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 朱云笛 戈祎迎 刘珊珊
园林营造与人物密切相关,即计成《园冶 兴造论》强调的“能主之人”[1]。纵观历史,“能主之人”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私家园林尤为明显。曹汛在《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中将魏晋以来私家造园的主导者依次分为诗人、画家和造园叠山家,反映了古代造园日益专业化的过程①。这种专业化的倾向到晚明越发突出,涌现出一批技能高超的叠山能手,以张南阳、周秉忠、计成、张南垣最为著名[2]。笔者讨论的周廷策即周秉忠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造园绝艺,为晚明周氏叠山的代表人物。
明代常州止园是周廷策的代表作,园中有多座假山,如湖石堆筑的飞云峰、黄石堆筑的狮子坐和池土堆筑的桃花坞等,其中飞云峰造型特异,对理解晚明叠山的风格和转型有重要意义。曹汛在《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中将中国叠山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面面俱到地完整模拟真山,第二阶段是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象征真山,第三阶段是艺术地再现真山局部[3]。止园飞云峰为第二阶段的叠山杰作,采用象征手法写仿杭州飞来峰。晚明也是造园确立画意宗旨的时期,顾凯在《拟入画中行—晚明江南造园对山水游观体验的空间经营与画意追求》中指出,绘画对晚明造园的影响,一在视觉形式方面,二在空间经营方面[4]。止园飞云峰是晚明画意影响造园的代表作,视觉方面体现为郭熙《林泉高致》所论的“可望”,空间方面体现为《林泉高致》所论的“可行、可游、可居”。笔者拟从考证周廷策父子的造园史料入手,展开止园飞云峰的复原研究,并从可望、可行、可游、可居4个角度分析飞云峰的叠山意匠,探讨晚明叠山所受的画意影响和对空间经营的追求。
周廷策字一泉,号伯上,其父周秉忠字时臣,号丹泉,皆为苏州造园名家,此前已得到陈从周、曹汛、高居翰等学者的关注。
1980年陈从周《园史偶拾》[5]开篇介绍徐泰时东园叠山家周秉忠,兼及其子周廷策,所引袁宏道《园亭纪略》、江进之《后乐堂记》、韩是升《小林屋记》和徐树丕《识小录》的记载②,成为其后研究的基础 。1995年曹汛《明末清初的苏州叠山名家》[6]介绍周秉忠、周廷策,除前述4条史料,还补充了徐泰时女婿范允临的《明太仆寺少卿与浦徐公暨元配董宜人行状》③。2012年高居翰等著《不朽的林泉》[7]又提供了顾震涛《吴门表隐》、沈德潜《周伯上〈画十八学士图〉记》等史料④。
综上可知,周秉忠曾为徐泰时叠筑东园(今留园)假山,并设计了苏州洽隐园,周廷策则为徐泰时塑苏州报恩寺地藏王菩萨像,并与文徵明外孙薛益合作书画。徐泰时出自苏州望族,徐树丕即徐氏后人,其《识小录》称:“余家世居阊关外之下塘,甲第连云,大抵皆徐氏有也。”徐家在苏州除徐泰时东园外,还有徐默川紫芝园、徐少泉拙政园以及范允临天平山庄等。范允临与止园园主吴亮为姻亲好友,他将吴亮《止园记》书写刻石,并作《止园记跋》⑤,吴亮为此作《范长倩学宪为园记勒石赋谢四首》。吴亮《止园集》有多首同范允临及其夫人徐媛游览苏州或天平山庄的诗作,如《观梅雨阻范长倩招集虎丘晚酌》《稍霁再游虎丘有怀长倩》《天平山谒文正公祠》《和范夫人观梅有怀二首》《范长倩卜筑天平携家栖隐奉讯二首》等[8]。徐氏、范氏、吴氏与周秉忠、周廷策关系密切,吴亮聘请周廷策造园,或与此有关。
吴亮《止园集》有多篇题赠周廷策的诗文,如卷17《止园记》“凡此(自园门至狮子坐)皆吴门周伯上所构。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微斯人,谁与矣”,卷5《小圃山成赋谢周伯上兼似世于弟二首》,卷6《周伯上六十》⑥。从中可知吴亮对周廷策评价之高,他并未将其视作工匠,而是当成同道知交,并在周廷策60岁时赠诗贺寿。止园假山叠成后,吴亮非常满意,作《小圃山成赋谢周伯上兼似世于弟二首》称“真隐何须更买山,飞来石磴缓跻攀”,可知此山即模仿杭州飞来峰的飞云峰,他对周廷策许诺,“肯教家弟能同乐,让尔声名遍九寰”,邀请周廷策为“世于弟”造园,这位“世于弟”即吴亮三弟吴奕。
