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颖 陈 雅
(1.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 200240;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8年12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推动扶贫改革创新深化,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1]的奋斗目标。文化扶贫指基于精神和文化维度,使高水平精神素养和文化素质需求在贫困地区人民身上得到满足,从而摆脱贫困。扶智力、扶文化、扶精神,通过更低的人力物力成本实现更高利益产出,是文化扶贫的意义所在。早在2013年,习总书记便重点做出“精准扶贫”指示。细致诠其“精”,准确释其“准”。精准有助于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文化精准扶贫对于真正满足人民文化精神需求,以及缓和美好生活需要增长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基础是定位精确,核心在帮扶精心,重心在管理精益。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处在促进学习、推动教育的关键位置。除了实现院系师生、科研工作者需求满足,高校图书馆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指出,高校馆实现工作正常运转管理,开展和满足面向学校里面服务的情况之外,还需要开展基于充分资源优势以及专业优势服务来推动社会服务实现,突出体现社会效益在高校馆中的功能化发挥。
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指的是高校馆以其有力的政策支撑、信息资源、专家人才和联盟影响优势,面向贫困地区人民采取个性化、创新性、有效性方式,实现其文化文明和经济发展需求和谐满足。近年来,智库逐渐成为科学决策、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高校智库服务在智库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高校图书馆服务不断创新延伸,其智库服务不再局限于之前“普通参考咨询+科研信息+智力支持”的服务模式,而是以“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专家力量”为基础不断拓宽外围功能。笔者所述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现在借助先进技术,整合构建信息资源、机构知识库,挖掘形成智库型馆员、专家学者库,输出多元产品转化成果,并形成影响、打造品牌。在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充分借助政策、信息资源、专家人才和联盟影响优势,发挥智库服务功能,使高校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定位精确、帮扶精心和管理精益”。
笔者以“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大学图书馆+文化扶贫”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知识资源总库里面检索,截至2019年8月12日可以查得相关文献28 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主题可知,除了张华静[3]等重点对文化精准扶贫的概念、要素、定位、价值等理论进行探析,高校图书馆面向文化精准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与优势、方式与路径、影响与作用等主题。
吴起立[4]认为目前参与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存在着对象人群素质偏低、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评价机制缺乏及运行机制滞缓等问题,并指出高校图书馆应重视以人为本,注重长效发展和监督考核。赵娜娜[5]通过结合西藏民族大学参与文化扶贫实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具备的资源、人才、服务理念和时间优势,提出支援建设乡村图书室、开展馆员乡村文化服务业务技能培训、加大文化知识宣传以及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措施。刘波[6]认为目前高校馆开展文化扶贫存在理念认知、形式和管理机制上的问题,高校图书馆需要进一步提高扶贫认知、拓宽扶贫思维、增强业务能力以及完善管理机制。
郭利伟等[7]通过典型案例指出目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智力支持贫困地区图书馆开展服务,扶助弱势群体,拓展公益服务援助以及实现共建“学校-地方”合作模式。董伟[8]则提出了通过加强与贫困地区高校学子、校友沟通,细致准确了解受扶群众,实现对口性结对扶贫;参与贫困大学生助学活动,助力其在当地自主创业,从而拉动当地经济;专家人才派送帮扶技术,促进地区产业升级。李万祥[9]探讨了在文化精准扶贫方面高校图书馆能够开展的模式,包括培训技能、信息共享、终身远程教育以及指导创业就业,把图书直接送下乡送进村,促进高校馆与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在县级乡村单位合作。刘玉玺等[10]借助TOPSIS模型原理,创新性提出设计基于对象素养、地方经济实力、地区家庭状况、民族精神文化、高校图书馆参与积极性等指标的文化精准扶贫个性化项目。
刘玉环[11]认为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具备劳动者文化素养提升、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以及城乡信息鸿沟缩减等作用。唐美荣等[12]认为在保护环境政策落实宣传、信息通畅、基础教育发展和贫困地区图书设施建设等方面高校图书馆能够发挥很大作用。冯永财[13]认为文化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能促进文献信息多元化、农村建设科技化,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推动基础服务创新。
可见,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深度关注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证研究,推动服务方式和路径创新发展。
目前开展文化精准扶贫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忽视了具备人才、资源、资金等各种优势的高校力量,也忽略了高校图书馆及其信息资源、专家人才、技术情报、联盟影响等功能的发挥。智库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受重视程度不高,意识理念也比较淡薄。很多高校馆在开展智库服务时还停留在“普通参考咨询+科研信息+智力支持”的模式,没能推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科研团队”为基础的高校馆智库服务向外围功能延伸,制约了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制约了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于文化精准扶贫功能的发挥[14]。
