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耦合金属还原菌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

2019-11-30 06:36王维大李硕林薇李玉梅张连科韩剑宏
生态环境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零价去除率复合材料

王维大,李硕,林薇,李玉梅,张连科,韩剑宏

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铬是冶金、电镀、印染、木材防腐及皮革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在其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含铬废水被排入周边环境中,对水体及土壤造成严重污染(Yong et al.,2011)。在环境中,铬的形态主要以 Cr(Ⅲ)和 Cr(Ⅵ)为主,Cr(Ⅵ)的迁移性和毒性强,且具有潜在的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秦泽敏等,2016),而Cr(Ⅲ)毒性较低,在碱性条件下易形成氢氧化铬沉淀,因此,在修复Cr(Ⅵ)的污染方法中往往先将 Cr(Ⅵ)还原为 Cr(Ⅲ)。

目前,水体中Cr(Ⅵ)的还原方法主要有铁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及微生物还原法(汤洁等,2013)。铁还原和微生物还原处理含铬废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零价铁是一种标准电位为-0.44 V的强还原剂,因其具有较强表面反应活性和相对较低的价格,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中及土壤的重金属的修复(Yang et al.,2017)。纳米零价铁颗粒容易产生团聚、沉淀的现象,导致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减少,难以实际应用。同时,粒径较大的零价铁颗粒表面易被空气氧化,表面形成钝化层,造成反应后期去除率降低。金属还原菌是一类以金属离子为末端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的菌株。该无氧呼吸过程偶联着有机或无机电子供体的氧化,可释放能量,支持微生物生长。由于Fe(Ⅲ)和Cr(Ⅵ)的地球化学丰度比较高,在自然界中只要有厌氧环境,几乎都会发生异化Fe(Ⅲ)与Cr(Ⅵ)的还原现象。已报道的具有还原 Fe(Ⅲ)和 Cr(Ⅵ)能力的菌株有 Bacillus cereus、Pseudomonas sp.、 Acinetobacter sp.、 Shewanella oneidensis、Escherichia coli等(Sathishkumar et al.,2016;Tang et al.,2010)。但微生物还原存在周期长、易受重金属抑制等缺点。为了提高微生物对Cr(Ⅵ)的耐受性和还原效果,往往通过将菌株固定化来提高其对Cr(Ⅵ)的耐受性,通过添加电子供体和电子穿梭体等物质,来增加微生物调控重金属离子价态的速度和效果。研究表明,高度多孔性和较高比表面积的生物质炭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载体,而铁离子可以作为电子穿梭体,增加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提高重金属的还原效果。目前,有关以碳材料为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及负载零价铁的研究已数见不鲜,而将三者融为一体、互存互促、构成耦合循环体系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研究通过将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与金属还原菌进行耦合,建立高效稳定的耦合体系,考察耦合体系中Cr(VI)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并研究了耦合体系中铁的动态变化,以期实现耦合体系还原-吸附一体化去除溶液中的Cr(VI),为环境中Cr(VI)污染的修复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培养基

菌株所用液体培养基为LB培养基(蛋白胨10 g·L-1,酵母 5 g·L-1,氯化钠 10 g·L-1),用 NaOH 和HCl调节pH值为7.0,121 ℃高压蒸汽灭菌20 min。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按每升溶液加入15 g的琼脂获得。将一定量过滤除菌后的重铬酸钾溶液注入LB培养基中获得含Cr(Ⅵ)培养基。

1.1.2 铬还原菌的筛选及鉴定

称取1 g包头市韩庆坝原铬渣场周边土壤样品于已灭菌的100 mL生理盐水中,采用10倍稀释法将其稀释后涂布在含Cr(Ⅵ)固体培养基上,在37 ℃下恒温培养24 h后,观察单菌落特征,之后挑选不同形态特征的菌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Cr(Ⅵ)能力的菌株。通过考察抗Cr(Ⅵ)菌株对Cr(Ⅵ)的还原能力,选择最优的菌株作为后续研究所用的铬还原菌,对其进行16S rDNA基因的测序分析,将测得的细菌序列通过Blast在GenBank中进行相似性检索,并构建其菌种发育树。

1.1.3 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玉米秸秆洗净、自然晾干后,对其进行粉碎得到供试秸秆粉末。称取40 g FeCl3·6H2O,溶于6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15 g供试秸秆粉末,采用搅拌器将其混合均匀后进行抽滤,滤渣于 80 ℃恒温干燥箱干燥,干燥后的样品放入刚玉坩埚中,置于管式炉中氮气氛围下以 10 ℃·min-1的升温速率加热至900 ℃,恒温热解2 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