吴奕《观复庵集》[9]续集卷3有《周伯上访余兄弟郊园游戏泉石间颇饶理趣赋赠二首》⑦,用韵与吴亮诗全同,为同时的唱和之作 。吴奕继承了父亲吴中行的嘉树园 ,吴亮曾修葺此园,后转给吴奕⑧,据吴奕诗“若写幼舆丘壑里,更宜鹤氅白纶巾”推测,嘉树园的改筑应是由周廷策主持。
此外,吴亮《止园集》卷6《和鲁于弟明月廊二首》曰:“同时小筑两何山,风度依稀伯仲间。”鲁于即吴亮六弟吴兖,明月廊在吴兖蒹葭庄,诗中所称“两何山”应即前引吴奕诗中的“小何山复大何山”。吴亮兄弟八人,多有园亭营筑,如吴奕嘉树园、吴兖蒹葭庄、吴襄青山庄、吴褒素园及其堂弟吴宗达绿园等。这些兄弟除吴玄东第园由计成设计外,其他人皆与吴亮往来密切。鉴于吴亮对周廷策的推重,其中不少园林应即由周廷策设计。
上述史料揭示了江南几大望族与周秉忠、周廷策父子的交游,呈现为一个紧密的关系网络。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万历三十九年条称:“丹泉极有巧思,敦彝琴筑,一经其手,则毁者复完,俗者转雅,吴中一时贵异之。”可知多才多艺的周氏父子极受士绅名流欢迎,这些家族的众多园林或亦有出自两人之手者,值得进一步考证。
上述史料的另一重要价值是概括出周秉忠所叠东园假山的特征,主要为两点,一是“叠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二是“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前者即“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后者即画意对造园的影响。这两点正是探讨周廷策所叠飞云峰假山的关键,体现了周氏父子叠山的一脉相承,并由此奠定了他们在晚明造园史上的地位。
吴亮止园位于常州青山门外,占地50余亩,包括东、中、西3区。《不朽的林泉》[7]和《消失的园林》[10]两部著作已对全园做过深入研究,绘制了止园平面复原示意图(图1),笔者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园中的飞云峰。由《止园记》可知,止园东区由周廷策主持构筑,自南向北共有3组叠山,依次为飞云峰湖石假山、鸿磐轩庭院叠石和狮子坐黄石假山。飞云峰南临前厅怀归别墅,向北隔池正对主厅水周堂,是入园后第一处高潮,地位重要。这种重要性也体现在园主吴亮的诗文和画家张宏的《止园图册》中。
吴亮《止园记》有大段文字描写飞云峰假山,此外还有诗作三题四首,除前引《小圃山成赋谢周伯上兼似世于弟二首》外,又有《由别墅小轩过石门历芍药径》和《度石梁陟飞云峰》⑨。张宏《止园图册》涉及飞云峰假山的共4幅。第一页“止园全景图”(图2-1),可借以了解飞云峰在全园的位置;第四页“怀归别墅”(图2-2),可从远处眺望作为别墅背景的飞云峰轮廓;第五页(图2-3)是从怀归别墅上方俯瞰飞云峰南侧;第六页(图2-4)是从水周堂前回望飞云峰北侧。这4幅图从不同的尺度、距离和角度展示了飞云峰的位置、形象和姿态。图册中出现4次的另一处景点是大慈悲阁,可见两者地位之重要。
1 止园平面复原示意图,红框内为飞云峰及其周围环境Restoration plan of Zhiyuan Garden,inside the red square is Feiyun Peak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2 张宏《止园图册》(二十选四)Zhang Hong’s Zhiyuan Garden Album (Four of the twenty)2-1 第一页止园全景图Album 1,the panoramic view of Zhiyuan Garden2-2 第四页怀归别墅Album 4,Huaigui Villa2-3 第五页飞云峰南侧Album 5,Southern side of Feiyun Peak2-4 第六页飞云峰北侧Album 6,Northern side of Feiyun Peak
