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按照中央提出的夯实基础设施、加强能源供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科教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等要求,重点实施了交通水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两基”攻坚、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等工程。首先针对交通设施各项指标低于全国,其中路网水平、对外通道、农村公路、民族地区交通等严重不适应的现状,把公路建设作为战略重点,优先安排和超前建设项目,推出了通达工程、联网工程、通乡工程,目标不仅要建成以成都为中心幅射全省的高速公路骨架,完善8条出川通道,而且要完成省内各市、县的二级路网改造,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

其次,针对森林砍伐过度,草场严重超载导致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矛盾,四川坚持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同时加强江河水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环保工程。第一个十年结束,四川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00余万亩,营造公益林7000余万亩,退牧还草7500余万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全省森林覆盖率增长到31%,比1999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此外,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万亩,流入长江等江河的泥沙量大幅下降。

第三,针对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等困难,加大了教育、卫生、医疗、科技等的投入。

第四,针对产业层次低、制造业基础薄弱、资源类产业占比大、资源能源消耗大等突出问题,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清洁能源、资源延伸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推进“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等建设,有序推进矿业市场改革和开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通过以上方面努力,四川的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恶化的状况有所好转,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初级向中级的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速度从低于全国水平,进入比全国高出1-2个百分点的运行轨道。其中2002-2013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2009-2011年汶川地震三年灾后恢复重建期间,GDP分别比上年增长14.5%、15.1%和15.0%。2011年经济总量破两万亿,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7.8%,比第三产业占比高9.6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工业化城镇化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中央除继续强调加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特色资源开发等外,同时也开始将战略重点转向促进重点区域、先进产业的发展,以此作为深入推进西部开发的依托。明确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支持重点地带优势产业及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交通、物流、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中心。

四川借助第一个十年形成的良好基础,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重点和任务部署变化,着力推动重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与重庆共同争取进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编制行列,《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由国务院批复实施。根据两大规划,四川进一步明确了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攀西经济区、川西生态经济区发展目标和任务,《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设立了国家级的天府新区、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加大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支持成都提升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突破发展,强调县域经济夯实基础,促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以及新材料等潜力产业(简称“7+3”),作为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產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则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

2018年,四川省根据十九大精神和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形势,将原有的“7+3”产业发展,调整为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五个万亿级产业,同时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简称“5+1”),具体细分为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等16个重点领域,相应制定了《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了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力争未来五年数字经济营业收入增长20%左右。

同时,为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四川还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整个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其他经济区的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不再考核GDP的政策措施,编制和实施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各地方和各部门根据建设生态省的要求,分别编制实施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等规划,出台了推动绿色发展的意见,形成了完善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四川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16年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目前,工业引擎作用继续保持,服务业引擎作用增强;传统产业拉动作用减弱,新兴产业拉动作用增强;投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以上方面的一减一增,使新的发展动能快速形成。

二十年西部大开发,四川在各项重大政策措施支持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克服“盆地意识”大胆推进改革开放,不仅使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长时间排在前几位,与发达地区差别有所缩小,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确保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的完成,而且为可持续发展、顺利开启“两步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在朝着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迈进。

二十年大开发:四川奠定了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础

二十年西部大开发,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从3000多亿元增加到4万亿,增加超过10倍,在全国排名从第8位上升到第6位,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六个方面的能力。

1、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新兴产业引领发展格局形成

在三次结构中,非农产业增加值已经提高到90%左右,并且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变,正在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

在工业中,以原料采掘和初加工为主体的工业结构,转变为以中端制造业为主体的结构,2018年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1.2万亿元。其中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接近5万亿,占全省工业的70%以上。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不仅规模大,而且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网络安全、5G、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有一批竞争较强的企业。是全国有影响的集成电路、软件、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以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等为主,再加上初具规模和水平的汽车,具有国际影响的装备制造基地地位确立。食品饮料以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为代表,有近万亿的营业收入,有一批全国的知名品牌。先进化工材料、先进建筑材料、钒钛钢铁稀土等的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附加值增加,正在向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迈进。能源化工形成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水电装机达7500多万千瓦,在建装机还有2000多万千瓦,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丰富且开采成规模,初步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

在服务业中,金融、物流、旅游、商务、文化、信息等生产型服务业成为主体,其中旅游业销售收入突破万亿,进入全国前三位,大型商业、链锁超市、电子商务、星级酒店等业态,取代了传统商业的地位。

在农业中,以粮食生产和畜禽养殖为主体的种植业结构,转变为多种经济作物为主体的结构。数字经济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万亿元,并且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

2、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重点破解了“蜀道难”的问题

交通、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起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建成以高铁、高速公路、水运为主体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形成18条高速公路、10条铁路、2条水路、1个国际空港连接国内外的大通道30条,还在加快建设成达万高铁、蓉昆、天府国际机场等出川大通道。目前公路总里程达33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38公里,居全国前两位,是2000年的7倍。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成都至重庆客专、西安至成都客专、成都至贵阳客专相继建成通车,成都经自贡至泸州客专即将通车。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10540公里,居全国第四,其中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1532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233万标箱。成都国际机场开通航线328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约120条,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成为国内第五大机场。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全省建成支线机场12条,正在建设的还有7条。建成一批骨干水利设施,建成高速、移动、广泛存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镇道路、地下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面形成,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3、开放创新平台建立,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快培育