1.2 实验方法

取 100 mL含 Cr(Ⅵ)液体培养基,用 HCl和NaOH调节溶液pH值至相应值后加入0.1 g黑炭负载零价铁材料。取培养24 h左右(OD600为1.2—1.6)的铬还原菌培养液3mL接种至上述培养基中,放入振荡器中在100 r·min-1转速下振荡培养,定期取出混合培养液进行Cr(VI)浓度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计算 Cr(VI)去除率。实验过程中考察不同初始Cr(VI)质量浓度(100—400 mg·L-1)和不同 pH 值(4.0—9.0)的影响。所有实验均设 3个平行样。Cr(VI)的去除率:

R为Cr(Ⅵ)的去除率;ρ0为初始溶液中Cr(VI)质量浓度(mg·L-1);ρt为t时刻溶液中 Cr(VI)质量浓度(mg·L-1)。

1.3 分析测试方法

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 7467-87)于540 nm波长处测定六价铬浓度;采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于510 nm波长处测定Fe(Ⅱ)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总铬、总铁含量;采用 Bardford法测定体系中蛋白质含量(李娟等,2000);采用RTS-9型双电测四探针法测量样品的电导率;采用日立S-3400N型扫描电镜(SEM)观察样品的形貌特征;采用ESCALAB 250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对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原子价态等进行定性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铬还原菌及其性能分析

将所筛选出Cr(VI)还原性能最优的菌株命名为GY-1。以27F、1492R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定了其序列,经16S rDNA基因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Bacillussp.序列的相似性达到100%,因此,确定菌株GY-1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根据GY-1菌的16S rDNA序列与相关属种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1所示。图2为菌株GY-1对Cr(VI)和Fe(III)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由图 2a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溶液中Fe(Ⅱ)的含量逐渐在增加,100 h后二价铁的含量为16.8 mg·L-1。由图2b可知,当溶液中Cr(VI)质量浓度为100 mg·L-1时,在反应过程中 Cr(VI)呈下降趋势,Cr(III)呈上升趋势,在48 h后Cr(VI)去除率为97.51%。结合图2a和图2b所得结果,说明菌株GY-1同时具备还原Fe (III)和Cr(VI)的能力,这与Shafique et al.(2016)和权海荣等(2016)的研究结果已一致。

图1 菌GY-1的16S rDNA系统发育树Fig. 1 16S rDNA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strain GY-1

图2 菌GY-1对Fe(III)和Cr(Ⅵ)的还原性能Fig. 2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train GY-1 for Fe (III) and Cr (VI)

2.2 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与菌GY-1耦合前后的SEM分析

由图 3a可知,零价铁颗粒较为均匀的镶嵌到黑炭的表面孔隙中,形成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分析结果显示,其比表面积为385.32 m2·g-1,孔径、孔容积分别为4.37 nm、0.44 cm3·g-1,该条件为微生物的附着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增加了材料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Vilar et al.,2007)。由 3b可知,菌 GY-1与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结合紧密,说明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作为一种载体材料,可较好地固定微生物菌株,为其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以致其活性提高。同时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4.03 Ω·cm,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强化电子的远程传递(Liu et al.,2012),加快对Cr(Ⅵ)的还原速率。对比反应前(c)和反应后(d)菌体形态可知,反应前复合材料表面附着的菌体长约1.5—3 μm,反应完成后,菌株个体长度变短,约1—2 μm,这可能是因为高浓度Cr(Ⅵ)对菌体产生胁迫作用所致。

图3 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及其与菌GY-1耦合反应前后的SEM图Fig. 3 SEM image of chromium-reducing bacteria-biochar-loaded zero-valent iron coupling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reaction

2.3 对比实验

在pH为6,Cr(VI)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1条件下,分别对比了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菌GY-1以及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耦合菌GY-1对六价铬的还原性能,所得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耦合体系中Cr(Ⅵ)去除率最高为99.83%,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和单独使用菌GY-1的效果,其原因主要为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在偏中性条件下铁碳微电解反应速率较慢,对Cr(Ⅵ)的还原去除效果较差,而单一菌株容易受Cr(Ⅵ)的胁迫,从而对其活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相比于游离微生物,被固定化的铬还原菌处于高度密集状态,微生物的稳定性、抗毒性增强(李杰等,2008)。而耦合体系中,菌GY-1被固定后提高其对Cr(Ⅵ)胁迫作用的同时,生物炭表面的零价铁也对Cr(Ⅵ)具有较好的还原效果,因此,二者耦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使Cr(Ⅵ)的去除率提高。

图4 单因素和耦合体系分别对Cr(Ⅵ)去除的影响Fig. 4 Effect of single factor and coupling system on Cr(VI) removal