由以上资料可了解飞云峰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3)。飞云峰东西向为主山,南北向为起峰和余脉。山势从西南侧发脉,逐渐耸起,通过一道石门与主山相联。主山下部为宽阔的石台,南北皆有悬岩洞穴,南侧可居,北侧可登。穿过北侧石梁下的洞口,从东面上山,继而盘旋向西跨过石梁,来到一处开敞的台地,向西缓缓升起,设石桌石凳供人停歇;台上耸起两座主峰,峰头亦搭石梁相连,为整座假山的高潮。沿主峰西行,道路渐渐收窄;绕到峰后空间放宽,栽有孤松,供人盘桓漫步;山势向东渐趋平缓,又耸起一座小峰,作为收束。在主峰与小峰之间,有路与北侧登山之路汇合,由此向东通往楼阁二层。另有蹬道下到底层,底层西南连接飞云峰南侧的悬岩,东北俯临绕到楼阁南侧的溪水,即《止园记》提到的石峡。从环境关系看,飞云峰西南为起峰;中部两座主峰俯仰相望,东侧小峰介然独立,各具姿态;向东连接楼阁,延入丛林,给人余脉绵延之感。整组山峰南侧与怀归别墅及敞轩、两侧游廊和林木丛竹,构成围合感较强的静谧空间;北侧隔着水池,与水周堂及两侧的桂丛竹林,构成开阔的外向空间;居中而立的两座主峰,与怀归别墅和水周堂形成对景,成为掌控全局的主体。
郭熙《林泉高致》评价山水画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这一准则也可移来品评园林山水,“可望”是对园林的静态观赏,观者与园林保持着一定距离;“可行”是观者进入园林之中,与园林进行身体性的接触;“可游”在“可行”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情感因素,更具有趣味性和精神性;“可居”则是观者栖身于山水之间,融入其中。根据观者与园林的关系,笔者将郭熙“四可”的顺序做了微调,从可望、可行到可游、可居,观者与园林的距离越来越近,最终彼此交融,浑然一体。下文从以上4个方面分析止园飞云峰的叠筑意匠。
飞云峰假山的“可望”,表现为远望、近望和对望3个层次,对应吴亮《止园记》描写飞云峰的3段文字和张宏的3幅绘画。
第一段是从东南部的曲径向北眺望怀归别墅,飞云峰作为别墅背景出现,对应《止园图册》第四页(图2-2)。这是对飞云峰的远望,为飞云峰的出场进行铺垫。郭熙《林泉高致》称:“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远望飞云峰,主要是感受山峰的雄伟气势,这座假山立于怀归别墅北侧,“巧石崚嶒,势欲飞舞”,既为建筑提供了壮观的背景,又勾起游人探奇的兴致。
第二段是穿过怀归别墅,于其北敞轩近望飞云峰,对应《止园图册》第五页(图2-3)。敞轩为近望飞云峰而建,在敞轩和假山之间的隙地上置有桌凳。为使从南侧远望怀归别墅时能作为建筑背景,飞云峰既需体量巨大,又不能离建筑太远,因此它与别墅间的隙地不会太宽。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内添建敞轩,将飞云峰逼近眼前,正是为了突出假山的峥嵘高耸,就近欣赏湖石的质地肌理。怀归别墅南侧是开阔的水池,北侧是巍峨的假山,这种强烈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止园图册》的第四、五两页,将这种对比鲜明地刻画出来。
第三段是绕到荷池北岸,从水周堂前对望飞云峰,对应《止园图册》第六页(图2-4)。远望飞云峰仅见轮廓,较为朦胧;近望飞云峰仅见局部,逼仄险峻。观赏飞云峰最理想的角度,是在水周堂隔池对望,池中荷叶拂动,映出山峰倒影,愈添韵致。这一隔池对山的布置,也强化了水周堂作为东区主厅的地位。
《止园图册》第四至第六页,描绘了围绕飞云峰展开的3段空间,从开阔的前池到狭窄的隙地,再到水周堂前的荷池,一开一合一放,形成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飞云峰的姿态,将假山的观赏与空间的体验巧妙结合起来。