区别于粗放扶贫[15],文化精准扶贫首要条件是目标受众精确性,实现“定位精确”。现行文化扶贫大部分采取自上而下模式,没有重视扶贫目标受众清晰划分,不了解扶贫目标受众人群基本素养、民族属性、地区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需求以及文化基础,无法有效匹配目标受众需求,明确目标受众定位。扶贫目标受众主观能动性也未受到足够重视,因而高校图书馆无法针对具体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智库服务。
文化精准扶贫要重视“帮扶精心”,拓展途径模式,创新方式方法。就目前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现状来看,一般都采取比较保守而传统的方式,如捐书刊赠画报、信息资源提供推送等。未能基于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平台,组建强大的专家团队,充分利用人才基础、项目资金支持、设施保障等优势,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形成切实可行、符合多样化需求的方案,借助丰富多元的方式,提升文化精准扶贫的效能。
文化精准扶贫的保障在于“管理精益”。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项目,要立足宏观规划长远,扎根扎底实现真正脱贫,重视未来发展,常态化个性化帮扶,完善科学文化扶贫长效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针对文化扶贫管理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要促进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和贫困地区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文化扶贫管理反馈机制,落实细节,把控环节,以文化扶贫需求为基础创新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接受反馈监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收获长期效益,扶则脱贫。
近年来,多项政策充分肯定了智库服务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获得了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政策促进高校馆拓展服务领域,提供基于文化精准扶贫的智库服务政策支撑,配置管理、团队组织、办学环境和经费项目。政府给予了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软硬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保障其最新决策的有效性。
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馆藏资源,为开展基于文化精准扶贫需求智库服务奠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源基础。在本科教学评估以及“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图书馆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从多个学科领域,涵盖各种国内外研究成果,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协调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精准扶贫需求开展智库服务构建了合理科学的资源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先保证纸质馆藏资源建设适应教学科研需要,不断结合学校学科特色,有针对性优化电子资源,加强数字资源建设,订购了 CNKI、WIND、BvD-Bankscope、APA、ASM Alloy Phase Diagram Center(美国金属协会合金相图中心)、ICSD、Knovel、AGU 等特色数据库。同时还加强了自建数据库构建,促进交大文库、交大名师库、交大学位论文库等资源保存与利用。高校作为科研成果摇篮,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工艺技术,获取最新信息情报,高校图书馆相应也能及时把握最新科研成果信息、最新技术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信息。高校图书馆为形成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的智库服务信息资源库以及机构知识库储备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人才高素质化、咨询服务专业化以及学科馆员团队多元化,使得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时能实现情报收集、分析、加工和实践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很多高校图书馆馆员基本具备了本硕博学历,面向文化精准服务,具备专业化学习能力,能发挥智库型馆员的作用[16],专业化的馆员队伍构成基于文化精准扶贫需求的智库型人才库。同时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通过专业化咨询和学科服务资源积累,高校图书馆能迅速、有针对性地组织联系各学科专家,形成其基于文化精准扶贫需求的智库服务专家库。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其通过精准学科服务实现人才定向挖掘,对于智库服务专家库构建有重要启示意义[17]。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在各院系、各学科教师团队发展图书馆信息专员的方式,实现了各学科人才的紧密合作。无论是由学习型专业化馆员组成人才库,还是通过组织联系高校内一流各学科专家学者形成专家库,都是高校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开展智库服务非常重要的智力支撑。
高校一直以来就是孕育人才的地方。高校图书馆面向院校师生乃至社会的服务一直广受好评、备受信赖。为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合作共赢,高校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联盟合作研究和建设。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不仅能与其他高校馆构建面向扶贫需求高校图书馆联盟,还能与地方公共图书馆乃至贫困地区农家书屋形成精准化、专业化联盟。高校馆在扶贫地区有着天然优势,能够保障其在文化精准扶贫资源整合、组织合作、成果转化、宣传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影响力,有助于智库服务与文化精准扶贫的精准对接。