2.3.1 不同六价铬初始浓度对耦合体系Cr(Ⅵ)去除的影响

本实验考察了pH为6,Cr(Ⅵ)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400 mg·L-1的条件下,耦合体系对 Cr(Ⅵ)的还原效果以及对铬还原菌活性的影响,所得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a可以看出,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1条件下,耦合体系在24 h左右基本将溶液中Cr(Ⅵ)全部去除。在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1和400 mg·L-1条件下,耦合体系去除效果明显变差,96 h后Cr(Ⅵ)的去除率分别为74.92%和33.06%,说明Cr(Ⅵ)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反应48 h后测定耦合体系中蛋白质含量,所得结果如图5b所示。由图5b可知,Cr(Ⅵ)浓度越高,反应体系中蛋白质浓度越低,说明微生物菌体的数量越少,其原因主要为高浓度的Cr(Ⅵ)对细菌产生了一定的毒性,使得细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影响其对Cr(Ⅵ)去除效果。

2.3.2 不同溶液 pH 对耦合体系中 Cr(Ⅵ)的还原效果

微生物所处环境的 pH值对其生长代谢活性影响较大,pH通过影响细胞质膜的通透性、膜结构的稳定性和物质的溶解性或电离性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活力(李杰等,2008)。本实验考察了耦合体系初始 pH值范围为 4.0—9.0对Cr(Ⅵ)的去除效果,所得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a可知,在反应初始阶段,pH值为4的条件下去除效率最高,此时主要为黑炭负载零价铁的作用效果,即零价铁对Cr(Ⅵ)的还原或生物炭的吸附作用。在酸性条件下,黑炭负载零价铁作用效果明显。由式(2)、式(3)可知,

图5 不同初始质量浓度下耦合体系Cr(VI)去除率和蛋白质含量Fig. 5 Cr(VI) removal rate and protein content of the coupling system at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图6 不同初始pH值下耦合体系Cr(VI)去除率和蛋白质含量Fig. 6 Cr(VI) removal rate and protein content of the coupling system at different initial pH values

H+参与反应并且会被消耗,H+可以促进Fe0与Cr(Ⅵ)的反应。结合图6b可知,在pH值为4的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少,说明在该条件下,Cr(Ⅵ)对铬还原菌产生了毒性,其生长受到抑制。随着反应的进行,铬还原菌的不断生长,在初始pH值为7的条件下,Cr(Ⅵ)去除效果最好,在24 h时去除率便可以达到95.86%。在48 h时,相比于其他pH值条件下,蛋白质的质量浓度最高,达到 183.77 mg·L-1。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初始pH值为6的条件下,耦合体系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去除效果,在 48 h时,Cr(Ⅵ)去除率达到99.03%。虽然细菌在初始pH值为6的条件下蛋白质含量低于初始pH值为7的条件下,但是两者最终的去除率相近,这可能是因为细菌的还原酶在该条件下对Cr((Ⅵ)具有较好的还原效果。另外,在初始pH值为9的条件下,耦合体系前期对Cr(Ⅵ)去除效果较差,随着铬还原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反应 48h后蛋白质含量为 106.77 mg·L-1,且后期Cr(Ⅵ)的去除率有所提高,最高达89.55%。不难看出,溶液的pH值不但会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对耦合体系去除溶液中的Cr(VI)产生影响。

图7 C(VI)去除过程中pH值的变化Fig. 7 Change in pH during removal of C(VI)

在该实验过程中,对体系中pH值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如图7所示。在初始值为4和5的条件下,经过48 h,整个培养过程中体系pH值升高1左右,但仍为酸性环境。这可能由于零价铁在酸性环境下腐蚀速率加快,体系中OH-离子大幅度增加,所以pH出现升高的现象。在初始pH值为6、7和8的条件下,6 h时pH值均在7左右,48 h后均趋于8。初始pH值为9时,6 h后pH稍有下降,但经过48 h后,pH也趋于8。这可能与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质有关,能够自主的调节溶液中pH值,同时,体系中pH值的改变也说明了细菌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另外,由于耦合体系中黑炭负载零价铁的存在,对菌株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缓冲外界pH值对铬还原菌的影响。

2.4 耦合体系铁的动态变化

本实验在初始Cr(Ⅵ)质量浓度为100 mg·L-1,pH值为 6的条件下,以单独黑炭负载零价铁组作为对比,测定Fe(Ⅱ)及总Fe的浓度变化,所得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Cr(VI)去除过程中铁的质量浓度变化Fig. 8 Variation of iron concentration during Cr(VI) removal