飞云峰假山“可行”的路线设计颇具匠心。从怀归别墅南侧遥望飞云峰,勾起游人登临的兴致,为“欲行”。穿过怀归别墅来到山峰前,却发现所对皆为悬岩峭壁,只能举首仰望,无法登临,为“难行”。欲登而不得,登临之心愈炽。
一条铺石小径将人引向西北角的石门,穿过石门后,始发现别有蹊径可寻。由吴亮《止园记》可知,随着视角的不断变换,引出一条完整的“畅行”路线(图3):经石门向西、向北,是一条小径,两侧掇石堆筑花台,栽种木芍药。沿小径一转,路边有怪石如伏猊,如树屏,引导游人逐渐进入山林之中。沿小径继续右转,抵达飞云峰北侧,始见蹬道可攀至山中。登山后沿山北一路向西,度石梁,陟山巅,抚孤松;进而绕至山南,一路向东,行至假山东侧,循石级下山,以峡谷收束。沿峡谷向北,从一层穿过楼阁,又回到前路,山中之行便告完成。
整段行程,遥望飞云峰为兴,仰望飞云峰为抑,登临飞云峰为扬。一兴一抑一扬,既与《止园图册》的第四至六页相对应,又与“可望”的一开一合一放相呼应,将止园飞云峰的“可行”营造得跌宕宛转,逸趣横生。
“可游”同“可行”关系密切,与后者相比,前者更重游人的主观体验,包括身体体验和精神体验。就飞云峰的游赏而言,可从花径、立石、孤松、高峰4项要素分析,其体验由感官性逐渐趋于精神性(图3)。
首先是花径,由怀归别墅敞轩向西北穿过石门后,来到一条幽曲小径,两侧花台遍植木芙蓉,吴亮称之为“芍药径”,诗曰“名花夹两墄,吹动春风颜”,一路鲜花盈目,幽香扑鼻,这种体验主要是感官性的。
3 飞云峰平面复原示意图Restoration plan of Feiyun Peak rockeries3-1 总平面图Site plan3-2 飞云峰平面图The plan of Feiyun Peak
其次是立石,沿芍药径一转,进入另一空间,路边怪石林立,如狻猊伏卧,如屏风高树,历历可赏。吴亮诗曰“侧径既盘纡,伏猊屹当关”,体现了动物象形的赏石传统[11]。这一传统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将湖石比拟为“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早于周廷策的张南阳设计的弇山园,有奇石如簪云、伏狮、渴猊、残萼等;晚于周廷策的张南垣的作品,有奇石“伏而起,突而怒,为狮蹲,为兽攫,口鼻含呀,牙错距跃,决林莽,犯轩楹而不去”。可见这一赏石风尚的流行。飞云峰山下立石所勾起的动物象形的联想,使游人的体验从感官性向精神性过渡。
再次是孤松,登山后向西绕过山巅,山后有一株松树。飞云峰为湖石假山,泥土很少,不利种植,在山顶植松树,显然别有寓意。吴亮诗曰“徘徊抚孤松,恍惚生烟雾”,可知是效仿陶渊明“抚孤松而盘桓”[12],这是明清造园常见的主题,亦见于明代寄畅园[13]和清代环秀山庄(图4)。因此飞云峰此景并非简单地玩赏松树,而是通过松树与前贤的对话交流,更重精神性的体验。止园主要的致敬对象是陶渊明,园名取自陶渊明《止酒》诗,吴亮在门外种柳以自比为“五柳先生”,中区经营桃坞喻指桃花源;东区主厅水周堂,则在所对飞云峰上栽种孤松,以呼应和突出造园的主题。
最后是高峰,借以象征仙境,精神性最强。吴亮诗曰:“侧身度青霭,介然得微路。疏峰抗高云,云阴莽回互。徘徊抚孤松,恍惚生烟雾。樛枝结菁葱,群葩借丹雘。”青霭、高云、烟雾、丹雘,这些字句都点出飞云峰的道家寓意,立在山顶的两座高峰仿佛耸入云端,使人有置身仙境之感。这种对于仙境的营造,也是下节“可居”的主题。
吴亮特地强调飞云峰规模不大,诗曰:“小山何盘陀,逶迤不盈步……回屐窅如迷,一步一回顾。”令人联想到计成《园冶 掇山》的描述:“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这座盈盈数十步的飞云峰假山,却能令人一步一回顾,于咫尺之地营造出深远山林,提供多方位的丰富体验,展示了晚明叠山的高超技艺和空间经营的出神入化。