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构建如图1所示基于文化精准扶贫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平台。将“定位精确+帮扶精心+管理精益”作为构建基于文化精准扶贫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平台的原则,把文化精准扶贫需求作为功能设计出发点,明确文化精准扶贫对象,充分考虑其对于信息资源、技术查新、市场调研、专利分析、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合作开发等方面的需求,融合来自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相关政策、资金项目、基础设施等各项资源,立足于自身网络技术、信息资源、专家人才、联盟影响优势,以“科学技术、信息资源和专家力量”为主要输出,提供包括信息资源库、机构知识库、知识组织、情报挖掘、跨学科专家库、多元化专业馆员人才库,以及合作联盟组织等服务,构建智库服务平台,为文化精准扶贫打好坚实基础。
图1 基于文化精准扶贫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平台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据挖掘技术、Web2.0 技术、搜索雷达技术以及智慧图书馆等技术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应基于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依托科学技术,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学科专业院系、数据库商、社交媒体、政府部门的合作。
在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要深度组织挖掘体现贫困地区区域特色文化、社会、产业等科学数据,优化整合贫困地区特色信息资源,精确定位贫困地区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产业特色等,建立完备的贫困地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发挥其特色资源优势,创建特色馆藏资源库、特色专题数据库以及其他特色机构知识库,方便高校图书馆智库从区域性特色角度收集、整合、应用信息资源,逐步创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数据库,应用于文化精准扶贫特色决策。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一般都依附于某学院、某机构或者某团体组织,实行院级内部运营管理,无法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借鉴国外智库实行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管理的形式,以项目为中心,以高校图书馆牵头智库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精准扶贫项目研究,完善智库服务组织运营、人才培养、监督反馈等机制,有利于突破大学行政化对于智库开发与服务的约束,打破学科间壁垒,促进专业间交流。不仅可以从内部培养馆员形成智库型人才,还能吸纳各学科院系一流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库,实现专家人才互通,面向文化精准扶贫提供具备专业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的智库服务。
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文化精准扶贫需求,图书馆可临时或经常性地设置一些跨部门跨学科的服务专题工作小组。专题小组根据需求吸纳具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将专业知识与特定需求有机对接和融合,从市场调查到情报收集,再到整合资源,分析信息服务决策。把智库服务内容从普通参考咨询、文献信息提供和智力支持的传统文化服务扩展到专题服务、技术查新、专利分析、市场调研、成果转化、合作开发等文化增值服务上,满足文化精准扶贫的多元化需求。
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应立足于学位论文、会议报告、技术标准、专利产品、成果模型、样本档案等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开展科技、农业等创业支持,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开发以及文化产业链建设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样,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图书馆要健全智库服务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包括成果模式、评价反馈以及绩效激励等机制,要综合提炼各地区、各高校馆在文化精准扶贫智库服务方面的成果,同时把握研究热点,瞄准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促进成果有效转化,形成影响,打造品牌。
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可以充分利用政策、技术、资源、智力以及影响力优势,收集整合优秀案例,包括经济精准扶贫案例、社会文化扶贫案例、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案例,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精准扶贫案例,分析总结优秀成果,借鉴经验启示,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实践和应用发展。
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与扶贫地区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乃至农家书屋结对帮扶的模式,更直接地实现智库服务“定位精确、帮扶精心和管理精益”。高校馆之间、高校馆与公共馆之间以及高校馆和社会组织之间均可以针对文化精准扶贫构建智库服务联盟,推动管理制度、服务模式共商,实现信息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成果经验共享,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文化精准扶贫是以人为本、构建普惠包容幸福社会的实践要求,有利于人民文化素质、知识技能提高,有利于从源头上消除贫困。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深度融合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发挥其政策支撑、网络技术、信息资源、专家人才和联盟影响优势,基于文化精准扶贫构建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平台,组织挖掘创建特色数据库,完善管理和服务机制,丰富文化产品,推动成果转化以及结对联盟的共商共建共享,这是高校图书馆实现“定位精确、帮扶精心和管理精益”,推动文化精准扶贫,促进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应担当的时代责任。