由图8可知,反应过程中的铁离子主要由溶出的为Fe(Ⅱ)和Fe(Ⅲ)组成。6 h时耦合体系与黑炭负载零价铁中Fe(Ⅱ)和总Fe的含量相差不大。随着时间的变化,菌体数量增加,耦合体系Fe(Ⅱ)的含量逐渐增加,且明显多于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组。24 h时耦合体系中Fe(Ⅱ)的含量达到最大,约为18.16 mg·L-1,此时 Cr(VI)的去除率已达到 95.47%(图 5),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中 Fe(II)的含量约为 11.46 mg·L-1,说明铬还原菌可能将零价铁表面钝化层的Fe(Ⅲ)还原为 Fe(Ⅱ),Fe(Ⅱ)继续参与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Cr(Ⅲ)最终以铁铬氧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随着时间的延长,黑炭负载零价铁中总Fe的含量相对稳定,而耦合体系中总Fe的含量开始有所下降,说明菌体不但具有Fe还原能力,而且会吸附溶液中的铁离子,导致总Fe的含量降低。黑炭负载零价铁与铬还原菌相耦合,一方面,黑炭负载零价铁可作为菌株生长繁殖的场所;另一方面,微生物能还原零价铁钝化层的 Fe(Ⅲ)为 Fe(Ⅱ),生成的 Fe(Ⅱ)既能参与还原 Cr(VI),产生循环效果。此外,铁离子可以作为一种电子传递介质增强零价铁与 Cr(VI)之间的电子传输,加速反应的进行,解决零价铁钝化层问题(2018),增强协同体系去除Cr(VI)的效果。

2.5 耦合体系XPS分析

图9 反应前后耦合体系的全谱分析(a、b)及反应后Fe(2p)和Cr(2p)的(c和d)XPS谱图Fig. 9 Full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coupled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the reaction (a, b) and the (c and d) XPS spectra of Fe(2p) and Cr(2p) after the reaction

为了进一步说明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与金属还原菌耦合体系对Cr(Ⅵ)的去除机理,待反应进行48 h后,采用XPS对去除Cr(Ⅵ)前后的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分峰拟合后,如图9所示。耦合体系的全谱图中,明显出现了C1s、O1s、N1s和Fe 2p轨道的特征峰。在反应前,这些元素的结合能大约C1s 284.45 eV,N1s 402.08 eV,O1s 532.29 eV,Fe2p 711.20 eV,在与 Cr(VI)反应 48h后,在 Cr2p 577.24eV很明显出现了一个新的峰值,证明了耦合体系中产生了铬的积累。图(c)为耦合体系的Fe(2p)XPS谱图,在709.83、711.19、713.29、717.95、723.84、726.88 eV处对应Fe (2p 3/2)和Fe (2p 1/2)的结合能。在709.83、713.29、726.88 eV处对应为Fe(Ⅱ)的卫星峰,在 711.19、717.95、723.84 eV 处均表现为Fe(III)特征(Yamashita et al.,2008),是因为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中的零价铁被氧化生成三价铁化合物。图9d为Cr(Ⅵ)还原后耦合体系的Cr (2p) XPS谱图,Cr (2p)谱图显示有两对峰,说明铬离子以两种形式存在,586.40、577.89 eV处分别对应于Cr (2p 1/2)和Cr (2p 3/2)轨道,Cr (2p 3/2)可以进一步分峰(Pan et al.,2014;Park et al.,2008),其中在 Cr(Ⅵ)位于 577.89 eV,占比 25.75%,Cr(Ⅲ)分别位于576.44、586.40 eV,占33.57%和40.68%。这说明,Cr(Ⅵ)和 Cr(Ⅲ)可能会共同存在于耦合体系之中,但大部分的 Cr(Ⅵ)会被零价铁和铬还原菌还原为Cr(Ⅲ)。

3 结论

(1)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出1株具有铬还原能力的菌株(编号GY-1)。通过16S rDNA鉴定,该铬还原菌为蜡样芽孢杆菌。

(2)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可作为固定化载体,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更好的场所,被固定化的铬还原菌稳定性、抗毒性增强。耦合体系的初始 pH为 7和8时,适合菌株的生长,并具有较高的Cr(Ⅵ)去除效果。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质能够自主调节溶液中pH值。

(3)通过测定耦合体系Fe(Ⅱ)及总Fe的浓度变化,说明微生物能还原零价铁钝化层的 Fe(Ⅲ)为Fe(Ⅱ),生成的 Fe(Ⅱ)继续参与反应还原 Cr(Ⅵ),产生循环效果

(4)通过XPS分析对去除Cr(Ⅵ)前后的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证明了反应后零价铁被氧化生成Fe(Ⅲ)化合物,大部分的 Cr(Ⅵ)会被零价铁和铬还原菌还原为Cr(Ⅲ)。

猜你喜欢
零价去除率复合材料
A2/O工艺处理污水的效果分析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浅谈现代建筑中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
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温度下弹性填料对ABR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
共存阴离子对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砷和硒的影响
国产复合材料预浸料过程控制的认识与实践
基于遗传BP神经网络的内圆磨削ZTA陶瓷材料去除率预测
多聚物吸附纳米零价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
民机复合材料的适航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