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山水的4项品评标准中,最高标准是“可居”;即李渔《闲情偶寄 山石》所称,造园的理想是“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止园飞云峰正是一座“可居”之山。董豫赣《石山壹品》引宋徽宗《艮岳记》:“岩峡洞穴,亭阁楼观”,点出“可居”的两种方式—天然洞府和人工楼阁[14],在飞云峰中皆有体现。
4 绘画与园林中的“孤松”主题,一种精神性的隐喻The motif of “isolated pine” in paintings and gardens,a spiritual metaphor4-1 北宋佚名《陶渊明归隐图卷》Tao Yuanming Returning to Seclusion by a painter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4-2 明代宋懋晋《寄畅园图册》“盘桓”Pan Huan from Song Maojin’s Jichang Garden Album in Ming Dynasty4-3 清代环秀山庄湖石假山上的孤松Isolated pine on rockeries in Mountain Villa with Embracing Beauty,Suzhou in Qing Dynasty
5 北宋郭熙《早春图》(局部)Zao Chun Tu by Guo Xi from Northern Song Dynasty (detail)
首先是洞居,包括两种。一是飞云峰南侧的湖石从高处悬垂而下,形成险峻的半开敞洞府;二是洞穴向东北延伸,与楼阁南侧的溪水相遇,形成幽深的山水洞府。董豫赣指出,第一种悬崖凹壁的单坡意象,类似于“广”字的象形,构成单面出挑的庇护所,呈现为“上大下小”之势,深受画家和叠山家喜爱[14]。如郭熙《早春图》中卷云般的峰峦,耸至高处后向前俯伸,营造出悬岩峭壁之感(图5)。计成《园冶》亦对此类悬岩赞赏有加,如称誉“山林地”的胜景之一是“有峻而悬”之趣,堆叠内室山应“壁立岩悬,令人不可攀”,堆叠书房山应“悬岩峻壁,各有别致”。计成甚至独创出一种堆掇悬岩的平衡理法,特点为“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他宣称“斯理法古来罕有”,此前叠山家最多悬挑两石,采用他的平衡法,则“能悬数尺,其状可骇,万无一失”。计成《园冶》还专门谈到此类石峰的理法:“峰石一块者……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或峰石两块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止园飞云峰“巧石崚嶒,势欲飞舞”,追求的正是同一境界。第二种是假山东北部山水交接处的洞府,更能反映周氏叠山的精巧。周秉忠在苏州洽隐园设计的“小林屋”水假山保存至今,也是采用这一手法(图6)。韩是升《小林屋记》描述小林屋假山“时雨初霁,岩乳欲滴。有水一泓,清可鉴物。嵌空架楼,吟眺自适。游其中者,几莫辨为匠心之运”。陈从周称誉此山“层叠巧石如洞曲,引水灌之,点以步石。人行其间,如入洞壑”[5],成为研究止园飞云峰绝佳的实物参照。
飞云峰的洞居,除了继承神话时代的仙山形象、道家的洞府意象、画家和造园家的悬岩景象外,至少还有两方面考虑。一是飞云峰逼近怀归别墅,下部后退形成洞府,可以扩大假山与屋舍间的空间,形成屋舍—敞轩—隙地—洞府—假山的序列,过渡更自然,体验更丰富;二是如飞云峰名称和吴亮诗描述的那样,这座假山取法杭州飞来峰。飞来峰悬岩洞府的形象,被许多画家绘入图中,如宋旭《三竺禅隐图》(图7)和宋懋晋《飞来峰图》(图8)[15],他们都稍早于张宏。随着这些图像的广泛流传,飞来峰影响到明清假山的叠筑,止园飞云峰堪称经典的一例。
其次是楼居。洞府,无论是依傍悬岩的半边洞府还是架在溪上的山水洞府,都只可做短暂的停留,无法久居;借助山石构筑楼阁,才能实现真正的可居。计成《园冶 阁山》介绍了倚靠假山建造楼阁的方法:“阁皆四敞也,宜于山侧,坦而可上,便以登眺,何必梯之。”飞云峰东北角有座二层楼阁,三面以水环绕,一面紧靠假山,可从山间登至二层,无须借助楼梯。飞云峰的湖石有如仙人脚下的祥云,由此登楼,楼阁自然就是仙人的仙居。