搭建起西部博览会、川港川澳合作会议、科技博览会、商品进出口展、西部国际投资大会等会展平台,成功举办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建成中德、中法、中欧、中意、中韩等国别产业园区,建成10多个保税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载体。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17个国家在四川设立了领事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50家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700亿美元,在中西部位列前两位,其中以发电设备、冶金设施、电子设备、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已经占到出口商品的50%以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盟和欧洲国家的进出口额快速增長,外贸市场更加多元化,重点市场进一步集中到东南亚和欧洲,对20个国家的出口占比达到80%以上。蓉欧快铁约占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四分之一,在开行中欧班列的省市中居第1位,连接起境外城市16个和境内城市14个。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20%,超过全国4.3个百分点。成都市获批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进入全国前五位,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设立了首个海外投融资平台。与西南、西北各省市区的经济合作全面形成,与长三角、京津冀、泛珠三角地区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

4、区域协调发展破局,都市圈城市群带动作用显现

自2005年编制五大经济区规划以来,各城市基本保持独立发展,或者最多强调局部地区协同发展,主要按行政单元编制发展规划的格局被打破,区域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在连续两个五年总体规划指导下,五大经济区规划编制和实施渐成体系,不仅确定的目标和任務更加具体,而且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日益完善,同时还建立起省级和区域级的协调机制。

在五大经济区规划指导和推动下,居于全省首位的成都经济区,以成都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德阳、资阳、眉山朝着同城化方向推进,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也开始形成,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省域经济区之一,成都城市群规划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批复并实施,成都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进入国内经济总量前八个城市行列,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川南经济区增长速度加快,通过川南高铁、各城市高速公路等的联通,促进了产业、市场、环保等方面的初步共建共享,长江航运形成规模,产业结构在白酒、天然气化工、能源、机械、盐化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的产业,经济总量正在向万亿迈进。

川东北经济区在交通、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显著增多,经济总量也以较快速度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15个城市的GDP过千亿,5个城市的GDP过2000亿。2000年,经济总量上百亿元的县(市、区)只有成都市的4个区,有65个县GDP不足10亿元。而到2018年,经济总量过百亿县(市、区)超过120个,其中15个区超过500亿,超千亿县区增至4个。

国家级天府新区经济总量突破2500亿,在全省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2%。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5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将在2020年基本完成。

5、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自西部大开发伊始,四川就按照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森林和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针对一些河流污染严重的情况,开展了“还一江清水”的综合治理,实施“一河一策”,强化上下游协同共治,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建重化工园区,严控化工、造纸、印染、制革一类项目,清理排污口,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长江干流和各支流的水质得到改善。

从2010年开始,四川编制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省建设规划、出台了绿色四川建设指导意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在目标考核中增加了环境质量改善和总量减排目标,开展了领导干部离任生态环境审计,建立了河长制、库长制等责任人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等。尤其在环境治理方面,逐步从各自为政的模式转换到联防联控模式,建立了污染治理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大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环境治理,全面推行清洁能源替代,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在企业、园区、城市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链条。对不达规模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矿、水泥、造纸、冶炼、化工等落后产能,严格关停或改造。各地则根据自身实际,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绿色城市、绿色乡镇、绿色园区等建设。

正是通过政策规划引领,不断压实责任,坚持系统综合整治,实施重点工程,强化整治要素保障,落实工作措施等,四川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逆转,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初步建立。目前,正式划定的生态红线内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6%。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战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全省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8.7%,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2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2%,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率达到80%以上。87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5%以上,出川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以上。

未来十年开发:着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在即将开启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预计四川将紧紧围绕“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要求,瞄准初步现代化目标,继续开创发展新局面,发挥好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领先作用,在整合资源的能力上进行提升,在服务和辐射西部地区的功能上提升,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根据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和区域开发格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推进。

1、立足构建新的增长极拓展发展空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经济总量、生态屏障建设、脱贫致富、扩大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拖我国现代化的后腿。目前,西部除了少数几个省外,人均GDP只有全国的40-8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个十年大开发,国家为支持重点地区开发,先后批复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新设了诸多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复了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甘肃兰州新区、贵州贵安新区、云南滇中新区等,开始引导人口、产业向这些区域集聚。然而,由于一些区域发展基础薄弱,集聚要素能力弱,作为重点区域的发展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今后十年,国家可能还会根据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需要,进一步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将部分区域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来支持。四川作为成渝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根据近期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加快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在深化与重庆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借助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与西南其他省区、西北相邻省区的合作,争取围绕培育新兴增长极、建设西部开放高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性的旅游带、科技创新带、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对现有跨省经济区、城市带进行整合,构建新的区域发展平台和载体。

猜你喜欢
经济区四川发展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