以上两种山居方式都与道家有关。洞府是仙人居住的洞天福地,楼阁是仙人所好的楼居,游赏飞云峰的仙境之感最终在两类山居中获得满足。这一道家寓意还应从全园来理解,飞云峰处在止园东区的核心,与东区尽端的狮子坐和大慈悲阁,一道一佛,成为该区最重要的两处景致,并构成思想主题上的呼应。
晚明时期造园名家迭出,叠山匠师地位上升,甚至与园主平起平坐,成为园林营造的“能主之人”,对造园的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周秉忠、周廷策父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周秉忠所造徐泰时东园留下众多史料,所造苏州洽隐园尚存小林屋水假山,陈从周誉为“国内的罕例”[5],周廷策所造止园有丰富的图像诗文资料,为探讨这一时期由叠山匠师主导的园林营造提供了经典的案例。综上可知,周氏父子的叠山风格主要体现为两点。
1)继承与发扬了魏晋以来“小中见大”的叠山传统,东园假山取法普陀、天台诸峰,洽隐园假山取法洞庭西山林屋洞,止园飞云峰取法杭州飞来峰,典型体现了曹汛先生总结的古代造园叠山第二阶段的特征:采用夸张手法象征自然界的真山,并与神话中的仙山联系起来。这一阶段与以张南垣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构成对比,张南垣截取真山局部,“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的手法是现实主义的,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第二阶段整体缩仿真山则是浪漫主义的,注重与所仿名山的关系[3]。需要指出的是,飞云峰因其写仿对象的特殊性,引申出丰富的想象意涵,将“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发挥到极致,以往缩仿真山是将观者带到所仿名山中去,飞云峰则是将飞来峰带到所造园林之中—止园的太湖石假山俨然从天外飞来,坐落在四面环水的洲岛上,周围并无山势可借,更突出了飞来之感;此山自带起峰和余脉,西北的芙蓉花台和狻猊怪石,则如飞来时落在周边的散石。这组山峰与孤松、楼阁结合,安置于怀归别墅和水周堂之间,唤起观者梦幻十足的仙境想象。
6 苏州洽隐园小林屋水假山Water Rockery of Qiayin Garden in Suzhou
7 明代宋旭《三竺禅隐图》(局部)San Zhu Chan Yin Tu by Song Xu from Ming Dynasty (detail)
8 明代宋懋晋《飞来峰图》(局部)Feilaifeng Tu by Song Maojin from Ming Dynasty (detail)
2)实践和呼应了晚明画意影响造园的时代新风,顾凯指出,晚明叠山注重视觉的观赏和动态的游观,使“景”上升为“境”[4]。东园“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的石屏和可远望、近望与对望的飞云峰,体现了对视觉观赏的重视;飞云峰的可行、可游与可居,体现了对动态游观的重视。如顾凯文中强调的,视觉观赏对应表层的画面、构图的画意欣赏,动态游观对应深层的游目、骋怀的画意原理,两者共同确立了晚明影响造园的画意宗旨。从以上两方面,可以更贴切地理解和评价周廷策飞云峰假山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注释:
① 曹汛《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大体上从魏晋到南宋是诗人园的时代,由南宋至元明属画家园,明代以后迄于清末则以职业的造园叠山艺术家即园林建筑家为领袖了。这个变化过程,也反映了园林艺术由粗疏到文细、由自发到自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
② 袁宏道《园亭纪略》:“徐冏卿园(即徐泰时东园)在阊门外下塘,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江进之《后乐堂记》:“太仆卿渔浦徐公(即徐泰时)解组归田,治别业金阊门外二里许……径转仄而东,地高出前堂三尺许,里之巧人周丹泉,为叠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石上植红梅数十株,或穿石出,或倚石立,岩树相间,势若拱匝。”韩是升《小林屋记》:“按郡邑志,洽隐园(今惠荫园)台榭皆周丹泉布画,丹泉名秉忠,字时臣,精绘事,洵非凡手云。”徐树丕《识小录》:“(周丹泉)造作窑器及一切铜漆物件,皆能逼真,而装塑尤精……一泉名廷策,即时臣之子。茹素,画观音,工叠石。太平时江南大家延之作假山,每日束脩一金,遂生息至万。”
③ 范允临《明太仆寺少卿与浦徐公暨元配董宜人行状》称徐泰时罢官回苏州后,“益治园圃亲声伎。里有善垒奇石者,公令垒为片云奇峰,杂莳花竹,以板舆徜徉其中,呼朋啸饮,令童子歌商风应苹之曲”。所称“里之善垒奇石者”即周秉忠。
④ 顾震涛《吴门表隐》:“(万历)三十二年,郡绅徐泰时、配冯恭人、同男洌、法、瀚重建(苏州不染尘观音殿)。得周廷策所塑尤精,并塑地藏王菩萨于后。”沈德潜《周伯上〈画十八学士图〉记》:“前明神宗朝广文先生薛虞卿益,命周伯上廷策写《唐文皇十八学士图》……伯上吴人,画无院本气。虞卿,文待诏外孙,工八法。此册尤平生注意者。”
⑤ 范允临《止园记跋》:“此吾姻友吴采于园记,而属不佞临书之石者也。”
⑥ 吴亮《小圃山成赋谢周伯上兼似世于弟二首》:“雨过林塘树色新,幽居真厌往来频。方怜砥柱浑无计,岂谓开山尚有人。书富宁营二酉室,功超不属五丁神。一丘足傲终南径,莫使移文诮滥巾。”“真隐何须更买山,飞来石磴缓跻攀。气将崒嵂千峰上,心自栖迟十亩间。秀野苍茫开露掌,孤城睥睨对烟鬟。肯教家弟能同乐,让尔声名遍九寰。”《周伯上六十》:“雀门垂老见交游,谁复醇深似大周。彩笔曾干新气象,乌巾争识旧风流。每从林下开三径,自是胸中具一丘。况有晚菘堪作供,用君家味佐觥筹。”
⑦ 吴奕《周伯上访余兄弟郊园游戏泉石间颇饶理趣赋赠二首》:“一番碨磊一番新,却笑愚公不厌频。我岂平泉佳子弟,君真太华谪仙人。胸中别自有丘壑,笔底还堪泣鬼神。若写幼舆丘壑里,更宜鹤氅白纶巾。”“小何山复大何山,谁道岷峨不可攀。病叟自超真假外,醉翁犹恨有无间。漫携织女寻常石,忽绾湘娥十二鬟。岂必千年变陵谷,须知五岳在尘寰。”
⑧ 吴宗达《涣亭存稿》卷一《客有携酒嘉树园见招者,园故复庵伯手辟以贻世于兄先后迁异境矣志感》,诗题中的“复庵伯”即吴中行,“世于兄”即吴奕。
⑨ 吴亮《止园记》:“(怀归别墅)当水之北面,而又负山,巧石崚嶒,势欲飞舞,堂乃在乎山水之间,曰怀归别墅……山右架石为门,由西稍折而北,径旁缀石为栏,种木芍药数本。径中折,有石若伏猊、若树屏,皆可纪。径右折拾级而上,得石梁可登,陟山颠有松可抚。循东陔而下,得石峡。盘旋而西,复合前径。径穷而为篱,锦峰旁插,丛桂森列,有堂三楹曰水周,前见南山,山下有池莳菡萏,四外皆水环之,故取《楚骚》语。”《由别墅小轩过石门历芍药径》:“开轩一何敞,在乎山水间。侧径既盘纡,伏猊屹当关。名花夹两墄,吹动春风颜。荒涂横菉葹,呼童荷锄删。点缀数小峰,文锦何斑斑。径傍胜未尽,缓步还跻攀。”《度石梁陟飞云峰》:“小山何盘陀,逶迤不盈步。侧身度青霭,介然得微路。疏峰抗高云,云阴莽回互。徘徊抚孤松,恍惚生烟雾。樛枝结菁葱,群葩借丹雘。回屐窅如迷,一步一回顾。”
⑩ 图1由黄晓、王笑竹、戈祎迎绘;图2-1、图2-3柏林东方美术馆藏;图2-2、图2-4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图3由戈祎迎、朱云笛、黄晓绘;图4-1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图4-2华仲厚藏;图4-3查婉滢摄;图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6黄晓摄;图7南京博物院藏;图8引自考参文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